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8

維基百科出現對手+

http://www.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16269,00.htm

維基百科出現對手

CNET新聞專區:Candace Lombardi  27/03/2007
  友善列印   Email文章給朋友    儲存文章

維基百科(Wikipedia)的同質對手已於25日推出第一個公共測試版。

Citizendium,是一個自詡為一般知識的「公民手冊」,並且和維基百科一樣,任何人都能參與編輯。但這個社群百科要求使用者註冊真名,並設有一個編輯委員會管理所有內容。


根據其網站首頁的說法,Citizendium希望改善wiki目前的模式,提供「適度專業監督」的百科內容。現在上線的1,100篇文章,包括維基百科原有的文章,Citizendium的志工和編輯正在「整理」和加入可追蹤文章狀態的格式。

這 個新的wiki百科是維基百科共同創辦人Larry Sanger所設。他在去年11月開始私下測試Citizendium,並已號召820位作者和186位編輯投入這項計畫。作者可以自行撰寫或編輯文章, 編輯則決定採用哪一版的文章,及哪些主題需要某個特殊專業領域的學術背景。

任何用真名註冊的人都可貢獻個人知識,但必須受到管理者的監督。要加入「CZ Constable」監督志工的行列,必須有大學以上學歷,且年滿25歲。這些監督者(包括Sanger在內)有權封鎖不適當的供稿人。

通過Citizendium編輯和監督員檢查的文章,會被標示為「CZ Live」,此舉能讓Citizendium控制網頁內容,避免某些困擾維基百科的問題。

自由體裁的本質,讓維基百科甩不開毀謗、蓄意破壞和不實內容等問題。喜劇演員Stephen Colbert就曾在節目上鼓勵觀眾到維基百科輸入不實的內容,突顯開放式wiki百科的弱點。(陳智文/譯)

http://www.taiwan.cnet.com/enterprise/technology/0,2000062852,20109048,00.htm

不只是百科全書:用Wiki作協同編輯

翁千婷•李貞臻  2006/09/18

Wiki可不只是維基百科全書,它也可以在企業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話說Wiki

wiki(中譯圍記,註一)是Ward Cunningham於1995年提出的觀念(http://c2.com/cgi/wiki):每個人都可以自由修改的網頁。所以理論上一個

wiki頁面,任何人都可以修改,不需要有特殊權限,只要點擊頁面上的「edit」即可。wiki的這個特性,大幅降低了在網頁上建立內容的門檻,使用者 祇需要寫字,如果希望有編排效果,就使用一些簡單的wiki語法,不需要顧及複雜的html語法。因此任何想要透過網頁介面進行共同筆記、資源累積的工 作,都可以考慮使用wiki來進行。

根據Cunningham的想法而實作出來的wiki系統有許多種,如Mediawiki、MoinMoin wiki、Kwiki等。台灣使用者在聽到wiki時,多半就是想到用Mediawiki系統建置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因而誤以為wiki 是百科全書,忽略了wiki在文件管理、企業內部溝通與資源整合上的發展潛力與應用。事實上,在國外早已有公司專門開發給企業與組織內部使用的wiki系 統,他們使用正是今天要討論的kwiki。

Kwiki

Kwiki(音讀為「Quicky」)由Brian Ingerson"Ingy"所發明。Ingy dot Net於2003年開發的Kwiki,是以Perl撰寫的wiki架構,讓有興趣的開發者可以建立自己的wiki與所需的附加功能。到專門存放Perl模 組相關資源的Perl綜合典藏網瞧瞧,kwiki已經有超過200個外掛(plugin)了,這些外掛大部份都不是由Ingy撰寫,而是其他kwiki使 用者根據自己的需要而開發的。這種可以自由加外掛、訂製自己的wiki的特性,正是Kwiki與其他wiki系統差異最大之處。也因為這樣的特性,使得 kwiki在整合眾多外掛後,得以超越wiki的限制,成為可商品化的群組軟體(groupware)。位於美國加州帕洛亞托(Palo Alto)Socialtext公司的產品,就是以Kwiki為其核心元件,開發出供企業應用的wiki系統。

Kwiki從發展之初就一直以Perl綜合典藏網(CPAN)為其專案下載平台,用CPAN的RT系統管理使用者意見與瑕疵回報。但是隨著新工具的成熟, 目前Kwiki的開發已經完全轉換到Subversion(SVN),透過SVN釋出。kwiki核心開發者之一的劉康民(gugod)表示,CPAN需 要大家自行把檔案壓成tarball再上傳的作法太過古老,在版本管理上也比較麻煩,SVN則讓版本與釋出的工作變得容易,新版模組可以直接用SVN釋 出。這其實也是Ingy Freepan計畫的構想,可惜計畫胎死腹中。

