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6

便血,是痔瘡還是大腸癌

本報內容由 康健網站 提供 每周一發刊.2007.11.19
康健電子報
便血,是痔瘡還是大腸 ... 在blog上映我的相片秀


本期目錄
    便血,是痔瘡還是大腸癌
    吃對零食,好心情成功瘦身
主編推薦
  • 散戶的賺錢機會在哪呢?
  • 雨中的七里香,飄來陣陣幸福清香
  • 天母豪宅派對
  喜歡攝影、公仔交換、明星偶像…家族讓你找到同好夥伴
  明明又累又愛睏,但為何總是輾轉難眠?
 
電子報最新消息
貝塔英語搞定口說錯誤
 國人最易犯的經典錯誤,從錯誤中學習最有效率!
我們來換個姿勢愛吧!
 男人必練!女人必修!一起邁向高潮吧!
公司治理快易通
 最熱門的管理議題,維持公司長期競爭力
訂閱特惠情報

康健網站

醫療停.看.聽    
便血,是痔瘡還是大腸癌

連有些醫生都容易將大腸癌誤診為痔瘡,你該怎麼辦?

文╱李怡嬅 攝影╱呂恩賜

45歲公務員沈先生,有便血情形很久了,他認為是痔瘡引起的「正常現象」,沒想過就醫治療。

3年前,沈先生的母親因病住院,那陣子為了兼顧工作與照顧母親,睡眠不足、身心疲憊,有次排便時竟大出血,就醫後醫生判斷是痔瘡惡化,也擔心可能長了「壞東西」,除了開藥膏給他,也進一步安排鋇劑大腸X光檢查。檢查結果沒有異常,沈先生按時塗藥後症狀也好轉不少。

故事還沒結束。去年,沈先生大出血的情形重演,這一次還伴隨著腹痛、大便形狀明顯改變(變得又細又小,有時還有透明黏液),但他自恃兩年前檢查結果正常,又沒有家族病史,毫不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

直到後來他的一位同學得到大腸癌,症狀和他一模一樣,他才警覺事態嚴重,到醫院做大腸鏡檢查。

檢查過程很順利,醫生熟練地將大腸鏡從肛門插進去,先是很快地推至大腸末端,再慢慢拉回做地毯似的檢查。沈先生沒有打麻醉,清楚地聽到醫生說:「目前都很好,沒有發現瘜肉或腫瘤。」他原本忐忑不安的心稍稍釋懷。沒想到幾分鐘過後,醫生臉色凝重地指著螢幕,「這裡有一個腫瘤,要切片看是好的還是壞的。」沈先生驚愕不已,腦中一片空白。

切片結果顯示是惡性腫瘤,而且因為發現較晚,已經是第三期大腸癌,也就是癌細胞轉移到淋巴,五年存活率約40∼50%。雖然心裡先做了最壞的打算,噩耗宣布時,沈先生仍一時無法接受,反覆自問:「為什麼是我?」沈太太則是驚慌失措,淚流不止。

由於腫瘤有5公分之大,醫生先以放射療法加電療,讓腫瘤縮小至3公分後開刀割除,再做化學治療。化療的副作用很難受,療程還沒結束,沈先生就決定放棄化療,所幸病情已經控制,現在除了每三個月的定期回診,生活起居已回歸正常軌道。而這次生命的重挫,讓他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建立新的飲食習慣,也不敢再輕忽身體求救的訊號。

不過,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之前沒檢查出異常?醫生判斷,3年前那一次大出血,腸子應該已經有瘜肉,可能是鋇劑X光檢查有誤差(濃度配得不好或照得不好),影響醫生的判讀。醫生認為,如果當時再做大腸鏡檢查確認,或許就能提早發現,免去後來的折騰。

很多痔瘡患者像沈先生一樣,以為便血症狀只是舊疾作祟而「忍」著不就醫,忽略出血也可能是大腸癌的先兆,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張簡俊榮指出。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劉建國透露,甚至有人求醫後不肯面對真相,堅信自己只是痔瘡並非罹癌,轉而求助綁痔瘡(醫生以橡皮圈緊綁痔瘡,約8∼10天痔瘡組織因壞死而脫落)、吃偏方、自行購買成藥,延誤治療時機。

幾乎所有大腸直腸科醫師都遇過輾轉求醫治療痔瘡卻未改善,經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大腸癌的病人。歌手楊烈因便血、腹瀉難忍第一次就醫時,也被誤診為痔瘡發作,換了第二家醫院才診斷出大腸癌。

病人難判斷,醫生也常誤診。那麼到底該怎麼區別究竟是痔瘡,還是大腸癌呢?

