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主編推薦 | | | | | | |
|
特別企劃 | | | | 只要懷疑,就去看醫生
丟了鑰匙、忘了重要會議。是年紀大記性差?還是失智? 文╱黃惠如 攝影╱陳德信 我昨天在銀行發生一件很難堪的事,難堪到我已經決定要換銀行。 我走進銀行,告訴行員要存進一張支票,但是支票不見了。因為這張支票高達美金2000元,我們東找西找,還看桌子底下、翻我的錢包,怎麼也找不到。 但我回家後,在電腦旁發現一張昨天2000元的存款單,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這實在沒有道理,為什麼我會認為我應該去做我已經處理好了的事?這種感覺讓你不能相信自己。 這是一名輕度失智症患者發表在國際失智症網站的親身故事。 一般人可能曾忘記放在微波爐的魚,晚餐少了一道菜,等發現時懊惱一番;但如果你看到那盤魚,卻想不起來自己曾經微波過魚,或是懷疑別人搞鬼,就需要注意了。 台灣失智症協會提出十大警訊,整理改寫如下: 1.記憶衰退到影響日常生活 一般人偶爾忘記開會、朋友來電,但過一會兒或經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比較高,而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 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如英文老師不知「book」是什麼;自年輕就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在經常走錯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廚師不知如何炒菜等。 3.說話表達出現問題 一般人偶爾會想不起某個字眼或詞不達意,失智症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以替代方式說明簡單的辭彙,如以「送信的人」表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 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 一般人偶爾會忘記今天是幾日,在不熟的地方也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在自家周圍也會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開車常撞車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借錢給陌生人;聽信廣告買大量成藥;一次吃下一週的藥量;買不新鮮的食物等。 若你家長輩的車常出現莫名其妙的撞痕,就要注意了。 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無法理解言談中抽象意涵,而有錯誤反應。如無法理解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等日常生活電器的操作說明。 7.東西擺放錯亂 一般人偶爾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或錯得非常離譜,如衣櫥裡放水果、被子裡放拖鞋等。 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 一般人都會有情緒的變化,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快,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情緒的改變不一定有可理解的原因。也有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如隨地吐痰、拿店中物品卻未給錢等。 9.個性改變 一般人年紀大了,性格也會有少許改變,失智患者可能會更明顯,如疑心病重、口不擇言、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 10.喪失活動及開創力 一般人偶爾會不想做家事、不想上班,失智患者變得更被動,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原本的興趣嗜好也不想去做了。 雖然這些警訊很重要,但有些定義看起來還是有點模糊,一個星期內同時丟了鑰匙、忘了和髮型設計師的約算不算? 