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主編推薦 | | | | | | |
|
遠見雜誌 | | | | 第五屆設計節的印證
倫敦新魅力世界創意之都 撰文:黃漢華,攝影╱黃漢華 第五屆倫敦設計節,以議題、行銷、硬體、合作四大優勢,創造200場次活動,成功吸引30萬人次參與,成為全球創意產業的焦點。除了鋼鐵,倫敦幾乎把每件事和創意產業都扯上關係,年產值達1兆4000億台幣,平均每五個倫敦人就有一人從事創意工作,33%的設計公司在此落腳,數量居英國之冠,NISSAN、NOKIA、YAMAHA等跨國企業都在倫敦設置歐洲設計中心,因此倫敦有「世界創意之都」美名。現在,倫敦更瞄準亞洲市場,期盼藉著2012年奧運主辦權的光環,再造英國創意產業的日不落國神話。 倫敦有發達的創意產業,年產值達210億英鎊,平均每五個倫敦人就有一人從事創意工作,因而博得「世界創意之都」的美名。 英國是全世界最早打響「創意產業」一詞的國家。1997年,執政的工黨有心發展知識經濟,將早已存在的歷史文化、藝術資產列為重大產業,再加上設計、表演藝術等13項產業,統括為創意產業,在政府大力扶植下,成長快速。英國貿易投資總署就統計,從1997到2004年,英國創意產業每年成長5%,超過同一時期3%的國家經濟成長率,由此看來對經濟貢獻頗大。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從1998到2003年,英國創意產業約占國民生產毛額(GDP)的6%,超過加、美、澳、法。今年9月,依據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DCMS)的統計數據,創意產業在2005年締造1290億英鎊(約8兆6043億台幣)的產值,占GDP比例已增加到8.2%,甚至成為僅次於金融業的第二大產業。 倫敦創意產業的優勢,多元文化與經濟成長 1.國際化:多元文化大熔爐 分析倫敦創意產業發展的背景,國際化是重要原因。「倫敦是國際城市,有包容力,接受各國人,這裡有300種語言!」奈特表示,正是多元文化造就世界創意之都。從事品牌設計的Firedog公司總裁菲澤.布萊克,本身在南非長大,說話速度很快的他表示,多元文化讓不同背景的設計師擦出火花,他的設計團隊除了英國人,還有加拿大、南非、愛爾蘭、澳洲人,大家集思廣益,常有佳作。 走在倫敦的路上,擦身而過的人盡是講不同的語言,計程車司機甚至開玩笑說,「要聽純正的英文,得離開倫敦;」牛津大學畢業生凱薩琳回憶有一次坐公車,就聽到六種語言。 2.人才豐:吸引各國創意人 英國貿易總署資深顧問羅思嘉認為,20世紀的流行文化也是倫敦國際化的表徵。1960年代的披頭四在倫敦錄製唱片,掀起流行音樂革命,服裝設計師瑪莉.關(Mary Guant)帶動全球迷你裙熱潮,1970年代的龐克風更吸引外國年輕人來倫敦學習藝術。 倫敦人才備出,同好相聚,外國創意人自然願意前來。從事電影配樂的西班牙作曲家塞吉歐.費加羅(Sergio Lopez Figueroa)因為家鄉沒有相關課程,13年前離家到倫敦學習,便留下來展開音樂生涯。 「倫敦很國際,我班上的外國學生也多了,」在皇家藝術學院教書的名設計師湯姆.迪克森發現,班上的英國學生只有10到15%,其他全是外國人:台灣、德國、新加坡、土耳其,不勝枚舉,他認為,國際文化讓外國學生在倫敦感到自在。 3.教育優:課程彈性成效好 為推動創意產業,英國政府也特別關注青少年的創意教育。據Wren & Rowe設計公司總裁保羅.福克斯觀察,倫敦的中學教育很有彈性,攝影課可以取代數學課,中學生畢業後學一年設計密集課程,就可以念相關科系。 以具有官方色彩的英國國家廣播電視台BBC為例,去年開始便有兩輛寫著「BLAST」字樣的大型卡車,從南到北巡迴倫敦和英國城鎮,協助13歲到19歲的青少年免費學習音樂、舞蹈、動畫等創意技術。 | | • | 四方力道決策系統~期股操盤寶典 | | 由國人自行開發的人工智慧操作系統,乃針對國內股市特性來設計。打破參考外資、法人進出的迷失,打破江波分析研判的盲點,彌補傳統技術分析的不足。 | | |
| .本電子報內容由 天下遠見出版 提供 .關於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欲轉載請聯絡 | | |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05號11樓 ,TEL:(02)2708-8038,FAX:(02)27094848。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