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台灣四十大集團排行,綠色產業表現亮眼,搶當新一代集團金雞母。
綠色不再是消極的規範,而是攸關銷售量及品牌形象的競爭優勢。
「綠巨人」時代,已悄悄揭開序幕。
【採訪╱黃靖萱.王曉玟 攝影╱天下資料】
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東元電機董事長劉兆凱正沿著海岸線探查風力商機,季風鼓得劉兆凱豪情滿襟,陪在身旁的中共官員更明白地對劉兆凱說,青島七百三十公里的海岸線,任君選擇。
最近剛談妥一千支風力發電機大生意的劉兆凱,喜氣滿面,正要讓老東元御風而起,從百億企業躍為千億企業。「風力發電,這真是天上掉下來的機會,」劉兆凱對《天下雜誌》說,「一支風機售價就是一億,一千隻就是一千億。現在全球經濟衰退,你到哪去找千億規模的市場?」
東元,不是唯一瞄準綠色商機的台灣集團。
翻開台灣四十大集團表仔細檢視,不難發現,綠巨人時代已揭開序幕。
二十世紀末,台灣企業集團從傳產變身高科技,成長美景綿延二十餘年。二十一世紀初,扎根於科技沃土的台灣企業集團,開始轉向全球綠色產業,預約下一波二十年成長。
包括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產業,與LED照明、油電混合車等節能產業的「綠色產業」,成長到底有多快?
德盛安聯集團全球永續發展研究指出,包括再生能源、節能產業在內的全球綠色市場,去年成長四一%、達一一七○億美元。綠色產業火速成長,速度是PC產業的兩倍多、半導體產業的四倍多。預估至二○一六年,全球綠色產業將大舉成長至七千五百億美元,規模相當於今日PC產業的三倍多。
這個相當於二十二兆新台幣的未來產業,讓台灣企業集團趨之若鶩。為了在市場上搶得機先,企業集團正加緊鍛鍊綠生意的重要三力:綠色力、集團力和全球鏈結力。
Green power 綠色力 綠色產業潛藏無限商機 「綠色,已經從責任變機會,」宏�創辦人施振榮為綠色的大未來取名「Green Opportunity」。
「Green Opportunities有兩種:第一種green是將市場對綠色產品的需求當做一個機會,對企業形象、開拓市場都有幫助。第二種green做太陽能電池、節能的服務和技術,」 施振榮剖析,聰明的企業如台達電,則會一手掌握兩種綠機會。
當資本、勞工成本等競爭要素難以再差異化,「綠色」儼然成為企業競爭的新重點。
綠色浪潮 席捲全球 綠色浪潮,橫跨國界、產業,也深入企業每一個營運環節。
企業巨人變綠的腳步不斷。鏡頭轉向美國德州。去年,戴爾創辦人麥可.戴爾(Michael Dell)回鍋,馬上宣示戴爾是全球最「綠」的科技公司,推動碳中和,今年八月提前達成目標,每年省下三百萬美元營運費用、減少兩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鏡頭轉回台灣南部科學園區。南台灣的太陽燎燒著逼近四十度的高溫,綠蔭掩映處卻座落著台積電十四廠第三期晶圓廠房,八月初才剛獲得美國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綠建築評估系統的金級認證,成為全台灣第一棟取得美國LEED認證的綠建築。
另一個台灣兆元產業──面板,也不落人後。除了承諾做到碳中和,台灣面板龍頭友達更用「綠」來創新。八月初,友達以三十二吋節能面板獲得中科優良廠商產品創新獎。這片面板所需電力不僅較傳統液晶面板少五○%,每根冷陰極燈管(CCFL)內的汞含量也大幅減少八二%。若一個家庭每天看八小時電視,以友達以電視面板出貨量估算,可節省約十分之一座台灣核能廠發電量,汞消耗量則可減少四四○公斤。
友達總經理陳來助指出,環境保護這四個字,從話題變議題,從規範變規格,將來會演變成攸關產品銷售量及品牌形象的關鍵。
Group Power 集團力 靈活發揮集團綜效 要在綠色競技場中奪勝,第二項關鍵就是借重集團力。
「台灣企業未來的發展,集團化是不可避免,」市值四七二八億的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認為,集團就像一艘航空母艦,旁邊會培養出驅逐艦、主力艦、魚雷艇,形成的艦隊架構,所產生的綜合競爭力非常可觀。
