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主編推薦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 忙人怎麼打點活力午餐?
被辦公室綁架的大忙人,如何不再只是啃餅乾,慘兮兮? 文╱謝曉雲 攝影╱陳德信 忙碌上班族往往匆忙打發一頓午餐,抽得出半小時的人,就近到便利商店填肚子,有些大忙人卻連想走出辦公室都難,只能窩在位子上吃蘇打餅乾當一餐。也有人在趕跑業務的空檔囫圇吞進午飯。 更多人是忽略午餐不吃,或草草解決,下了班抱著補償心態,使晚餐超量又高油高卡路里,帶給胃腸很大負擔。 最理想的一天三餐是定時定量。略過任何一餐不吃,壞處不少,包括影響腸胃功能,餓過頭沒體力,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應付接下來的各種會議工作,長期下來營養失衡,更嚴重甚至影響身體免疫功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說。 「再忙,中午最好都能留20分鐘給自己,好好單純吃一餐飯,也是為身體補足能量,下午有更佳的工作效率,」她提醒。 走不出辦公室,午餐怎麼吃 忙人一族如何打理午餐?除了啃餅乾、嚼吐司,有什麼其他選擇? 萬一你經常處於忙著寫企劃案,趕場開會等情況,連到樓下便利商店買午餐都是奢求,被辦公室綁死的大忙人,如何吃個像樣的午餐? ●準備燕麥片、早餐穀片及奶粉 台北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指出,市面上的早餐穀片產品相當多,擺一盒在公司,即沖即食,對無法走出辦公室的人佷方便。但光吃這個,不夠均衡豐富,他建議幾點選擇訣竅及搭配方法: 1.看包裝上的成分標示,選單純的燕麥片或純五穀雜糧片(五穀雜糧等直接壓碎的產品),最好沒有糖、奶精一類的添加物。 2.有些產品除了穀物之外,還添加豆類,提高蛋白質含量,是較佳的選擇。 3.看一下營養標示的纖維含量,挑選一份穀片可提供3∼5克以上纖維的產品。 為了增加蛋白質,吃得更均衡,趙強建議,用低脂奶粉沖泡穀片,依個人喜好再加一小把杏仁、核桃、花生等堅果類,除增加蛋白質,也攝取優質的油脂。想換口味時,可以加一點葡萄乾或各式水果乾。 另外,目前很多產品可以直接加冰鮮奶、低糖豆漿或優格、優酪乳一起食用,上班時順道買進辦公室冷藏,中餐直接搭配吃。 偏好鹹口味的人可利用市售的杯湯、便利湯包等產品,加進穀物片一起沖泡,或加水微波幾分鐘,做出類似鹹粥的午餐。但這種搭配法,蛋白質的量偏低,建議再喝一杯低脂牛奶或低(無)糖豆漿,或是吃一顆茶葉蛋補足熱量及營養。 除了散狀、可沖泡的穀物產品,固體狀的能量餐條(energy bar)是另一種替代方法。 不過趙強認為,比起早餐穀片,能量餐條的變化性又更小,無法自行加料沖泡,均衡及多元性更顯不足,要靠這種餐條打發一餐,必須額外吃蛋白質類的食物,例如到便利商店帶一顆茶葉蛋、溫泉蛋,或至少要喝一瓶鮮奶。 雖然穀片、能量餐條等便利即食食品讓大忙人脫離只啃餅乾的糟糕午餐,但趙強建議,這些食品只能當「代餐」,一天最多吃一餐,也最好不要每天為之,畢竟它能提供的營養及多樣性遠不如新鮮食物,不宜過於依賴。 ●自備水果,晚餐補足蔬菜 針對中午用餐時間有限的上班族,蘇秀悅還鼓勵帶水果到辦公室,除了讓午餐更多樣化,水果還能增加飽足感,讓下午更有體力精神應對工作。 要在辦公室吃水果並不難,只需挑水果種類,選擇方便攜帶和食用,不需削皮切塊,直接洗淨或剝果皮就能吃的水果,像小番茄、玫瑰桃、李子、櫻桃、橘子、香蕉、棗子、蓮霧等,若不方便每天帶水果,可買一些在室溫下耐放的水果,例如一小串尚未熟透的香蕉,可吃三、四天;或幾顆橘子、加州李,放小竹籃裡,擱放辦公桌上視線可及之處,每天中午很容易就吃到水果。 不過,上述這種忙人的陽春午餐,只能儘量達到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兩大類營養均衡,頂多加上水果,最大問題就是缺少蔬菜。 趙強在辦公室有時候會把乾燥的海帶芽沖水當作湯,或直接丟進穀片裡一起沖泡,「攝取海裡的蔬菜,多少補充一點纖維。」 