張簡俊榮說,一般以出血的顏色做初步判斷,痔瘡出血顏色鮮紅,是排便時因用力擠壓造成靜脈出血;而大腸癌出血顏色偏暗紅,是癌細胞侵襲、破壞正常組織造成,血液留在腸內一段時間才隨糞便排出。

不過要小心的是,如果腫瘤位置若靠近肛門,也會排出鮮紅的血色,因此還要看有無合併其他症狀,如出現腹痛、腹瀉、大便形狀改變(變細、變小或不成形)、或貧血,最好趕緊就醫檢查。

愈早發現存活率愈高

大腸癌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除了警覺症狀,定期篩檢是更積極的防治做法。大腸癌有90%以上由瘜肉長大變化而來的,癌變過程約需5∼10年的時間。初期症狀不明顯,病患發覺異常時,大多已是第二、三期甚至末期,因此早期篩檢、切除瘜肉是避免罹癌的重要防線。

但台灣篩檢率偏低,顯見國人的警覺性不高。根據2005年國內一項調查指出,50歲以上的民眾篩檢率只有二成。

因而造成發現大腸癌時已太晚,國民健康局分析2004年的29家醫院、6,463名新增病例發現,二、三期病患比率超過五成三,而早期大腸癌發現率不到二成,低於美國的二成九。

「應想辦法提高民眾對大腸癌的認識,尤其是高危險群,」也是大腸直腸外科學會理事長張簡俊榮大聲疾呼。

有鮪魚肚者請小心

國內最新調查發現,腰圍粗細(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指標)與大腸癌大有關係。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邱瀚模分析院內健診中心近5000人的資料發現,有代謝症候群的人罹患多發性大腸瘜肉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3倍。至於兩者為什麼會有關聯,尚需進一步的研究。

其他高危險群還包括:

50歲以上的民眾:歌手楊烈、作家張曉風、導演楊德昌、香港藝人鍾楚紅的先生朱家鼎,都在50歲前後罹病。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一般民眾50歲之後每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每5年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鋇劑X光超音波檢查、每10年一次全大腸鏡檢查。邱瀚模醫師特別強調,有75%的大腸癌患者沒有家族病史,因此早期檢查格外重要。

有家族病史:父母其中一人罹患大腸癌,子女罹患機率是一般人的2∼4倍,如父母兩人皆有,則危險性提高3∼6倍。

多位大腸直腸科醫師發現,近來有年輕化的趨勢,50歲以下的患者愈來愈多,因此馬偕醫院劉建國醫生呼籲有家族病史者應提早在40歲開始接受大腸鏡檢查。

有個人病史:包括曾得過大腸癌、慢性發炎性大腸炎如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腺瘤性瘜肉。有大腸癌病史者,復發機率高達五成,最好每三個月追蹤一次,二年後每半年、五年後每一年檢查一次;而有腺瘤性瘜肉者,瘜肉切除後每3年追蹤一次;至於有慢性發炎性大腸炎患者,建議發病後8年開始篩檢。

美國知名主播凱蒂•庫里克的先生就是因大腸癌,在42歲時去世。兩年前凱蒂去做了大腸鏡檢查,並將檢查過程在電視上轉播,引起很大的迴響,美國篩檢率短時間內提高20%。

歌手楊烈罹癌復原後,也參與公益演出,現身說法呼籲民眾,早期篩檢、警覺症狀、保有健康的生活型態,是預防大腸癌的不二法門。


(審稿專家: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張簡俊榮)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TOP

