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8

資訊時代下的隱私

 
雙週 四 出刊.2008.10.09
 
本 期 目 錄 簡介/舊報明細
你的PRIVACY 2.0
瓶裝飲料安全嗎?
邁開數位閱讀的第一大步-《科學人電子雜誌》創刊
日本古時候就有音姬?
曾到日本旅遊的民眾,對於公共廁所裡的「音姬」應該不陌生…
最Hot科學 

你的PRIVACY 2.0

許多與隱私問題有關的爭議,可能變成與安全、健保政策、保險或自我表現有關的問題。在我們把注意力放到隱私這個主題之前,先釐清這些議題將有所幫助。


撰文/戴森(Esther Dyson) 
翻譯/黃鈺敏


重點提要

■隱私遭到侵犯通常被當成是其他類型的傷害。

■「失去隱私」事實上可能是「失去安全」。

■如果每個人都能夠負擔得起醫療照護,那麼對遺傳隱私的焦慮應該會消失大半。

■民眾應該有權監控並公佈與政府活動及政府官員相關的資訊。

■人們正獲得有效的工具,可以自行掌控想要公佈哪些個人資料,以及所公佈的對象。

隱私如同公開的墨漬心理測驗,只要大聲講出這個詞,就可以引起許多激烈的討論。有人擔心政府濫權;有人對自己濫用藥物與性生活史感到羞愧;有人對於公司蒐集私人資料來濫發廣告、或保險公司挖掘個人的醫療記錄來拒保而憤怒;有人擔心無孔不入的商業伎倆利用資料為每個人做「市場區隔」,以迎合每個人最深的渴望或臨時起意的念頭;有人擔心國家侵犯隱私與社會的非難。

這類的擔憂通常是由交換所引起。人們用隱私交換有效的醫療與免費(廣告導向)的內容,用隱私交換安全,那些辯論已經過時了,只有專家、熟知內幕者以及極力倡導隱私的死硬派會留意,但是這些擔憂以不同的方式再次引起關注。

在某方面,隱私很明顯受到破壞。現今大部份美國人都上網,而且大多有「他們怎麼會知道?」的經驗。當美國政府檯面下的動作越來越多,左右夾擊人們的隱私時,如果有人(尤其是政府)想要知道你是誰時,你很難匿名行事。

另一方面,現在有新的理由,讓人們不得不釋出自己的資料。個人化的醫療即將實現,個人醫療史中詳細且正確的健康與遺傳資料,若能用在治療個體與跨族群的流行病學統計分析上,將可大幅增進社會整體福利。許多人樂於在社交網站中分享個人資訊,但其中較黑暗的一面,則是隨著恐怖主義的威脅升高,讓很多人為了虛幻的安全承諾而放棄保有私人的資料。

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隱私,只是在取得與整理資料有所阻礙時才出現的副產品。現在,這些阻礙大都消失了,每個人都活得像個名人,一舉一動都能被看到,體重增加或髮型難看的日子都成為討論的話題,以往不說出口的問題,現在被明確的提問:一起吃午餐算是「約會」嗎?我的朋友中哪個最重要?

設定隱私的邊界

本期「隱私覺醒」專輯內容大都著重於破壞與保護隱私的科技上,但為了有助釐清這些討論,我想要提出三個立足點。

第一,當我們把某些資料的「公開」定義為隱私受到侵犯時,最好要分辨清楚因此所產生的客觀傷害(詐騙、服務受限、自由受限)與主觀的隱私傷害(讓其他人清楚知道私人資料而覺得不悅)。在許多案例中,所謂的隱私受到侵犯,事實上是安全有漏洞或損失了財物。如果你的社會安全號碼洩露而遭到盜用(我每個月大概要把社會安全號碼給出去好幾次),那不是隱私問題,而是安全問題。至於隱私受到侵犯,指的其實是主觀且個人感覺上的「傷害」。與其企圖為所有人界定隱私的範圍,社會其實應該提供個人使用與散播資料的工具。在守密與揭秘之間的平衡,是個人的選擇,但透過工具甚至法律來執行那個選擇,則是眾人所需的。

第二,私人與公眾之間的界線已經重新劃定,因此人們必須保有作證的權利(right of witness)。當隱私在可輕易追蹤資料的世界中逐漸受到限制時,人們有權去追蹤與揭發大型組織(政府或大企業)的活動,以捍衛自由,同時保持個人與機構間利益的平衡。

第三點則是從第一點延伸而來的。在評估人們對隱私所抱持的期待的改變時,先得了解個人對資料的掌控程度。每個人對隱私的要求都不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會對自己的資料該做何種處理,以及決定誰可以看到這些資料,有不同的選擇。在強制關係中,例如與政府單位、雇主或保險公司這類組織交涉而希望有所回報時,人們也許沒有權力或能力設定這類的條件,但是人們的談判地位通常比自己以為的要好得多。現在,讓人們能善用這個地位的工具與知識越來越多了。
推薦專欄 

瓶裝飲料安全嗎?

近來,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高度關切,但對於盛裝食品飲料的器皿也不容小覷,不少人習慣購買瓶裝飲料解渴,但據研究寶特瓶會釋出重金屬銻,飲用寶特瓶飲料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文╱楊嘉慧 審稿╱師大化學系教授 吳家誠;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 林杰樑

寶特瓶具質輕、耐摔等特性,許多冷飲都以寶特瓶盛裝。不過,近年來有學者研究發現寶特瓶會釋出的重金屬銻至飲料中,隨著浸泡時間增長,釋出的量也會增加。喝瓶裝飲料安全嗎?寶特瓶是如何製造的?