市值二兆三千億,穩坐台灣集團龍頭寶座的台塑就是將集團化綜效,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代表。
台塑因石化景氣站在高峰,去年集團市值曾一度到達三兆的規模。台塑以六輕打通五十四年以來的血脈,隨著六輕的運轉,台塑集團長出一個營收及市值都超過七千億的台塑石化,還養大南亞、台化等集團企業。
但在六輕園區裡,也有不斷向「綠色商機」靠攏的小艦艇。例如製造南亞科技所需半導體原料矽晶圓的台塑勝高。
去年年底才上市的台塑勝高,一下子挹注給台塑七一二億的市值,台塑勝高原本只是將頭尾廢料賣給太陽能廠,而沾上一點太陽能的邊。今年八月,則因DRAM景氣仍然低迷,反觀太陽能商機誘人,而正式切進太陽能矽晶圓製造,「正名」為太陽能概念股。
綠色產業 成集團金雞母 事實上,向綠色產業靠攏的不只有台塑,從集團表中可以看出,台灣許多集團都已經將投資焦點瞄準上兆的綠色生意。其中投資最熱烈的就是能延續台灣科技業核心能力,以及能發揮集團綜效的LED及太陽能產業,分別有十一家及九家集團投入。
「現在大家看green,是看到綠色的美金,」旺能光電董事長梁榮昌說,「今天做綠色能賺更多錢,過去五年來的投資報酬率,確實遠遠高出其他產業。」
雖然大部份企業都仍在前期投資期,但早期投入者,都已經有了成果,最明顯的例子是台達電及大同。
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對環境保護的努力,一直為人津津樂道,集團十年前就開始研究太陽能,現在總公司的研發中心仍持續研發第三代太陽能。而三年多前和工研院材料所合資成立的旺能光電,所投入的第一代太陽能,則早有明顯績效,短短三年已經賺回超過一個資本額。
旺能主要成員是工研院研究十多年太陽能的團隊,根本沒想像過現在的榮景,「我常說他們是十年磨劍,突然鹹魚翻身,」梁榮昌說。
大同更是鹹魚翻身的例子。轉投資製造太陽能電池上游原料矽晶圓的綠能,市值最高時,幾乎是九十年歷史老大同的一半,也幫助大同集團的總市值排名,從二○○六年的三十一名,大幅竄升至二十一名。
除了太陽能,攤開台灣集團的綠色佈局,還有許多集團投入更省能,運用在照明、背光LED事業,披上綠戰袍。
Global link 全球鏈結力 接軌世界,開獲利大門 日趨嚴格的環保法令,與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的深化,都讓想要締造綠色奇蹟的台灣企業,急急建立與國際的超連結。繼WEEE、RoHS之後,歐盟將於二○○九年執行環保新規範EuP(Directive of Eco-design Requirement for Energy-using Products),所有產品必須採用生命週期的思考方式,才能敲開歐洲市場大門。「這個新指令影響一定會很大,未來產品如果達不到輕薄、短小、節能的標準,一定會失去競爭力,」華碩電腦品質長林全貴明言。
因此,企業要變綠,必須緊緊跟上國際立法腳步與各種環保規範。以EuP為例,一台電腦從生產、運輸、使用、到回收,會產生多少酸化物質、製造多少二氧化碳,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幾度、用掉多少石油,多少水、產生多少有毒物質、造成多大的生態浩劫、在空氣裡灌入多少懸浮物等等,一五一十,一字一句,寫入生態說明書。這面照妖鏡,讓企業無所遁形。
化被動為主動 搶食大餅 被動符合國際法令之外,台灣企業也主動與國際企業策略聯盟,搶食綠色市場大餅。
永豐餘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永豐餘集團內,做電子書的元太默默燉煮十多年,最近才由黑翻紅,關鍵因素就是與亞馬遜(Amazon)的合作。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電子書技術就存在,但通路、內容、傳輸方式、硬體裝置都不完備,屢告失敗。但是買下飛利浦電子紙技術的元太,碰上有強勢通路與內容的亞馬遜,就形成完美的全球鏈結。
市調機構DisplaySearch估計,到二○一五年,電子書商機將達十五億美元規模。
鍛鍊好綠色力、集團力和全球鏈結力,台灣企業將變身綠巨人,靠綠色不斷轉型、成長、創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