午餐如果吃不到幾片葉子,就要靠晚餐攝取所需,達到一天3碗蔬菜的建議量。「用一天三餐整體來看飲食均衡,」蘇秀悅說,現代人幾乎不可能做到餐餐均衡,但至少要固守天天均衡的目標。 學看標示,掌握飲食內容 依賴便利商店解決午餐的忙人,如果懂得看營養標示,可以吃得比較均衡,也避免超量。 久坐辦公室的男性,一餐需要600∼700卡,而女性500∼600卡就足夠,以此為基礎,均衡攝取各大類食物,包括: 主食:2/3到1碗(飯、麵、麵包等碳水化合物,最好選未精製的五穀雜糧。) 蛋白質:1∼1.5份(一份約等於一塊豆腐、一顆蛋、一小片魚、三分之二手掌大的肉片等) 水果:1份 如果選擇超商便當,可以考量幾件事: 熱量是否符合自己所需,會不會太少或過量?尤其女生可以先大致以熱量來判斷,超過600卡的便當並不適合,飯及肉量都可能超過所需。 一餐蛋白質約需要15∼20克,不足或超出太多需要調整。不足可以補充一顆蛋,或攝取牛奶、優酪乳。 黃色、根莖類蔬菜或菇類多的便當比較好,提供五穀飯的便當營養價值也比較高。趙強發現,現在有些素食便當在超商販售,裡面有五穀飯,豆類、菇類量較多,並且比較不油膩,比起一般便當肉類及油脂偏多,素食便當不失為一個替代的好選擇。 如果不吃便當的人,營養師還是最推薦三明治或飯糰壽司搭配牛奶、豆漿、優酪乳,或可再加上一顆蛋。至於蔬菜部份,現在多數超商販售生菜沙拉,或是關東煮裡的白蘿蔔也能提供半份到一份的蔬菜量,整體來說大致達成均衡。只是綠葉蔬菜還是需要在晚餐時補足。 | |
心靈對話 | | | | 4大教養迷思,挑戰超完美父母
多人感嘆,生了孩子,才知父母難為!別急著搶當直昇機父母,隨時盤旋在孩子左右。 文╱林玉珮 攝影╱陳德信 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有能力贏得未來,卻往往因為教養思維或態度上的迷思,反而壓抑或妨害孩子發展挫折忍受力。以下是許多父母教養子女時難以穿越的主要迷思: 教養迷思一:「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許多父母常抱怨孩子,「怎麼這麼浪費、不惜福?」「孩子怎麼這麼不能吃苦?」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研究指出,當父母愈執著於過去的經驗,愈難以同理心來教養孩子,愈容易重蹈自己成長經驗的覆轍。 華視總經理李遠(小野)坦承,自己考高中考的奇差無比,他父親看到成績單跪下來哭,「我被他的反應嚇到了」。他父親那套「高期待」教養方式帶給子女長期的焦慮和不安,等他有了孩子以後雖開始懷疑卻仍不免對兒子有要求。兒子在小四時曾形容李遠看他的眼神很可怕──「眼神很荒涼」。 但李遠在兒子進入青少年期後,父子關係有如「哥兒們」,這轉折緣故很多,「反省」是其中影響關鍵,就像兒子形容他「是一個會反省的父親」,「這是兒子給我的最大讚美。」不斷的反省加上不斷的自我調整,李遠終能超越上一代的「教子有方」,發展出不同的教養腳本。 教養迷思二:「不要給孩子太多的愛,會把孩子寵壞」 雷同的迷思如「不能花太多時間陪孩子,孩子會軟弱依賴」、「不要太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會需索無度」「不能太尊重孩子,孩子會目無尊長」「不要讓孩子凡事作主,孩子會自私自利」。 事實上,正好相反,當小孩自覺被愛、被尊重,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約束,發展同情心,並且願意承擔責任。 「父母絕對不可能用過多的愛寵壞孩子,」美國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坦堡博士非常肯定,因為有太多以親子關係為主題的研究發現,「那些調適最好的孩子,總是擁有最豐厚的父母之愛」。 不是愛得太多,而是缺乏有效的管教,才會寵壞孩子。 教養迷思三:「我這樣做,是為孩子好」 最常見的情況是,父母把孩子送到才藝班、送進補習班,把孩子的時間幾乎填得滿滿,理由是「為了增加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父母做這些是為孩子好,還是安自己的心?