2007-09-20

研究所熱+

http://media.career.com.tw/hot/hot_main.asp?CA_NO=354p102&INO=138

搶經費•搶排名•搶學生•搶師資!
高等教育全面大洗牌
國內高等教育經過10年的盲目擴充,如今來到全面淘汰、重新洗牌的轉捩點。不但學校的生存競爭白熱化,考生更要張大眼睛,明辨什麼學校是「績優股」,什麼是「地雷股」。
撰文 / 祝康偉

大學生存保衛戰 1-教育預算競爭白熱化
  
  5年前,總經費高達130億元的「大學學術追求卓越計畫」草草結束。今年教育界的第一盛事,就是教育部所提出,高於前者四倍,也是台灣高等教育史上最大的一帖猛藥——5年500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國內160幾所大學,每年齊頭分食700億元高教經費,各校莫不勒緊褲袋叫窮。因此,面對這項名列「新十大建設」的首要計畫,憑空掉下來500億,各校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演出一場搶錢大戰。
  
  一開始,這項計畫先喊出「一流大學」和「頂尖研究中心」兩個口號,外界以為「選秀會」只准許兩所明星大學出線。
  
  除了台大穩居老大,以逸待勞外,清大、交大和成大、為了搶當唯一的「老二」,不惜放下身段。不但清大、交大被勸進合併,勉強「送做堆」,成大也「含淚」有條件通過法人化。
  
  不過,隨著清交合併破局,各界撻伐聲不斷,教育部為避免被外界批為「一兩所大學開賓士,其他學校卻坐牛車」,決定改弦易轍,將原計畫更名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並且一改理工領域主導的基調,強調將納入人文社會領域。
  
  一位國立大學校長估計,將有十幾所學校可望中選,按不同等級,各校可分到40∼60億不等......
  
全文詳見354期就業情報雜誌

http://media.career.com.tw/hot/hot_main.asp?CA_NO=354p108&INO=138

讓你置身國際化學習環境
全英語教學席捲管理學院
▲全英語教學的推廣,以商學院最為熱衷,同時還藉由提高外籍生比例,塑造國際化的學習環境
在國際化浪潮下,研究所用英語授課形成一股風氣,尤其管理學院最為熱衷。
撰文 / 吳佳音

       現在不必出國念研究所,照樣能接受英語教學,因為各校紛紛開設全英語教學課程,尤以台大、政大、元智大學最積極。對於想提高國際化程度的學生,這是個福音;但是英語太破的學生,恐怕得趕緊「補破網」了。

政大》打造國際化學習環境
  
  政大商學院早在5年前,有感於商管人才國際化的重要,以及中國大陸商管教育崛起的強大壓力,決定成立國際事務辦公室,並開設「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程」(IMBA)、「國際交流學程」(IEP)、「英語授課學程」(ETP),開啟商管所英語教學的先河。
  
  政大IMBA辦公室執行長陳春龍指出,「透過ETP與IMBA,不但可建立英語化的學習環境,讓本地生能適應英語授課,也讓外籍生有選課機會。」
  目前政大商學院全年開設75門英語專業課程,其中IMBA佔25門、研究所20門、大學部30門,預計2007年英語授課將增至100門,佔商學院開課總數12%。
  
  陳春龍認為,英語化學習環境最大好處是,可同時去除本地生出國留學,及外籍生在台就讀的學習障礙。
  
  但英語只是學習工具,要打造國際化的學習環境,陳春龍認為更重要的是,「學生組成及教師組成必須國際化,」才能克服面對外籍人士時,心理與文化的障礙。
  
  政大希望藉著IEP與IMBA學程,來吸引國際學生,並聘請外籍師資,真正塑造國際化的學習環境。目前政大IMBA課程中,1/3是由外籍教授擔任教師。外師強調課堂互動、討論的教學模式,可讓本地學生體驗到國際一流商學院的授課方式,奠定未來出國進修的基礎。
  
  政大商學院外籍生人數,已從5年前的個位數激增至現在的140名,分別來自25個國家。陳春龍表示,透過「學伴」制度的推動,讓本地生與外籍生有更密切的互動,擴大國際化的效果。
  
  除了商學院外,政大社科院的「中國大陸研究英語碩士學程」、「台灣研究英語碩士學程」,以及傳播學院的「國際新聞碩士學程」,也都是採取英語授課......
  

