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主編推薦![]() | | | | | | |
![]() |
Mobile01科技新知報 | | ![]() | ![]() | 【Tokina 16-50首測】三大副廠APS大光圈標準鏡總論劍
本篇的三顆主角分別是: ˙Tokina AT-X 165 Pro DX(以下簡稱16-50) ˙Tamron SP AF 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 ←特長的全名(以下簡稱17-50) ˙SIGMA 18-50mm F2.8 EX DC Macro(以下簡稱18-50) 非常有趣的、Ken發現這三顆鏡頭有些關連性跟區隔: 1、發售時間正巧約相隔半年一支(Tamron→SIGMA→Tokina) 2、望遠都是50mm 3、廣角剛好是各差1mm的16mm/17mm/18mm 4、鏡頭口徑級數差別剛好一級,67mm/72mm/77mm 5、調性都不同、有主打最輕巧、有主打可MACRO、有主打九片圓形光圈 6、通通是G鏡 7、通通沒有SWM超音波馬達 簡單例舉這些關連性跟區隔,可以看出這三家專業的鏡頭製造商都無不絞盡腦汁想辦法作出產品的特色 首先由Tamron率先發難、最早公布以APS-C片幅為主的史上第三支APS-C大光圈標準鏡頭(註一) 也是Tamron史上的第一支,依照其製造的用料跟口徑 簡直就是A09 AF28-75mm F2.8 XR Di的APS-C版 甚至在等效焦段上數位板的17-50mm也大約等於A09在全幅像機上的焦段26~75mm 口徑、還有用料上也與A09幾乎相同、因此17-50也不辜負A09最輕巧大光圈標準鏡頭的榮耀 輕鬆的奪下APS-C最輕巧大光圈標準鏡頭的冠軍 (去年SIGMA重新推出28-70mm F2.8 EX DG從此奪下全幅機最輕巧大光圈標準鏡的皇冠) 註一:史上第一顆APS-C大光圈標準鏡頭為Nikon AF-S 17-55mm F2.8G 第二支則是SIGMA 18-50mm F2.8 EX DC 而接著公布的SIGMA 18-50則是以改版之姿、解決了前一代的小口徑周邊失光與周圍成像低落的缺失 並且將對焦距離拉近到史無前例的20cm、重新冠上了MACRO之名發售,售價比照前一代的水準 Ken也在台灣正式鋪貨的當天晚上衝去買了一支:[分享]SIGMA 18-50mm F2.8 EX DC『MACRO』 這支新版的18-50,延續了前作的輕盈手感、將口徑加大到72mm,解決了前一代的缺憾 雖說是改版、但是實際上鏡組與設計都是嶄新的 而且新版18-50也是SIGMA第二支具備SIGMA ELD(Extraordinary Low Dispersion)超低色散鏡片的"DC"鏡頭(註二) 在抗耀光跟色散抑制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另外他的MACRO也讓你多了些許應用空間 只是Ken覺得僅達堪用等級的MACRO而已... 註二:DC鏡為SIGMA APS-C片幅專用鏡頭代號,Nikon與Tokina都是DX、Tamron則是Di-II。 最後推出的Tokina、則是在眾家用戶千呼萬喚之下才推出的 該鏡頭擁有目前副廠大光圈標準鏡頭幾個先進的指標 例如九片葉片的光圈,16mm在DSLR等效於24mm的廣角視野 還有前方第一鏡片採用WR(Water-repellent)鍍膜技術、可以具備潑水與潑油性、防止髒污與指紋 基本上立意良好、只是Ken手上的16-50是01的影友出借給Ken測試 既然不是Ken自己的私有財產、就不便驗證WR鍍膜技術的「神奇之處」 另外16-50也是目前副廠鏡頭唯一具備鏡頭本體切換AF/MF的機構 加上他碩大的體積、在塗裝的用料跟沈重全金屬結構、堪稱APS副廠標準鏡中少見的重量級之作 當然、這顆鏡頭另外一個特別之處、在於他是Tokina與PENTAX合作開發的 因此與Tokina 10-17還有12-24一樣、PENTAX也同時推出了姊妹鏡DA★16-50mmF2.8ED AL[IF]SDM 令人羨慕的是、PENTAX的版本具備SDM超音波馬達技術 還有對焦/變焦環等等設計都優於Tokina 16-50這顆姊妹鏡。 