腦神經權威、前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劉秀枝認為,「只要有懷疑,就去看醫生」,讓醫生判斷。 澳洲阿茲海默症協會也提醒,誠實且開放地告訴醫生你的擔心,包括你出現這些症狀多久了?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黃正平特別指出,所謂記憶喪失是指和自己過去相比,並非和同年紀的一般人比,許多教育程度高的人因年輕時腦力儲存高,以致雖然表面上生活功能並沒有喪失,但就醫時已經失智。 也可以請家人或朋友陪病人一起去,家人的角色很重要,可以提供更多訊息供醫生判斷。 有時要說服老人家去看失智很困難,康泰失智症家屬互助聯誼會副會長巫瑩慧用的方法可供參考。她說老人家多多少少有一些慢性病,她會用善意的謊言說,「你不是睡不好嗎?我們去看睡不好的病。」 要看哪一科? 目前主要由神經內科、精神科治療失智症,可從醫院網站的門診表得知醫生的專長。一些醫院如台大、榮總、耕莘醫院等已經成立記憶門診,給病人及家屬更整合的幫助。 台灣失智症協會搜集整理全台各醫院184位失智症專長的醫生與聯絡方法,供民眾參考。請上網站 http://www.tada2002.org.tw 或電話洽詢(02)3365-2526。 一分鐘失智測試 你在一分鐘內可以講出多少種動物(或水果)? 雖然看起來很像小孩子的遊戲,但英國科學家曾用此測試136名早期失智症患者。結果發現,早期失智症患者平均內可以講出10∼15種動物或水果,但健康的成人通常可以講出20∼25種。 而且失智症組通常會講出日常使用的字,而會遺漏如斑馬等不常使用的字。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 |
愛上樂活族 | | | | 8招安全享受單車樂
騎單車看來悠閒,卻也需具備安全技巧,例如如何邊騎邊跟人打招呼?外套不穿時要綁在哪裡?多位達人傳授親身經驗,讓您安心追風。 文╱梁嫣純 攝影╱邱瑞金 騎上單車,迎著風的感覺真好,但可別小看時速15公里所帶來的衝擊。根據警政署統計,2006年有183人因騎自行車發生事故而死亡,其中超過六成(118人)是因頭部外傷致死。 台北市長郝龍斌也曾因騎單車跌倒,造成左眼瘀腫、嘴角破裂、臉頰還縫了6針。今年9月初,在台北市大佳河濱公園「河濱騎警隊」成軍的活動,也有民眾在自行車專用道騎單車跌倒,緊急送醫救治。 目前全台灣的自行車專用道加起來約有300公里,但是「政府只是把硬體弄出來,並沒有教育民眾如何安全騎單車,」一個月前才發生翻車意外的單車愛好者呂錦華呼籲,千萬別輕忽騎單車的風險,「走路跌倒都會受傷,何況騎單車是有速度的(平均時速15∼20公里)。」 要安心享受騎單車追風的舒暢,一定要遵守以下安全守則: 1.基本配備,一次就到位 即使預算有限,以下3個最基本的安全配備,都要在第一次上路前就購足。 手套 吸震、防滑,保護手腕,萬一跌倒時也能預防手部擦傷。 安全帽 最重要的裝備,降低頭部意外撞擊的傷害。 車燈 包括頭燈及尾燈。因為單車輕巧無聲,易被汽機車駕駛人及路人忽略;光線不佳時,車燈不僅有照明功能,更有助於提醒別人你的存在。 2.安全帽,選對戴對才有效 安全帽是攸關生命的關鍵配備,因為頭部外傷是單車交通事故的主要致命傷。 專業攝影師呂錦華經常偕同好友騎單車同樂,但上個月卻發生了嚴重的翻車意外。 當時他們騎在台北市劍南路的下坡路段,沿著山路右轉後,突然有一輛轎車違規行駛在車道的中間,呂錦華無路可躲只好緊急煞車,結果整個人呈拋物線飛了出去,頭部直接著地。 幸好他有戴安全帽,就醫後確定頭部並無大礙,只是手腳受點皮肉傷。 呂錦華看著安全帽上的明顯裂痕,慶幸自己撿回一命,「如果沒有它,破的就是我的頭,」他親身實證了騎單車戴安全帽有多重要。 而且「不要想太多,一上車就一定要、千萬要戴安全帽!」呂錦華的好友、專業攝影師徐博宇不斷強調,別因瑣碎藉口,如「太熱了」、「壓壞髮型不好看」、「短短一段路而已沒關係」,而省略安全帽。他們有位朋友不過是從家裡騎單車到停車的地方,仗著只有短短50公尺的距離,懶得戴安全帽,結果車架突然斷掉,摔個跤,縫了十幾針。 「很多車友不過就那麼一次沒戴(安全帽),就出事了,」捷安特台北南京店店長梁隆儀聽過太多不幸的故事,他自己也曾因沒戴安全帽而造成腦震盪,至今頸部還留有疤痕。 單車族的安全帽一定要選對、戴對才有保護效果,而且「只要有過一次撞擊,就算外觀看不出裂痕,那頂安全帽也不能用了,」梁隆儀警告車友,用力摔過的安全帽已經沒有吸收衝擊的能力了。 5要點,選對安全帽 ◎認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的商品檢驗標誌:沒有通過檢驗的安全帽,外觀再帥勁都只是假象。 ◎不厭其煩地試戴:就像選鞋一樣,唯有親自試戴,選購與頭型吻合的安全帽,不可空垮垮或太緊,才具完整保護的效果。 ◎帽沿須有彈性且不影響視野:遮陽、擋泥、裝飾用的帽沿不可固定黏死,否則衝撞時破裂的碎片可能割傷臉部。須選購具彈性的材質,遇撞擊時會自動彈開。 ◎具頭鎖裝置更好:頭鎖可以扣住使用者的後腦勺,使安全帽不亂晃,增加安全及穩固。 ◎帽帶材質不傷膚:因為與臉部皮膚緊貼,試戴後選擇柔軟、堅韌、不傷皮膚、且不會引起過敏的帽帶。 檢查看看,你真的戴對安全帽了嗎? ●頭鎖:要確實鎖上,固定安全帽。 ●帽帶環扣(兩側):調整固定在耳垂下方,不要卡到耳朵,避免晃動或脫落。 ●帽帶(下面):應扣在下頷處,避免太緊或太鬆(約2個指頭的空間)。像機車安全帽一樣扣在下巴處是錯誤的,撞擊時可能脫落而失去防護效果。 ●帽子下壓到前額與眉齊:預防前額著地時的撞擊。 (資料來源:捷安特台北南京店) 3.選對合適的單車 選對車種及單車尺寸,騎起來才得心應手。 首先,考量自己騎單車的用途來選擇車種,例如適合入門者運動休閒的登山車、運動家飆風競速的公路車、輕鬆優雅的淑女車,或是輕巧好收納,適合都市休閒的折疊車。「選擇適當的車種,才能充分發揮單車的效能,」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林惠忠提醒,千萬不要騎著淑女車挑戰長距離、或騎折疊車爬山,不僅自討苦吃,也容易發生危險。 選好車種後,再依自己的身高,選擇正確的單車尺寸。巨大集團(捷安特)特別助理兼發言人許立忠提醒,不符合人體工學尺寸的單車,會影響正常的操控。「小人騎大車」會踩不到踏板,「大人騎小車」雙腳無法俐落運轉,易造成腿部疲累。 可參考以下簡易對照表: 車架尺寸與身高對照表 身高(公分) 中管尺寸(英吋) 輪徑尺寸(英吋) 90∼115 8 12 100∼125 10 16 110∼135 11 20 130∼150 12.5 24 145∼160 14 26 155∼170 17 26 170∼185 19 26 185.以上 21 26 |
資料來源: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 4.調整正確的座墊位置 依身高選對了單車的尺寸後,還得依腳長調整座墊的高度。 座墊太高,肌肉會過度伸展容易拉傷;太低,腿部易因無法充分伸展而疲勞,膝蓋也會過度磨損,造成退化性關節炎。選購時可依以下原則: ●坐在座墊上雙腳踩踏板,踩到底的腳應可自然彎曲才對。不要完全伸直(座墊太高),或是過於彎曲(太低)。 ●坐在座墊上,腳著地時需稍微墊腳才是正確的高度,若雙腳的腳板可完全著地則太低了。 ●調整座墊高度時,切記不能高到露出座墊桿上的安全刻線,否則座桿支撐的距離太短,易斷裂造成危險。這時該換一部尺寸較大的單車才合適。 5.出發前的安全檢查 跨上愛車出發前,除了備齊安全裝備,還要檢查車況,因為一個小零件出問題,就可能釀成大悲劇。每一次出擊都讓愛車維持在最佳狀態。 基本日常檢查表 項目 檢查狀況 □快拆的零件 所有方便拆裝的零件(例如輪胎、座墊),是否確實鎖緊 □輪胎 胎紋是否清楚、胎壓是否正常且氣足 □輪圈 轉動是否正常、有無變形、是否穩固 □鋼絲 同一輪圈上各鋼絲的緊度是否足夠且相同(用指甲彈看看是否鏗鏘有力) □煞車 煞車是否順暢、煞車夾片是否兩邊同時作用、煞車皮是否正常(若只有單邊使力,應請專業車店調整) □變速 定位變速系統,一次變動一格,觀察轉動是否靈活(若不順暢,應請專業車店調整) □鏈條 保持潤滑清潔狀態(鍊條鬆緊以不超過半吋為原則,定期上防鏽油,騎乘完畢應將鏈條放至最小齒盤,以防彈性疲乏鬆弛) □座墊 調到適當高度並鎖緊,座墊面應與地面平行 □把手 是否保持平直 □龍頭 方向端正,確實鎖緊 □踏板 是否運轉順暢不會側滑,若有彎曲、鬆動、損壞,則應更新 □車燈、反光鏡 前後車燈亮度在15公尺內是否清楚可辨,反光鏡是否乾淨。警政署新訂交通規則,準備處罰晚上騎車未裝車燈與反光設備的單車 |
資料來源: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製表:梁嫣純 6.熟悉基本操作 熟練技巧不但確保安全,還能充分發揮單車的性能,享受駕馭的樂趣。 ●基本變速技巧 一般而言,左手操控「前變速器」(前輪3片齒盤),右手控制「後變速器」(後輪7∼9片飛輪)。 「熟悉變速要領,可以騎得遠又省力,」車齡超過30年、幾乎每天騎50公里上下班的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林惠忠,以24段變速車為例(前輪3片齒盤、後輪8片飛輪,數字愈大,代表齒輪愈大),提醒簡單要訣: (1)平路:前輪使用中齒盤(左手控速轉到2),後輪再依體力狀況逐漸從小飛輪放到最大(右手控速由1慢慢調到8)。 (2)上坡:前輪小齒盤(左手轉到1)搭配後輪大飛輪(右手使用4∼8)。 (3)下坡:前輪大齒盤(左手轉到3)搭配後輪小飛輪(右手使用1∼3)。 (4)禁忌:小齒盤(左手1)配小飛輪(右手1),太鬆會脫鍊。大齒盤(左手3)配大飛輪(右手8),繃得太緊會卡壞變速器。 ●基本煞車技巧 養成兩手同時煞車的習慣,或先煞右手(控後輪)再煞左手(控前輪),千萬不要只煞左手,會翻車。 利用中指及食指或無名指採「點放式煞車」慢慢減速,快接近時才全煞。不要用全部手掌使力,以免力道過強一次煞到底,容易翻車。 緊急煞車的同時,雙手伸直、手肘微彎並撐住把手,可避免身體重心往前移。不要長時間按住煞車,否則煞車塊過熱會降低煞車力,造成危險。 ●上下坡技巧 爬坡:身體往前傾貼近把手,臀部重心稍微往前,或直接站起踩踏,以增加衝力。採「S」型方式前進,可減輕陡坡的負擔。 下坡:身體往後壓低重心,臀部稍往後移,較不會翻覆。 ●過彎技巧 應減速慢行。右彎時右腳踏板在上,左彎時相反,避免踏板踫觸地面而跌倒。 7.姿勢正確才能騎得遠又好 錯誤的姿勢不僅影響技術表現,熱愛單車的新光醫院骨科醫師蔡效良還指出,長期下來會引發運動傷害,例如肌肉拉傷、神經壓迫等問題。 騎乘姿勢以「舒服」為原則,養成正確的姿勢,才能趨吉避凶,騎得遠又好。 ●騎乘姿勢 雙肩放鬆、自然前傾,雙肘微彎握住把手。腰不要挺得直直的,否則不到半小時就痠了。 手掌與手臂呈一直線,避免長時間壓迫手掌,會造成腕隧道症候群。 正確的踩踏位置,是用腳大拇趾關節踩在踏板的軸心上。 ●上下車姿勢 雙手抓煞車(固定車子不會亂動),車體微傾左邊,右腳從座墊後方跨上車及下車。不要從座墊前面跨,容易勾到車架而跌倒。 ﹙部份資料來源:《我的單車日記》,天下生活出版﹚ 8.避免常見危險動作 「沒養成良好的習慣,面對危急情況時,會無法掌控車輛而更危險,」資深單車玩家林惠忠語重心長地提醒,別做危險動作,因為意外多是在轉眼間就發生了。 ●儘量避免單手騎車,遇車友打招呼「動口不動手」,不必揮手。(台北市郝龍斌市長就是因為舉手向民眾打招呼,才分心翻車) ●不要邊講手機邊騎車,要養成停車再接手機的好習慣。 ●不要穿寬鬆的褲子或裙子,以免被車輪捲入而翻車。最好穿單車專用褲,具排汗、透氣、防磨擦的功能。 ●儘量避免在視線不良時騎車,例如夜間、下雨天。 ●遇雨天騎車時,要穿兩件式雨衣,不要穿小飛俠式雨衣或輕便雨衣,因為寬鬆的下擺,易被捲入車輪。 ●外套不要綁在腰際,雖然看起來很帥氣,但容易鬆脫而被捲入車輪,要收進背包裡。 ●不要併排騎,要儘量靠近慢車道或右側成一路縱隊行進。 ●不要緊跟在前車之後,保持1∼2車的距離。 ●不要載人或防礙視線的物品。 ●非不得已不騎上人行道。在人行道上應減速慢行,遇行人眾多則下車採步行前進,警政署新訂交通規則,最快10月底後要求單車騎士穿越斑馬線時,要下車推著走。 單車環島,不能說走就走 電影《練習曲》中聽障男孩騎單車環島的故事,感動不少人起而效之。單車鐵人陳彥良擔心初學者的一時興起,可能會造成永久的運動傷害。 因為多數人平常沒有持續運動的習慣,突然每天騎車約10小時,再加上使力不當,很容易就受傷。 笑稱自己就是運動傷害「受惠者」的陳彥良,以過來人經驗提醒初學者,「不要以為踩得重(把前齒輪放到最大)就能騎得快。」事實上這種騎法對腿部的壓力很大,容易受傷反而騎不遠,對於長途騎乘而言,「踩得快,比踩得重來得有利。」 此外,他提醒車友在環島前除了必須檢查裝備,出發前2∼3個月也要有計劃地進行訓練,建議方式如下: ●前三個月:打好有氧基礎,每天騎單車通勤,約5∼20公里。 ●前二個月:持續騎車通勤,但一星期找一天做長距離的練習,前兩週約30∼50公里,後兩週可再增加至60∼80公里。 ●前一個月:持續通勤,但假日的長距離練習逐漸縮短,儲存能量,以備出征。 ●訓練期間,每個星期找一天完全休息、不騎車,讓身體完全恢復(不再感覺疲累)後再訓練的效果最好。 「運動並不需要那麼辛苦,」熱愛鐵人三項運動的陳彥良分享自我訓練的心得:適當的運動會讓人心情安定、睡眠品質好,過度運動卻適得其反。 (審稿專家: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林惠忠) | | • | 颱風不要來 | | 天氣多變化記得多穿件衣服小心別感冒了!....天天關心妳們喲∼∼ | | |
| .本電子報內容由 康健網站 提供 .關於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欲轉載請聯絡 | | |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05號11樓 ,TEL:(02)2708-8038,FAX:(02)27094848。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