全文詳見354期就業情報雜誌

http://media.career.com.tw/hot/hot_main.asp?CA_NO=354p082&INO=138

碩士量產粗製濫造
研究所大學化時代來臨
▲碩士論文品質節節下降,分數卻愈打愈高,許多教授對學生採取放水態度
國內碩士的「量產」速度,放眼全世界罕有其匹。所造成的後遺症,包括學術研究動機低落、教學品質粗製濫造、畢業生高學歷低薪資,已到不容忽視的程度。
撰文 / 祝康偉

       「大學高中職化,研究所大學化」這句來自教育部長杜正勝的感慨,對照近年高等教育以及企業用人政策的變化,一點都不危言聳聽。
  
  在政府廣設大學、以及學齡人口減少之下,大學錄取率從1996年的不到五成,2002年攀上八成,明年更將堂堂突破九成大關。
  
  錄取率頻破紀錄,分數則節節下探,過去五科總分還要100多分,才能吊車尾考上,近兩年卻掉到70多分,若將加權還原為原始總分,可能連50分都不到。扣除選擇題猜題的得分,等於是「零分」就可以上大學。
  
  大學畢業生人數,從89學年度的11.7萬人,每年快速增加3萬人,到93學年度超過20萬大關,4年就翻了一倍。
  
  前立委程振隆觀察,在大學生人數急速擴增下,各大學為爭取更多的經費,並躋身研究型大學,紛紛設立研究所,直接助長了追逐碩士文憑的歪風。

研究所狂增300%,碩士狂增450%
  
   對照教育部的統計,從84到93學年度,碩士班從原來656所倍增為2,416所,碩士生也從3.3萬人倍增為18萬(含碩士在職專班4.4萬人)。換 句話說,過去10年間,國內研究所暴增了3倍,碩士在學生暴增了4∼5倍,錄取率也向30%挺進,幾乎等同於10年前的大學聯考。
  
  程振隆分析,由於研究所驚人的成長率,使得擁有碩士學歷者快速增加。在就業環境日漸嚴峻,工作機會逐漸消失下,碩士生明顯壓縮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空間。
  
  「為求增加競爭力,學歷居於弱勢的大學畢業生,不得不投考研究所,造成升學補習班的興旺!」程振隆說......
  

全文詳見354期就業情報雜誌

http://media.career.com.tw/hot/hot_main.asp?CA_NO=354p128&INO=138

大碩補習班創辦人丘昌其
二線大學報考人數激增
▲大碩補習班創辦人丘昌其認為,近年研究所的報考熱度有明顯兩極化情況
在研究所升學界執牛耳地位的大碩集團創辦人丘昌其,分析未來較看好的五大類研究所,以及考生選校的最新趨勢,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撰文 / 羅梅英

       面對高學歷時代的來臨,專營研究所補習班的大碩創辦人丘昌其觀察,近年研究所的報名熱度有明顯兩極化情況,「熱門的研究所依舊熱門,冷門的研究所冷得更快。」
  
  結合未來的就業市場前景,丘昌其認為,後勢看好的研究所大致可分為五大類:
熱門族群 1-泛IT研究所
  
  丘昌其以近日炒得沸沸揚揚的高鐵延後通車為例,「最大的問題出在機電系統無法整合,以及未能與資訊軟體相配合。」因此,在「整合」這個概念之下,除了純IT相關系所,如電子、電機、資工、資管研究所外,機械(機電整合)、工工等科系也很被看好......

http://media.career.com.tw/hot/hot_main.asp?CA_NO=354p088&INO=138

研究所大學化反思 1
藉退場機制強化教育品質

撰文 / 祝康偉

       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轉為「大眾化教育」,政府若要介入教育品質的管理,必須同時滿足「卓越化」與「大眾化」。
  
  所謂「卓越化」,指的是知識經濟時代,在全球競爭當中,唯有追求頂尖,否則第二流、第三流都會被淘汰。這意味著,培育卓越化人才機制的重要性。
  
  在「大眾化」部分,只要能符合基本品質,每個人都受高等教育,其實不是壞事。重點是教育資源花費下去,學生改變了多少?能力提升了多少?
  