曾有一位小二的孩子告訴心理醫師陳質采,「我就像籠中鳥,每天從一個籠子被換到另一個籠子。」陳質采問,這樣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一語中的:「想學,沒環境會偷著學;不想學,請到李遠哲來教化學也沒用。」 處心積慮為孩子未雨綢繆布局人生的父母,應該警覺,自己可能變成「直升機父母」,隨時盤旋在孩子的左右,過度保護和介入,就像正在雕刻一尊完美的孩子雕像而不是真正的孩子。 父母迷思四:「親子相處的時間重質不重量」 親職作家游乾桂形容品質不好的親子相處時間,就像在做「噩夢」,但不只要有品質還要有時間,時間投入愈長,愈有益建立親子親密關係,就像為親子情感帳戶增加存款。 如果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對於孩子在乎的場合,如生日、表演、比賽,或者孩子需要有人談一談的時候,父母因故缺席或要等到有空再回來陪孩子,對親子相處的品質一定會大打折扣。 父母的陪伴很重要,而且愈小的孩子愈是需要。日本有研究發現,青少年犯罪在幼兒3歲之前決定。這聽起來很駭人聽聞,然而根據板橋地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的研究觀察,孩子在6歲之前與父母的關係,和孩子未來會不會藥物成癮,或會不會成為一個負責的人,以及未來會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等都有相關,「安全的依附經驗,是無法等到父母有空了再回來陪伴,」他提醒。 自我測驗: 你是「超完美父母」嗎? 一個3歲小孩走著走著不小心跌倒了,家長會做何反應? 情節1 「啊!」尖叫一聲,快步跑過去,把他扶起。 情節2 「沒事沒事,站起來就好,你好勇敢!」邊安慰小孩,邊走過去抱抱他。 情節3 裝做若無其事。 這些都是再熟悉不過的畫面,卻也透露出為人父母的各種掙扎。保護與放手的界線該畫在哪?是父母面臨的一大難題。 請做以下測驗,找出自己是抓太緊或放太鬆的父母,並看看專家給你的建議。 給2∼5歲小孩的父母 你和2歲的孩子在遊戲區,他想去玩比半層樓再高一點的滑梯,你會…… □ A:立刻拿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畢竟他還太小…… □ B:跟著他走到滑梯,扶著他爬上去,當他滑下時接住他 □ C:面帶微笑,放手隨他去玩 5歲的孩子每次下輸棋就哭,你會…… □ A:繼續讓他玩高難度的,偶爾他得接受失敗 □ B:希望增加他的信心,因此創個玩法,儘量讓他贏 □ C:找個不憑技巧只靠機運的玩法,讓他體會有輸有贏 3歲孩子上幼稚園第一天,他又哭又黏不讓你離開,你會…… □ A:前幾天先留下來陪伴他,再漸漸縮短每天待在學園陪伴的時間 □ B:親切但堅定地向他告別後便離開 □ C:延後入學,等過一年他學會更多事再來 孩子4歲.久病的祖母剛去逝,你會…… □ A:告訴他祖母搬到很遠的地方,遠到即使他想念祖母,祖母卻再也無法來看他 □ B:向他解釋,醫生已盡力救祖母了,但她的病嚴重得無法醫好便過世了 □ C:如B做法,再加上帶孩子去參加祖母的喪禮,及之後所有的聚會 你的孩子怕狗,又正好要到養了一隻大狗的同學家參加派對,你會…… □ A:先帶他去其他養狗的朋友家,看一些小型溫馴的狗,再帶他個別拜訪這位同學 □ B:婉拒邀請,或堅持對方家人要把狗留在籠子、拴起來 □ C:告訴孩子,怕一隻溫和的狗很蠢,接著帶他去參加派對 孩子的同學邀他和同學家人(或保姆)一起外出去玩,你不認識同學家長,你會…… □ A:婉拒邀請,或堅持要玩就到自己家來 □ B:答應讓他去玩,並詢問接回兒子的時間 □ C:向其他家長或老師打聽這位同學家長,或主動聯繫同學家長,了解去哪邊?都玩些什麼? 學齡前孩子問你:嬰兒是怎麼來的?