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主編推薦 | | | | | | |
|
遠見雜誌 | | | | 獨樂樂,CEO還要眾樂樂
文╱尤筱瑩 攝影╱陳之俊 還記得3月時六萬人冒雨觀賞維也納愛樂的盛況?抑或是多明哥來台表演的感動?在這些國際級演出的背後,有一群企業家正默默地付出與投資,他們期望的不只是國際級的展演登台,更希望帶頭推動國內欣賞藝文的風氣。 2007年12月的第一個夜晚,國家音樂廳裡,被英國《泰晤士報》喻為當今三大「最能表現音樂靈魂」指揮之一的楊頌斯(Mariss Jansons),正專注而忘情地指揮著首次訪台的德國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指揮棒一揮,70分鐘長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乘著厚重低沉的管樂音符,往台下撲去。終章,結束在熱鬧愉悅的快板,和滿場歡呼的掌聲中。 獨家贊助這次活動的力晶半導體董事長黃崇仁,宛如樂手遵循指揮,時而寧靜、時而激昂,對音樂鑑賞有道的他,還興奮地跟坐在旁邊的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說,「聽這款ㄟ,有值得!」 2007年歡慶20周年成年禮的兩廳院,近來可說「星光熠熠」。 先是11、12月的馬拉松似地迎接了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捷克愛樂管絃樂團來台。接著,紐約愛樂也將在2月,為台灣樂迷演奏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悲愴》。 鏡頭再拉到三個月前,維也納歌劇院在國家戲劇院演出莫札特的《費加洛婚禮》,也讓台灣劇迷見識到全球四大歌劇院之首的魅力。 而眼尖的人也不難發現,台上樂壇大師光芒奪目,台下常常是企業人士雲集。在贊助關係之外,這些企業家坐在觀眾席裡,不是來應酬、搶曝光,而是和所有樂迷一樣,為了聽場好表演而來。 從收藏、贊助到走進劇院 台灣企業家與藝術的關係,已經出現第三階段變化。從初期的藝術品收藏,到藝術活動贊助,再到把看表演藝術當成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了。 一股「再忙,也要看場表演」的藝文風氣,在企業界蔓延開來。「施振榮、林百里、邱再興、吳東亮、嚴長壽……,太多人了,我每場都會碰到企業人士,他們都是自己買票進來聽,」鋼琴家出身的陳郁秀說。 過去,要把企業家跟藝術連在一起的字詞,最直接的就是「個人收藏」。眾所皆知的有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喜歡收藏畫、寒舍創辦人蔡辰洋愛買古董,透過收藏有增值空間的藝術品,累積有形的財富。 而近幾年企業家跟藝術關係逐漸轉型為「出錢贊助」,則是第二階段。現實上,一場花費動輒幾千萬的國際級表演團體,沒有企業相助,很難成行。像賓士贊助柏林管絃樂團、台新贊助《歌劇魅影》、國泰贊助男高音卡列拉斯、力晶贊助紐約愛樂等,透過引進國際知名的藝術活動,有形地增加品牌曝光、無形地提升企業形象。 進入第三階段,這些執行長、總經理們,再怎麼忙,也要走進劇院、音樂廳,親身感受藝術洗禮,尋求一種無形價值。 每週都會看一場表演的永豐金控執行長盧正昕就強調,「比學問?比有錢?比市占率?人到50、60歲,就要比風格品味,就要接近世界標準。」 企業家帶頭,吹起藝文風 派駐台灣五年的德國文化中心主任葛漢也觀察到,台灣企業人士開始願意走進劇場,欣賞表演藝術,對推廣藝文風氣,有帶頭作用。 葛漢回憶,幾年前碧娜•鮑許(Pina Bausch)來台演出時,同坐包廂的林百里,就是企業家帶頭看表演的代表。現在已經鮮少露面的林百里,還跟葛漢強調,「我只要有時間,就來參加藝文活動。」 對林懷民的舞作如數家珍,葛漢對台灣藝術家創作現代藝術的能力,十足敬佩。但在這位德國先生眼裡,台灣民眾的生活太過壓抑、緊張,還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善用美學藝術紓解壓力。這是因為台灣民眾欣賞表演藝術的習慣,還不夠生活化、不夠深根。 「這是社會教育的問題,我們德國小孩從小就被灌輸藝術的價值,」葛漢舉例,今天要一個工程師下班在家的時候,離開電視機,走進劇院,當然很難,「所以文建會跟文化局應該做的是,教育民眾藝文的好,」他建議。 不管是連演63場的《歌劇魅影》、吸引六萬人戶外冒雨觀賞的維也納愛樂、或是多明哥第一次來台演唱時,長達25分鐘的安可謝幕,台灣觀聽眾的捧場,讓每一場都寫下紀錄。 其實,在各界努力下,近年來台灣觀賞表演藝術的風氣已經漸漸吹開來。 2004年到2006年,全台藝文展演活動從2.4萬場成長到4.2萬場;兩廳院觀眾人次則從63萬人次成長到突破70萬大關,而兩廳院之友也呈現年輕化,最大比例是18到25歲的年輕人。 迎接新的一年到來,請為自己挑一場好表演吧。 | | |
| .本電子報內容由 天下遠見出版 提供 .關於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欲轉載請聯絡 | | |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05號11樓 ,TEL:(02)2708-8038,FAX:(02)27094848。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