而CPAN上的Kwiki久未更新,版本持續停留在0.38,使用者如果想要取得持續更新的Kwiki,可以到SVN上的kwiki(http://svn.kwiki.org/kwiki/)目錄下的readme有詳細的使用說明。(註二)

目前針對Kwiki的開發著重在wikiwyg,讓使用者在編輯wiki頁面時也能有所見即所得(WYSIWYG)的效果,並且預計加入AJAX功能,讓 使用者可以在編輯同時得知更多訊息。短期內,台灣wiki的社群?家gugod與Ingy正致力於整合wikiwyg與mediawiki。

使用實例

Socialtext(ST)公司以kwiki為核心元件,也聘雇了多位kwiki核心開發者。ST用於自己的內部的專案管理平台RT,維護其產品會用到 的Kwiki外掛與程式碼。而ST也會根據客戶需求修改功能,推出產品。產品整合過程中如果使用到的外掛有瑕疵(bug),他們會修掉,但是如果要全數回 饋到開放源碼社群,則還需要與各外掛作者溝通,也無法保證作者一定會接受,所以ST不一定會去維護在開放源碼這邊的進展。

台灣部份,自由軟體鑄造場(OSSF) 專案開發平台上的「共同筆記」功能即是以 CGI-Kwiki 系統所架設而成。除此之外,網頁空間此一功能亦是由 Kwiki 系統做為預設的選項。自動提供給專案一個 Wiki 空間,除了做為線上筆記本之用以外,也可以做為快速設置首頁資訊的一個起點。開發人員僅須提供專案內容方面的文字,無須記住網頁的語法或設計。

在台灣,除了有gugod以開發者身份為Kwiki寫各種外掛之外,小型的創意產業內容業者也採用Kwiki進行內部的文件管理工作。台灣的創意產業一向 使用電子郵件往返討論,但是一個專案有不同需要討論的層面,電子郵件往返效率低落,尤其是概念上的發想更難以追蹤脈絡。例如台北的一間迷你的影像製作公 司,全公司的正職員工四人,視專案性質有10多名的簽約工作者。以wiki作為共同筆記取代電子郵件的想法由此而生,使用至今一年多來也廣受員工歡迎。印 花印象的員工視kwiki為公司的秘密武器,祇要有人來訪就會展示給人看。至於為甚麼選擇Kwiki,製作人瞿筱葳說,因為當時祇用過Kwiki,而且身 邊認識的人也用Kwiki,所以他們就直接用Kwiki了,並沒有經過特別的評估或去比較其他系統。對於中小型公司來說,以wiki模式來管理一些共用文 件,不啻是經濟又實用的解決方法。

儘管Kwiki好用,但安全性仍然是企業內部使用時的疑慮。以上述的影像工作室例,它的kwiki架在企業內部網路內,簽約工作者則透過VPN連進內部網 路使用,但是如何讓不同工作者祇能夠讀寫與其專案相關的特定wiki頁面,仍是他們待解的難題。小型公司通常難有經費聘請專門的資訊人員,使用開放源碼軟 體固然解決了部份問題,但是如何進一步調整系統至完全符合企業需求,則還需要技術上的支援。

註一

wiki的中文翻譯有維基、維客、圍紀、快紀、共筆等。其中,「維基」一詞是中文維基百科人特別為維基百科而創的,屬於維基媒體的專用術語。隨著「維基」一詞使用日廣,常被誤用為wiki的譯名。因此本文選擇使用「圍紀」作為wiki的翻譯。

註二

即使是Kwiki的開發者,也比較鼓勵人們使用SVN上的版本。雖然從版本號上看不到Kwiki有大幅度的更新,這可不表示kwiki的開發停滯; Kwiki高度使用到Ingy撰寫的另外一個模組Spiffy,許多使用者回報的Kwiki問題,追本溯源,其實是Spiffy的問題,所以雖然看不出 Kwiki有何改進,但是Spiffy則已經被大幅度改寫,連帶解決了使用者在用Kwiki時會遇上的問題。

作者皆為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助理

http://www.taiwan.cnet.com/enterprise/technology/0,2000062852,20113892,00.htm

Web 2.0下一個版本是什麼 ?

Tony Patton  2007/01/12

在最近一次會議上,有個客戶要求他的應用程式能夠支援Web 2.0;很顯然他讀過很多關於Web 2.0的文章。我回答了他,向他解釋Web及其技術的發展過程,以及Web 2.0只是一個概念的事實。最後,這個應用程式的確用到了Web 2.0的概念,但是這讓我在思考Web的版本號的問題。

1.0版去哪裡了?