  因此,政府要建立高等教育的品質機制,重點不在研究,而是教學。

大學評鑑重點 從研究轉向教學
  
  過去大學教育,重研究,不重教學,老師教課一定先選研究所的課,資淺的老師才教大學部的課。為了強化教學的核心價值,明年的大學評鑑將以教學為主,且以系所為單位。
  
  從學生利益、就學權益來看,如果沒達到大學教育基本品質,政府就會介入,讓這個系或所退場,學校規模也會縮小。
  
  執行的方式是扣除技職體系,剩下的76所大專院校,每5年接受一次評鑑。
  
  平均一年有10∼20所學校受評,每趟將花上一個星期,每個系所由3∼5位評鑑委員,深入評量教學的品質。
  
  這樣的評鑑機制運作起來,對學校的負擔較輕,且容易執行。
  
  現在許多企業不願用大學生,是擔心大學4年的教學不夠扎實。相信評鑑落實到系所教學,不僅能解決這個問題,也能改善研究所一窩蜂的狀況。
  
  如果大學一畢業,就具有就業的能力,也就不用擠破頭急著大學畢業就去念研究所......
  

全文詳見354期就業情報雜誌

http://media.career.com.tw/hot/hot_main.asp?CA_NO=354p089&INO=138

研究所大學化反思 2
以優質教學守住最後的競爭力

撰文 / 祝康偉

       過去10年來,高等教育在「量」的擴充,間接刺激職場對「質」的要求。
  
  現在,研究所教育面臨的問題,是「考進來已經非常寬鬆了,出去也非常寬鬆」,造成人才素質日益惡化,也使得高學歷快速貶值。
  
  因此,不禁有人會問,研究所的淘汰率到底有多高?究竟有多少人論文不合最基本的要求,卻沒被老師拒絕掉?
  
  我想這個部分,還是在於學校是不是有決心嚴格把關。

大學教育知識空洞化
  
  比起「研究所大學化」,我更擔心的是「大學高中化」的問題。
  
  台灣缺乏天然資源,靠的是人力素質來競爭。當八成以上的學齡人口都進了大學,意味大學學歷以下將成少數,未來大學與研究所學歷會是工作的主力。
  
  近年國內大學普遍「重研究、輕教學」,造成大學教育知識空洞化,不僅對高等教育發展不利,更無法提升企業所需的人才競爭力。
  
  畢竟,研究所不是必備的教育,大學教育才是台灣競爭力的最後防線。若是不能提供優質的教學,一旦大學高中化,我們就幾乎完蛋。
  
  我不反對教育部推動5年500億計畫,集中資源給幾所研究型大學,以培養與國外大學平起平坐的頂尖研究型人才。
  
  但我覺得應該要打破「研究型大學是一流,教學型大學是二流」的迷思,把研究型大學的功能當成火車頭,以引導先進的學術研究。而位於金字塔中段,無論是教學型或就業型大學,則是負責傳授更好的教育與通識,才能真正提升國家競爭力......
  

全文詳見354期就業情報雜誌

http://media.career.com.tw/hot/hot_main.asp?CA_NO=354p090&INO=138

企業主管看碩士文憑價值
碩士學位=工作保證書?
▲國外MBA的語言能力好很多,加上有工作歷練,成熟度較高,因此有消費品外商直言,只用國外MBA
現在考研究所的動機,不再是有志於學術研究,而是為提高謀職的勝算。到底企業怎樣看待碩士學位,高學歷真的一定有優勢嗎?
撰文 / 吳佳音