味蕾新玩味    
吃對零食,好心情成功瘦身

減重不必餓肚子,用對方法吃對食物,就能輕鬆享瘦。

文╱梁嫣純 攝影╱陳德信

想瘦,不必辛苦挨餓,用對方法,反而能大方擁抱零食,心情愉快地控制體重。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臨床研究中心婦女健康計劃負責人茱蒂.威特曼博士(Judith J. Wurtman, PhD)和身兼醫師、營養師、瑜珈老師的妮娜.馬奎斯(Dr. Nina Frusztajer Marquis),在最新著作《好心情瘦身飲食法》(The Good Mood Diet,天下雜誌出版)發表了最新的減肥觀念。

適量的碳水化合物,減重好幫手

碳水化合物!不就是會養大脂肪細胞的肥胖惡魔嗎?不少追求身材苗條者,靠著堅強的意志力,忍痛與甜食、澱粉類食物(碳水化合物)保持安全距離。

其實適量的碳水化合物是減重時的必備利器。茱蒂和妮娜根據麻省理工學院多年的科學實驗,以及麻省梅格寧醫院附設減重診所自1996年起的施行成果,提出利用碳水化合物零食的減重計劃,它不僅能控制體重,還能調解情緒。

根據研究,攝取碳水化合物,能觸發大腦產生「血清素」,它是消除食慾的開關,也是天然的抗憂鬱劑,能恢復好心情。

茱蒂早期的動物實驗結果就證實,動物會在腦內血清素活性較佳時停止進食,「能夠停止進食的器官是腦子,而非飽足的胃,」她在書中闡明研究結論。

她的另外一項研究結果發現,禁食碳水化合物飲食法的反彈後果,反而不利減重。連續三週未食用任何碳水化合物食物的大鼠,腦中的血清素極少,當恢復正常供食時,出現異常狂吃碳水化合物的行為。

動物實驗的結果,與人類的經驗相同。麻省理工學院找來志願者進行「無碳水化合物飲食」,結果腦中缺少血清素的受試者,儘管已吃下超量食物仍抱怨吃不飽,還經常想吃冰淇淋、巧克力等碳水化合物食物。

茱蒂等人得出結論:餐前食用適當的碳水化合物零食,將提升血清素濃度,有效控制食慾、減少嘴饞,且能避免心情不佳時的暴飲暴食。

切記正確吃

但是,這個新發現並非鼓勵你僅靠零食來減重,而是要有技巧,必須懂得節制,不能放縱大吃,並且要在正確時間吃。

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建議,若能將零食的熱量也計入每天攝取的總熱量裡,更有助於體重的控制。(衛生署建議成人每日攝取總熱量:男性2199大卡、女性1700大卡。)

「好心情瘦身飲食法」共分為三個階段:血清素激增期(為期2週)、血清素平衡期(為期6週)、及血清素控制期(為期4週,或持續到達成減重目標為止)。詳細的飲食組合、吃零食時間和攝取量,請見上面的「好心情瘦身飲食一覽表」。

這套減重計劃的成功要件,除了遵照飲食規則,還有選對零食也很重要。如何選對?建議養成購買食品前,先檢視包裝上營養標示的習慣,別讓不合格的零食進入你的生活圈。

參考「好心情瘦身飲食一覽表」中各階段零食的營養配置,若無法找到完全符合的零食也無妨,儘量挑選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蛋白質的食物,就能增加腦中血清素,幫助控制食慾及好心情。

趙強營養師觀察世界營養界的研究趨勢指出,目前有許多學者在探討食物與內分泌(胰島素、血糖、血清素等)的關係。他認為人體內分泌的調節是擋不住的,一般人在生活中一定也有經驗,例如血糖低心情就不好,吃下一片餅乾就能恢復元氣。所以,與其極端地節食壓制本能慾望,不如順應身體的反應,攝取適當的食物,才是體重控制的長久之計。

