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篇美國經濟學家Betsey Stevenson與Justin Wolfers去年在網路上發佈的論文初稿,提到1970年後女生越來越不快樂----不論是看快樂指數的分數,或跟男生比較的相對差異都是如此。兩位學者的研究以美國為主,但也包括跨國性的調查,發現這現象廣泛存在。
女生越來越不快樂----這裡指的是「自覺的快樂」(subjective well-being)----的證據頗為明確,比如美國的數據就來自「全國綜合性社會調查」,幾乎年年舉行,問題前後一致,發現女生的快樂指數越來越低,跟男生的距離越來越近。事實上,1970以前,女生的快樂程度遠遠領先男生,之後出現下降趨勢,1990年之後男女生的快樂指數已無顯著差距。
這研究值得深思的:客觀來看,1970之後,女生不論在法律、職場、薪資、自由、教育程度與各種社會資源的運用上,都快速提昇,與男生的差距越來越小。各種客觀的數據都支持這點,且詢問社會大眾,不管是男生女生,都會一致肯定地說,女生在現代社會的處境,已經比過去進步許多。可是,在「自覺的快樂」分數上,女生卻是節節下滑。也就是,雖然社會進步,可是女生反而覺得自己越來越不快樂。
為何如此?作者援引了快樂經濟學著名的「伊斯特林矛盾」。許多已開發國家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人民的快樂指數並沒有隨之成長,所以女生遭遇的問題類似,同樣是資源增加、並不會讓快樂增加。但在伊斯特林矛盾裡,並沒有出現國家越富有卻越不快樂的趨勢,全球女性卻是相反的走向。
作者在討論時舉出三種可能:(1)男女對社會變遷有不同反應,造成男生不受影響,女生的快樂指數卻下降(2)當民眾填寫問卷裡關於快樂的問題時,反應的不完全是真實的快樂,還包括她認為自己此時應享有的快樂程度(3)婦女運動讓女性比較的對象擴展到更多元的對象,包括同領域的同齡男性。在現代生活裡,女性覺得自己應該得到的比起40年前多了許多,這會帶來許多壓力,也讓女生獲取快樂的「成本」比以往高上許多。
在作者的另一篇論文裡則提到,人類社會的「快樂不平等」(happiness inequality)縮小了!其中一個證據就是,原本男女生的快樂指數差異顯著,現在沒有統計上的差異了!女性讀者看到本文恐怕是五味雜陳。難道簡單、忠貞、順服某些價值觀才對嗎?這些研究讓我們更能看清「快樂」的本質可能違反理性,甚至阻抗人類的進步。就如同研究也顯示保守派比較快樂、信神明比較快樂,選擇機會增加反而讓女生更不快樂,也只是重複其他研究的結果罷了。(作者為高雄快樂心靈診所執業醫師/本文首刊於聯合報週日之元氣週報/歡迎到
作者部落格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