Q:碩士找工作,一定比學士吃香?
  在科技業,研發職專找碩士,幾乎是用人通則。
  友達光電人資處招募暨員工關係部經理郭俊男證實,研發人員招募的確傾向用碩士、甚至博士,因為經過研究所的訓練,分析能力較為扎實。在友達光電,研發部門有七、八成是碩士,生產製造部門較低,但碩士也佔五成。
  手機大廠華寶通訊執行副總陳招成指出,九成以上的研發職,像IC設計、軟體、RF工程師等,碩士學位似乎成為企業徵才之必要條件之一。
  陳招成強調,在工作性質較制式且開創性較低的職位,如測試工程師,只要配合度高,企業反而喜歡找有相關經驗者。其他像機構工程師,經常要到工廠開模,而碩士的實務面較弱,因此也比較不會被碩士取代。
  如果是無工作經驗的社會新鮮人,要應徵研發職,陳招成表示,「企業當然會以碩士學歷為優先考量!」從華寶通訊目前員工學歷來看,去年碩士佔全公司50%,今年已成長到60%,但陳招成仍不滿意,「這跟華寶成立初期找不到碩士,因此先招攬大學畢業生......
  
全文詳見354期就業情報雜誌

http://media.career.com.tw/hot/hot_main.asp?CA_NO=354p096&INO=138

開啟生涯大門的那把鑰匙
碩士魅力 上班族無法擋
▲攻讀研究所學習新專業,讓念傳播的廖珮如成功轉行到科技業
現在考研究所的動機,不再是有志於學術研究,而是為提高謀職的勝算。到底企業怎樣看待碩士學位,高學歷真的一定有優勢嗎?
撰文 / 曾茹萍

       台灣的碩士報考浪潮,不只有如大學生的「全民運動」,上班族重回校園拿碩士的人數也激增。不論報考動機,是為了強化專業實力,還是想靠文憑為工作鋪路,或者根本是把課堂當成建立人脈的「高級社交場所」,重點是讀了碩士到底有沒有用?
上班族進修動機 1:升遷
  雖然隨著人數倍增,碩士學位不再如過去般耀眼,但在高科技領域,仍相信高學歷的意義。
  目前就讀交大資工所二年級的阮昭維說,高中選擇理工組時,他就已經決定要念研究所了,「你一翻開企業徵才廣告,至少都要具備碩士學歷,當然要繼續念下去。」
  但科技業的「碩士情結」,卻讓從文科轉到資訊業、目前就讀交大科管所在職專班的李世彥,在職場這條路吃足了苦頭......

http://media.career.com.tw/hot/hot_main.asp?CA_NO=354p186&INO=138

企研所開枝散葉
認識管理研究所家族
▲管理類研究所正紅,不過各種衍生的相關系所眾多,報考前不妨仔細瞭解各所的研究方向
企業管理研究所,無疑是現在最熱門的系所之一;但也出現許多相關的衍生系所,這雖然讓同學的選擇變多了,卻也讓不識管理全貌與產業概念的同學,不清楚各系所本質。以下筆者為讀者細說各類型管理系所的異同。
撰文 / 陳弘

企研所於功能面的延伸
  行銷所•人管所•工管所•財管所•資管所•國企所
  企業依職能分工,形成不同的部門活動,一般在企業界常見的機能,包含作業、行銷、人力資源、研究及開發、財務等五大機能。
  以企研所而言,在進入研究所後,會依照學生志願進行分組;諸如:生管組、行銷組、人管組、財管組等。為了讓同學們對於各功能領域有所瞭解,多於同學們接觸過基礎的必修課程後,於一年級下學期時,再進行分組。
  企研所依照功能面,衍生出行銷所、人管所、工管所、財管所、資管所、國企所等不同的系所。但是同學常有的迷思是:「人管所所學的人管,是不是比企研所來的專業?」當然不只有人管,其他諸如行銷所等系所,同學亦有相同的迷思。
   答案應該這樣說,以行銷所為例,如果你指的是行銷專業的學分,是的,行銷所修的行銷專業學分當然較多。但以企業運作來看,難道日後成為行銷經理人的你, 不需要知道如何領導,如何管理行銷預算,產品如何生產,如何將產品銷往國際……等其他管理議題嗎?因此,前述問題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既然如此,那麼在企研所多修幾個其他各功能的專業學分,又有何不好?難道就因為比行銷所的同學,少修幾個行銷專業學分,就沒有行銷所的專業?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專業,完全寄望在學校的幾個學分;自己擁有完整的學習規劃,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
  
全文詳見354期就業情報雜誌


--


[垃圾桶] 裡沒有會話群組。 當您有 2000 MB 以上的儲存空間時,誰還需要刪除郵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