Web最開始的時候炙手可熱,每家公司和個人都想知道如何使用這個新媒介。其動力是將資訊發佈給用戶。各種不同的內容管理系統被開發出來, 並被用來管理資訊的及時發佈。此外,個人Web網站也是用戶表達自己聲音的常用媒介。這一模式也在隨著Web及其技術的進步而變化。用戶從單純的內容消費 者變成創造者,而Web被分割不同區塊與服務,方便其他網站的存取。

當前的狀況:2.0版

Web 2.0運動背後的推動力是將Web當作一個平台。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含義,其中關鍵的內容包括用戶的參與;豐富的用戶體驗;資料的重要性;由網路服務驅動、鬆散聯合的Web。隨便舉幾個成功的公司╱網站都能夠用事實說明這些概念。

Google:在應用Web 2.0的概念上還有誰比這家公司更成功?Google的業務模式依賴無數Web網站的資料。Google讓用戶能夠輕易找到資訊,並藉由各種選項來調整適合自己的用戶體驗。此外,Google的很多服務都可以透過網路服務獲得。

Amazon:這是圖書資訊資源的龍頭老大。Amazon可說為圖書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革,它允許使用者針對書籍來作評價,並依照銷售來提供暢銷排行榜。此外,Amazon還開發自家的圖書資料庫,甚至連其他網站也要使用。

eBay:沒有哪一家網站能夠像eBay這樣強調用戶的參與。它的成長與用戶(買家和賣家)的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eBay的很多特性都可以透過公共的網路服務獲得。

Wikipedia:這個網站是線上協作的終極例子。它讓用戶能夠輕鬆添加和/或編輯資料。由於使用百科內容的用戶數量龐大,可確保資料不至於過時。

這些例子說明了Web 2.0概念的基本原理。前三家公司值得注意的一個特點是將其功能透過網路服務整合到另一個Web應用程式的能力。它將Web打破成元件,進而發揮了Web鬆散聯合的本質。

另外一個協作和讓用戶來創造內容的著名例子是Blog,它從最初用戶創建和維護一個線上日誌的簡單方式進化到在Web上發佈資訊的成熟系統。

雖然協作和社群是Web 2.0的關鍵特徵,但是它們也是開放原始碼和自由軟體運動的重要內容,這一運動也在朝著Web 2.0的方向發展。開放原始碼將開發人員聚集到社群裡創建和改進軟體。軟體的錯誤減少了,出現的問題被迅速解決,這是因為開放原始碼社群規模夠大之故。

Web 2.0推動的另外一項技術範例是AJAX,它定義了一種創建豐富用戶端介面的方法。它利用了一些久經考驗的技術(JavaScript和XML)的優勢,這些技術一直都被用來創建強大的Web應用程式。

前面提到的範例程式和技術只不過是對現在可用的程式和技術的列舉,但是它確實讓人們可以瞭解到他們能夠從使用Web 2.0模式的應用程式裡獲得什麼。

3.0就要到來了嗎?

Web 2.0概念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所以有人會問接著會是什麼呢?從常理上講,Web 3.0理所當然就是下一版本了,已經有人在討論它了。那麼,下一個版本的Web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呢?一些核心的概念包括:讓技術可以被更多人使用;探討永 遠上線和永遠服務的理念;解決隱私的問題,因為越來越多的個人資訊被發佈到Web上,。

你的看法呢?

從總體上講,Web現在還沒有官方的版本號,但是社群成員會在它發展的不同階段給它冠以不同編號。Web從1.0開始,將資訊發佈作為其關鍵概念,Web發展到2.0,特別強調用戶的參與度,那麼我們希望從Web的快速發展中獲得什麼呢?您可將意見發表在下方討論區喔。

編按:Tony Patton的職業生涯始於應用程式開發員,並已取得代表其專業水準的Java、VB、Lotus和XML認證

http://www.taiwan.cnet.com/enterprise/technology/0,2000062852,20109787,00.htm

Web 2.0適用於所有企業嗎?