茱蒂.威特曼博士提醒有特殊疾病的人(如糖尿病患者),應在醫生的指示下進行飲食。

另外,減重是需要時間的,「你無法控制自己多快達到目標,但能夠控制自己對計劃的執行度,」茱蒂主張體重控制是長期戰,就像龜兔賽跑一樣慢慢累積成果。

1.空腹吃。若正餐吃了含有蛋白質的食物(如奶類、肉類、魚類等),則至少要等3小時後才吃零食,因為蛋白質會干擾血清素的合成。

2.在10分鐘之內吃完,超過時間將延緩血清素的合成。

3.購買小包裝的零食,或自行分裝攜帶,以免吃過量。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主任黃士懿表示,「零食應是淺嚐即止,滿足口慾及心情就好,不能(靠它)吃到飽,」他提醒市售的零食多是一大包,千萬不要「一口接一口,片刻不離手」,就把整包吃光。

「無添加」、「純天然」就能安心吃?

商店貨架上,琳瑯滿目的零食商品排排放,五花八門的包裝手法,爭相吸引著消費者的目光。
許多民眾為了健康,避免人工添加劑隨美味下肚,而選購印有「無添加」或「純天然」的食品,殊不知,這其中大有玄機。

到底「無添加」了什麼?

永豐餘生技公司總經理何奕佳為了開發漢方零嘴,研究許多市面上標榜「健康、自然、無添加」的食品,結果發現「很多看起來很天然的產品,事實上裡面的危險比你想的還要多。」

在日本,商品要掛上「無添加」的字樣,必須經過厚生省(相當於衛生署)的審核,確定成分中沒有厚生省在2000年公布的102種、可能對人體有害或易引起敏感的物質成分,包括界面活性劑、防腐劑、殺菌劑、酸性防止劑、人造油脂、人造色素、人造香料、螢光劑……。

反觀在台灣,「無添加」卻成了行銷手法,沒有規範。

何弈佳觀察市面上有些食品雖印上「無添加」三個大字,其實只是少添加其中1、2種人工添加物,但仍加了其他有害的物質。例如有家知名廠商推出一系列「無添加」的休閒食品,其中一種無防腐劑卻有人工色素,另一種無人工色素卻有防腐劑和人工甘味劑。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主任黃士懿認為,完全無添加的食品不一定最安全。在製作過程中使用一些對人體無害、又能穩定食材使不變質的物質,不見得是件壞事,但一定要在包裝上標示清楚。

「純天然」到什麼程度?

除了「無添加」,還有不少消費者為了避免人工合成的化學食品,而偏好「純天然」的食品。
但深入了解許多打著天然水果形象的軟糖、果汁、果凍……的製作成分會發現,其實天然果汁或水果的含量非常少,吃進去的色素和糖分遠比果汁的營養多更多。

還有些看似天然素材的零嘴,可能是用人工合成的方式調製而成。例如標榜低熱量的蒟蒻干,可能並不是天然的蒟蒻製成,而是用粉調製,再加人工香料去調味。

商品行銷的創意日新月異,如何跳脫誘人的包裝用詞,選擇真正令人安心的食品?黃士懿教授建議消費者,選購食品時,應仔細閱讀成分標示,若有標示不清的商品就別買了。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TOP
熱門焦點  
鬼靈精怪的優質女孩
 對了你的味,要當我心中的特別,真心才夠格留言,出竅到歸零我也無所謂。


前期文章 全部歷史文章
出刊日期 出刊主題
2007-11-12 跟老外學樂活
2007-11-05 讓你回春的好食物
2007-10-29 忙人怎麼打點活力午餐?
2007-10-22 老公拿我的錢給前妻孩子
2007-10-15 只要懷疑,就去看醫生

感謝你訂閱這份電子報,下列電子報或許你會喜歡,請勾選
   愛閱讀親子圖文報    DIY玩佈置    爸爸一天十分鐘    10天內孩子不再是 ...
   免疫革命    花草遊戲    晨星瘋生活,創意 ...    DOG NEWS犬物語
我要訂閱這份報紙» 我要取消這份報紙» 訂報說明
.本電子報內容由 康健網站 提供
.關於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欲轉載請聯絡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05號11樓 ,TEL:(02)2708-8038,FAX:(02)27094848。
刊登廣告個人連結企業合作隱私權聲明關於PChome徵人
網路家庭版權所有 Copyright PChome Online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