你會…… □ A:不厭其煩地告訴他所有人類生育的細節 □ B:簡單回答,他問多少回答多少 □ C:避開這些問題,你認為學習性知識他還太小 ◎看看你的得分 Q1– A 3;B 2;C 1 Q2– A 1;B 3;C 2 Q3– A 2;B 1;C 3 Q4– A 3;B 2;C 1 Q5– A 2;B 3;C 1 Q6– A 3;B 1;C 2 Q7– A 1;B 2;C 3 給6∼10歲小孩的父母 你兒子把數學習題攤在桌上,你看了一下,發現答案幾乎都錯了,你會…… □ A:和他一起坐下來,再把每題做一遍 □ B:告訴他必須再把數學作業看一次,遇到不會的,你可以幫他 □ C:不動聲色,你認為他需要從錯誤中記取教訓 你的孩子想加入足球隊,但他個頭小、運動神經又不發達,你會…… □ A:告訴他放膽去踢,並祝福他一切順利 □ B:為他安排其他活動 □ C:鼓勵他,並在週末幫他練習 9歲的孩子想要自己走路上學,而你不確定他沒問題,你會…… □ A:告訴他,至少到10歲以前都不可以 □ B:跟他解釋,若他能和你一起預習幾次,證明他能負起責任的話,你會讓他跟朋友一起走路上學 □ C:答應讓他獨自上學,並告訴他,他能主動提出這個想法,你以他為榮 10歲女兒最要好的朋友突然與她絕裂,還在背地裡說些殘忍的閒話,你會…… □ A:打電話給對方的母親問個明白 □ B:告訴女兒,她和她的朋友兩個人要靠自己解決問題 □ C:悉心傾聽,鼓助她去找其他的朋友,你只當最後的避風港 你的小孩和朋友在隔壁房間玩,突然你聽到他們厲聲吵架,你會…… □ A:不管,小孩間總會有爭執 □ B:先給幾分鐘,讓他們自行解決,若是繼續吵,就走過去調解 □ C:快步走過去,警告他們:再吵就不准玩 10歲的孩子想看一部嚴肅的影片,內容含有暴力與性,你會…… □ A:告訴他,還沒到青少年的年紀前,無論在什麼狀況下,都不可看 □ B:同意他去看,你知道他的朋友當中已有人看過了 □ C:告訴,他你會先看一次,若內容得當就讓他去看 你兒子不喜歡他的老師,出很多作業又很嚴格,他想大家的感覺都一樣,你會…… □ A:打電話給校長,要求把兒子換到別的班級 □ B:安排親師會評估狀況 □ C:告訴他,每個人偶爾都遇到困難,要盡最大的努力克服 ◎看看你的得分 Q1– A 3 ; B 2 ; C 1 Q2– A 1 ; B 3 ; C 2 Q3– A 3 ; B 2 ; C 1 Q4– A 3 ; B 1 ; C 2 Q5– A 1 ; B 2 ; C 3 Q6– A 3 ; B 1 ; C 2 Q7– A 3 ; B 2 ; C 1 解答 7∼10分: 培養小孩獨立,你可能很在行,但繩子或許得勒緊一點。「小孩必須冒險,但他跌倒時你得在一旁抓住他,」兒童心理學家、《用品格教養小孩》作者柏格醫生說,就好像你站在滑梯旁確保學齡孩子不會跌下,或是在孩子情緒波動、社交受挫時支持他。而且還是得牢記,在情況可能危害身體、難以捉摸時,你最好選擇安全,美國佛羅里達情緒與行為健康中心兒童部門主管林格醫生提醒。 11∼16分: 你已畫定好範圍,在其內你的孩子可以盡情奔跑,哪怕跌倒了也還可依賴你。柏格醫生說,保持這種平衡的關鍵在於控制情況,而不是小孩的行為。你願意讓他冒些風險,但你會先舖路,例如幫你學齡的小孩適應分離,或者趕在你10歲小孩看限制級的電影時,自己先看一遍。「最好的狀況是家長成了打氣專家,」柏格醫生解釋,「因而當小孩要自己做選擇時,可以父母做榜樣,做出聰明的抉擇。」 17∼21分: 你把小孩的幸福列為優先,但可能擔心太多了。要是他很害羞或恐懼,你可能會認為避開一些狀況,或許會讓他較有安全感,但事實上正好相反。假如你本身容易杞人憂天,很可能又把這種特質傳給下一代。「孩子會察覺父母的焦慮,」美國費城大學心理學授史坦柏格說。「這讓小孩更恐懼,因而父母又更加保護。如此形成一個循環後更難再打破。」此外,林格醫生說,你的小孩若曾有些練習和鼓勵,成年後比較能解決困難和阻礙。因此,別擔心你的小孩輸掉一局棋,或者和數學問題交戰,沒有什麼比正面迎擊挑戰更能建立信心。(顧景怡編譯) 資料來源:《Parents》 | | |
| .本電子報內容由 康健網站 提供 .關於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欲轉載請聯絡 | | |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05號11樓 ,TEL:(02)2708-8038,FAX:(02)27094848。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