誠則明  2006/09/25

最近「Web 2.0」這個議題挺紅的。不管資訊類、或新聞類的報導,常常出現這個名詞,於是連我公司客戶們也開始感興趣了。

「那你們可以作Web 2.0嗎?」最近去拜訪一些客戶時就常常被問起這個問題。

由於客戶說得很大概,我聽得很模糊,為了Clarify我進一步追問他們:「那您要用Web 2.0作什麼?怎樣幫助貴公司(或政府機關)的應用?」

我常常得到以下幾種類型的答案,答案還蠻類似:

「嗯....嗯....就Web 2.0那些功能嘛!」

「就Web 2.0的精神,讓使用者可以很方便地分享資訊!」

「我們要建部落格,給客戶使用!」

「我們之前作的是Web 1.0,現在我們要提升到2.0,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就提供Web Service、SOA、RSS、Blog、Wikis的功能囉!」

聽完這些,一股好奇之心油然而生。我不禁懷疑:客戶是不是為了追求流行而提出這個問題。其實Web 2.0並不是這一兩年才出現的名詞,早在2003年就被提出,只是這一陣子才被重新炒作。

Web 2.0主要代表「分享機制、雙向的、每個人可以參與、貢獻內容」的概念。不像以往的網站都是單向發佈的,現在許多免費個人網站和社群網站,都提供了許多互動、分享功能,例如部落格、相片簿、留言版、網路百科全書等,這些就是很標準「Web 2.0」的例子。

可是問題來了:「Web 2.0」這樣的概念,全面地適用在企業或政府機關的網站嗎?

我常常問客戶以下這些問題:

「您們想要在銀行對外的網站,提供留言版給客戶分享嗎?」

「您們想要在政府網站,提供網路空間給國民分享資訊嗎?」

「您們想要在員工入口網站,提供給『部落格』給員工架設嗎?」

「您們想要在電信網站,開放鈴聲、相片簿,給客戶自由上載和分享嗎?」

通常得到的答案,都是「應該不會吧!」或是「那我們再想想!」

先撇開也是議論紛紛的「SOA」和「Web Service」的應用,就營運本質來看,Web 2.0要與企業目的結合似乎不容易。對像是金融業、電信業、政府機關這種組織來說而言,網站資訊目的在於「服務使用者」和「行銷」為,如果上面的資訊是外 面使用者分享,一旦資訊出現不正確,責任是由誰來擔?分享的使用者嗎?難道架設網站的「企業」和「政府機關」不用負責嗎?

再者,如果開放討論區,使用者留下的訊息是讚許的,可能對公司會有所加分效果。但如果有人在上面批評,根據「Web 2.0」的概念,企業或政府機關是不能任意刪除的,通常這樣的留言會導致負面效果被渲染擴大,對企業或政府機關的聲譽可能會造成不小的影響。

畢竟一般企業或政府的存在其有現實的目的:行銷、銷售、營利目標、存活下來、服務客戶或人民,不能像.com公司,例如::Yahoo、MSN、 Google、...等,提供免費服務、Blog、討論區...等功能,希望更多的人數者使用來增加廣告的營收,所以可以完全任意地提供使用者彼此貢獻和 分享。如果Web 2.0可為企業界或政府機關產生利潤、提昇生產力(也是利潤)、或是有助於了解客戶、提供客戶服務(還是利潤),則自然有其必要。

大家可以去看看,有哪家銀行、電信業者在客戶網站提供討論區、部落格、相簿簿、音樂分享的功能?

曾經有。國內一家大型銀行曾開放了討論區,結果一上線就留言一大堆,引發「迴響」不斷,客服部門電話接不完,公關部門急著滅火,才四五天就宣佈關閉。討論區中的留言不管善意或惡意、是真是假,對公司已經造成傷害,不但對公司形象造成損害,更間接讓客戶轉到他家銀行。

「有啊有啊,台灣不是有ISP推出部落格嗎?」或許有人會這麼說。不過這問題比較複雜,因為ISP可以運用它的現有網路頻寬及空間來經營像「無名小站」類似的服務。但我認為其他企業充其量是純做客戶服務,長遠而言有無產出實際營收,就很難說了。

因此,問題在於是不是能讓Web 2.0作正確的business model,例如它可以融入企業營運流程。像是網路百科全書(Wiki)的概念,就可以應用在企業(政府)內部建立起一個Business Wiki,讓員工彼此貢獻,進行知識分享、經驗傳承。這時Web 2.0就可以有正面效果(不過有些客戶早就做了類似「知識管理」的功能,只是不叫Wiki。那這種就可以算是說是Web 2.0的應用了)。

「Web 2.0」是不是全面適用在企業應用或政府機關?這個問題還是要回歸最基礎的問題:它能否滿足營運、生存的需求。如果只是為了Web 2.0而Web 2.0,會不會到頭來只是浪費一筆錢,甚至還有害呢?這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問題。

作者曾任職於多家外商資訊公司,擔任解決方案協售和建置,並擁有資訊管理的MBA學位。

--CNET扮演多種意見發表平台,歡迎讀者投稿。
本文為投稿作者意見,不代表CNET立場。
--



--


[垃圾桶] 裡沒有會話群組。 當您有 2000 MB 以上的儲存空間時,誰還需要刪除郵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