寶特瓶是塑膠的一種,以石油做為主要原料,經一連串化學反應後生成塑膠單體,如乙烯(C2H4)、丙烯(C3H6),然後在適當的溫度、壓力及催化劑的作用下,這些單體可相互連結成聚合物,即成為所謂的塑膠,如乙烯單體相互連結成聚乙烯(polyethylene, PE),丙烯單體相互連結成為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

不只聚合物,還有各種添加物

寶特瓶是由對苯二甲酸(C6H4(COOH)2)及乙二醇(C2H4(OH)2)兩種單體經由酯化反應生成。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指出,要發生酯化反應,兩者必須先溶在有機溶劑裡,而為了加速反應,一般會使用三氧化二銻(Sb2O3)當催化劑,以降低反應所需的能量、溫度及壓力。一旦合成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再使其相互連結成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即為寶特瓶的原料。

市售瓶裝飲料如礦泉水、果汁、綠茶等,瓶子的軟硬程度不同,主要和聚合物分子量大小及PET的排列方式有關。寶特瓶究竟由多少個PET連結而成,並沒有固定的數字,其分子量從數千到上百萬都有可能,一般而言,分子連結越長,材質越硬。此外,PET排列得越整齊,寶特瓶也越硬,道理就如同多根排列整齊的鐵絲很難折彎,但若排列零亂,就沒有這麼大的強度了。

寶特瓶材質本身是無色、透明,有些廠商為了產品造型設計,會添加色料,讓瓶身有顏色。除了色料,還會添加如抗光劑、抗氧化劑、安定劑等化學物質,以增加寶特瓶的使用年限。吳家誠表示,高分子聚合物雖然不易被分解,但長時間暴露在陽光、空氣中,仍會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因此必須加抗光劑、抗氧化劑與安定劑。

飲料會釋出銻或可塑劑嗎?

2006年德國海德堡大學環境地球化學系教授蕭提克(William Shotyk)研究發現,寶特瓶置放三個月後,重金屬銻的含量會從360ppt(兆分之一)增加至630ppt。吳家誠表示,寶特瓶確實會釋出重金屬銻,來源就是製造過程中使用的催化劑「三氧化二銻」。由於目前的技術無法百分之百回收三氧化二銻,所以一定會殘留微量的銻在寶特瓶裡,因此已有少部份廠商改用較安全的鈦氧化物做為催化劑。

不過,飲料若保存在低溫環境中,釋出的銻含量應可控制在安全值內,但若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PET可能會因分解而釋出較多的銻。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大量的銻會引起頭痛、嘔心等症狀,不過630ppt的量對人體而言相當低,因此很難斷定它對人體會有什麼傷害,目前也沒有因喝瓶裝飲料而中毒的案例。

有些塑膠產品的製程中會添加可塑劑鄰苯二甲酸酯,它屬於環境荷爾蒙,會影響生物的生理甚至致癌,寶特瓶是否添加此化合物?吳家誠表示,近幾年網路盛傳寶特瓶含可塑劑,重複使用會將可塑劑溶進飲料裡。其實可塑劑是用來提高聚合物的延展性、柔韌度,主要添加在保鮮膜、PVC膠膜(如某些寶特瓶外的廣告封膜)或有彈性的塑膠。寶特瓶並不含有鄰苯二甲酸酯,只要其分子結構沒改變,在未受熱、過度照光或微波的前提下,都可以重複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塑膠類器皿中,不能重複使用的是超商賣的微波便當,由於微波便當時,很容易因為某些食物過燙而造成接觸的塑膠產生質變,因此超商塑膠便當盒絕對不能重複使用。

觀看全文

【科學Easy Learn網路版•行政院國科會補助案】
活動訊息 

邁開數位閱讀的第一大步-《科學人電子雜誌》創刊

以數位型式呈現與紙本相同的內容,卻可以提供您更豐富的閱讀新體驗!

即時免運費 出刊即可下載不用等,快速取得第一手新知,國外訂戶最佳選擇。
方便典藏 便於在個人電腦保存、管理,輕鬆查索,隨時備用。
輕鬆分享 隨時標出重點輸入個人心得,並可匯出與朋友分享。
小字典伴讀 科學小字典免費小書僮,隨讀隨查方便又專業。

《科學人電子雜誌》訂閱專案

前期文章 全部歷史文章
出刊日期 出刊主題
2008-09-25 不怕髒的仿生材料
2008-09-11 對抗缺水危機
2008-08-21 寓數學於魔術方塊
2008-08-07 追溯人類的DNA足跡
主編推薦  
怎麼可能!這裡雜誌都免費?
情場失意,職場也想放棄?
數位偷窺
領導的黃金法則
我要訂閱這份報紙 我要取消這份報紙 訂報說明
.本電子報內容由 科學人雜誌 提供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05號11樓 ,TEL:(02)2708-8038,FAX:(02)27094848。
廣告刊登授權服務隱私權聲明消費者保護兒童網路安全關於PChome徵人
網路家庭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c PChome Onlin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