規格一覽: 我們可以由下圖的規格表中簡單比較三支鏡頭的差異,紅色為優異之處 但令人遺憾的是、在Ken撰稿的此時、Tokina 16-50在台灣尚無任何正式的銷售管道 接著要切入文章正題了!(什麼!Ken前面講這麼多都還只是瞎掰嗎?) 切入前、Ken必須在此代表01的眾鄉民、以及即將盜用本文的大陸對岸同胞向兩位朋友致上謝意! 第一位是:t0044549 t0044549出借了全台灣唯一一支自己由日本買回的Tokina 16-50 雖然他出借的時間僅有一週、但已經足以讓Ken探究這支鏡頭的奧妙之處 但可惜的是、出借的期間台北沒有好天氣過、身為01宅攝之首的Ken 只能盡量在室內運用有限的資源完成測試.... 另外一位要感謝的人、是dino5761 他第一時間就將自己的MIJ版Tamron A16還有Tokina 12-24出借給Ken測試與拍照之用 他也提供了一些敗家的方向、讓Ken買了不少超合金蓋特 Ken本次的測試也是首次將多啦A夢換角成熱血蓋特的首發 也讓Ken的宅男LV提高了一個層次(手上還有一台被他勸敗沒空組裝的RX-93 Hi-μ模型) 另外Ken本篇測試一共區分八大部分、分別是: 1、鏡頭外觀結構比較: 2、視角差異: 3、廣角周邊失光測試: 4、色散測試: 5、變形測試: 6、解像力測試(16/24/35/50mm F2.8/4/5.6/8): 7、散景暨色彩測試: 8、MACRO測試: 另外本篇一些主要分析會著重在Tokina 16-50與另外兩位競爭對手的比較 因為SIGMA 18-50與Tamron 17-50 Ken已經寫過測試文了、大家有興趣可以去回味一下: 【測試】Sigma 18-50mm MACRO對決Tamron 17-50mm XR Di II 1、鏡頭外觀結構比較: 左起:SIGMA 18-50 / Tamron 17-50 / Tokina 16-50 可以看到Tokina的設計上變焦環設計相當窄小、反而不常用的MF對焦環佔去了一半以上的鏡身長度 另外Tokina 16-50也是三支鏡頭中體積最大、重量最重、由照片中比例來看應該不難感受 接著看看三支鏡頭最望遠端的長度,三支鏡頭都是望遠端鏡筒長度最長 其中Tokina採用兩段式的設計、長度也是三支鏡頭之最。 遮光罩出場!左起Tamron 17-50 / SIGMA 18-50 / Tokina 16-50專用 可以看到口徑上的差異、反映在遮光罩的氣勢、也僅有Tokina 16-50遮光罩內面有貼絨毛 而三家鏡頭廠也不約而同沿用原有鏡頭的遮光罩、其中Tamron 17-50是跟A09共用 SIGMA的18-50是跟17-70 MACRO共用,而Tokina 16-50則是跟12-24mm F4共用 安裝遮光罩後的差異。 鏡頭再次變焦到望遠端,可以看到三支鏡頭連「金線or金圈位置」都有不同的堅持... 前鏡片,可以看到三支鏡頭的鏡片鍍膜各有差異、色澤都不同,而Tokina 16-50口徑雖有77mm 但第一片鏡片的實際尺寸三顆鏡頭卻是差不多了、差別在於Tokina黑邊比較厚些? 可以看到就算都有加上保護鏡、Tokina 16-50的黑邊字體依然可以被看到。 後鏡組與接環,後鏡片的鍍膜同樣各自有不同的反射光、而接環均為Nikon F接環。 鏡頭蓋,各家的一目了然、應該就不用標示、其中個人覺得SIGMA的鏡頭蓋最難用 SIGMA!迎合一下中夾式的潮流吧!別給我"高級"鏡頭、"初級"鏡頭蓋吧! ◎我要看更詳細的全文: http://www.mobile01.com/newsdetail.php?id=3317 | |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禁止未授權轉載。 |
![]() |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05號11樓 ,TEL:(02)2708-8038,FAX:(02)27094848。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