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把上萬筆知識搬上網路 文╱林育� 中國鋼鐵煉鋼廠正進行煉焦工程,隔壁煤化學課辦公室裡,電腦停格在網路留言板上,七十年次的技術人員陳君彥,正在回覆今早凌晨七點零一分的最新一筆留言。仔細一看,討論主題是「如何減少TAR(煤焦油)的水分?」觀看人數達七百五十六人,留言者從三十八年次的工廠領班,到七十一年次的新手工程師都有。 這是中鋼實行「知識管理」以來,推動線上學習的一部分,像這樣的網路知識社群就有四十七個。中鋼知識管理系統,至今已儲存一萬五千多筆煉鋼技術文件;前年和今年招募逾千名的中鋼新人,皆以此進行新生訓練,新人使用線上學習時數已占總訓練時數三分之二。 中鋼九千名員工,平均年齡四十九歲,平均年資二十三年,民國一百零一年起,每年將有近六百名員工退休,等於十年後,近一半擁有煉鋼技術的資深員工就不再是公司資產。 內隱知識文字化 將建廠以來各項技術做系統化整理 為避免退休潮帶來的人力斷層,中鋼從民國九十二年起開始推動知識管理,然而,如何讓新人快速有效吸收資深同仁經驗?人力資源處人力發展組組長兼訓練中心主任趙立功表示,要「用年輕人的頻道把知識傳給年輕人。」 第一步,進行知識庫建構。由各部門挑選出五、六項關鍵專業技術,以大、中、小分類進行盤點,將民國七十年建廠以來的報告做系統化整理。比如,「煉鐵技術」項下,有「煉焦技術、燒結」等中分類,煉焦技術又有「配煤、爐溫技術」等至多五個小分類。 關鍵技術影音化 由資深同仁拍攝、編輯數位教材 中鋼不僅將內隱知識文字化,更進一步將關鍵技術「影音化」。由資深同仁用數位照相機、攝影機自行製作數位影音教材。公司規定每部門每年至少產出「二十人一堂課」數位教材,假若設備處有兩百人,每年最少要產出十門影音課程。影音內容的產出,與主管考績連動,因此,三十九個一級單位主管需負起推動、執行多媒體知識的創造。 主管決定拍攝主題後,任命具備此項技術的員工擔任製作小組,製作前,成員受訓兩天,學習用影像處理軟體編輯教材。實際製作時數,還可額外領取一小時兩百元的獎勵獎金。六年來,中鋼已完成五百七十六門數位學習課程,培訓八百五十六人次的課程製作人。 「文字的東西,最怕光有東西卻沒效果,」煉鐵廠廠長林弘男解釋,影音檔成為知識庫的內容,對經驗傳承更具說服力。比方,點選煉鋼廠在民國九十二年拍攝「爐牆修補工程」的每個步驟,清楚的以畫面、搭配旁白記錄下來。有了數位教材,類似這種二十多年才一次的大型爐體維修,就算老師傅退休,後進新人也不會在純文字的知識文件中迷失。 此外,中鋼去年成立「網路知識社群」,包括四十一個各部門的內部社群、和六個外部社群(可由公司外的網域連結),建立網路討論區,提供平台給跨部門討論工作技術。 成立四十七個社群 彙整討論區精華,再納入知識庫 中鋼煤化學二課的陳君彥說,在沒有知識社群以前,大家只會按表抄課,「公司規定怎樣做就怎樣做,」不會多去思考改進工作的新方法。 現在,跨部門成員加入社群互動,同樣的工作內容,卻有了不同技術面的意見交流,因此能在過程中聚焦出新的想法。譬如,研發部門參與煉鋼團隊在社群上對煉焦爐清洗的討論,後來煉鋼廠將原本一年兩次固定淋洗的頻率變更為一年一次,以此降低焦爐故障頻率。 每個討論主題最後產生結論報告,主管自行判斷可行性,再試行到工作流程中。社群的討論區精華,則會再進入知識庫,讓遇到同樣困難的同仁有前人的軌跡可循。 中鋼自實施知識管理第二年起,每年舉辦「知識管理績優頒獎暨成果發表會」,由董事長親自頒發個人獎、團體獎、和知識社群獎,四次頒獎共發出五十七萬元的獎金。去年獲得個人獎,在中鋼服務三十四年的設備處機械設備技術組組長徐榮盛說,「將自己的技術貢獻出來,是留給中鋼的紀念品。」 「成效在員工退休後才看得見,」趙立功說,現在是先將學習資源準備好。未來,這些前人智慧,能否在師徒制外發揮傳承效果,仍有待觀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