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大選之後,台灣是全球基金經理人在新興亞洲中最想加碼投資的國家,投資人該如何佈局,才能有效增加獲利、降低風險? 【採訪╱張翔一 攝影╱黃明堂】
一場總統大選,瞬間讓全球知名投資大師掃描全球的探照燈,集中到台灣身上。
繼羅傑斯之後,「新興市場教父」坦伯頓資產管理公司總裁墨比爾斯(Joseph Benhard Mark Mobius)、施羅德資產管理亞洲區總裁葛禮達(Lester Gray)等陸續宣布加碼台股。最新出爐的美林調查報告,更顯示台灣是全球基金經理人在新興亞洲中最想加碼投資的國家。
資金潮推升萬點行情 今年以來,全球股市受美國陰霾壟罩,修正不斷,過去當紅的亞洲新興市場「雙引擎」印度和中國,更創下三成以上的跌幅。反而台股因總統大選後,著眼於兩岸關係進一步開放和台幣走升等利多因素,資金大舉回流,更吸引外資加碼。根據中經院及證期局統計,今年以來,光是自大陸回流的資金就高達一.四兆新台幣,而外資也大舉湧入五千億元,觀望進場。
資金行情的推升,使台股今年以來兩度叩關九千一百點,報酬率更「萬綠叢中一點紅」,逆勢達到近五%,讓投資人再度恢復信心。根據ING 亞太總部最新調查,台灣投資人對第二季經濟與投資信心,高居亞洲十三國之冠,樂觀指數更較前期成長一倍。
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去年自九千八百點暴跌的陰霾同樣如影隨形。對於這個投資人最熟悉的「主場」,投資人該如何佈局,才能有效增加獲利,降低風險?
關鍵一:
類股釐清短、中、長期目標 德盛安聯全球投資長柯志元(John Crossman)指出,過去幾年台灣每年、甚至每季每月的類股主流都不一樣,變化更是迅速。此時唯有先釐清自己的投資屬於短中或長期,再來消化資訊,評估風險。
現在市場上政策開放利多消息充斥,但實際兌現者很少。摩根富林明台股投資組合經理何銘銓舉例,以短期而言,台股的重點在於博鰲論壇開啟兩岸進一步協商的契機,因此資產、營建和金融和航空等類股成為大盤的「領頭羊」,也是投資人關注焦點。
下半年開始的中期趨勢,保德信投信指出,短線的資產營建類股就可能含有資金過熱現象,反而是目前面臨淡季和匯損的電子股族群,扮演著台股能否衝破高點的重要角色。ING 投信國內投資長黃媺芸建議投資人,應於五、六月財報出爐後,配合觀察美國股市走勢,進一步了解電子股基本面,調整投資比重。
而對於長線投資人而言,若兩岸關係近一步落實,四○%對大陸投資上限和金融業西進等桎梏陸續解禁並有具體成果,外資操盤手羅傑斯等點名看好的中國內需概念如食品、傳產等類股,將接棒成為長期看漲的重點。而金融相關產業受惠於資本市場活絡、土地價格上漲、兩岸業務擴張等趨勢,投資人可長期觀察,尋找適當買點。
關鍵二:
價值投資,勿信明牌 寶來集團副總裁白文仁分享長期以來的投資心法,「非常簡單,就是先挑出每股獲利(EPS)十元以上的個股,再耐心等待它修正時逢低買進。」
投信投顧公會秘書長蕭碧燕則從公司穩健度和配發股利高低來選擇台股,「例如中鋼等股票,漲跌不多,但股利穩定,幾乎是我投資台股唯一的選擇,」蕭碧燕說,「我不要一夕致富,合理的風險和報酬才是投資人應該追求的。」
另一個投資前的觀察重點,在於融資餘額的變動。目前台股融資餘額約在新台幣三千三百億元左右,未來若持續增加,就要留意短線的大幅震盪。而外資分析師指出,部份個股的融資水位已經過高,甚至超過公司上限的六、七成,穩健型投資人必須儘量迴避。
關鍵三:
基金鎖定Alpha效益 對於無暇每日盯盤的大多數投資人而言,共同基金可說是佈局台股的最佳選擇。只是該如何從二三○支以上的台股基金(含股債平衡型)中選擇適合標的,學問恐怕並不亞於直接選股。
「經理人創造超越大盤的Alpha,就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關鍵,」葛禮達指出,但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第一季國內台股基金,僅有十五檔打敗大盤(表二),十九檔為正報酬。
何銘銓分析原因,在於至今台股的漲幅主要來自金融和資產營建股,但國內許多基金設立時已固定投資五到六成的電子股比率,類股權重不能更動,績效自然不出色。因此投資人選擇基金時,可以基金持股的靈活度為選擇標準。
另一個最適合台股近來大幅震盪特色的基金投資方法,就是定時定額。德盛安聯投信總經理許慶雲提出一個親人的真實案例:「過去五年,台股歷經多次起落,最後都維持在八千點左右,但透過定時定額投資,在大跌時大幅壓低成本,最後他的台股基金是所有基金中獲利最高的,」許慶雲說。
而投資人若看好台股,但不想選擇基金,追求額外的報酬和相應的風險,則可考慮透過指數型基金(ETF),長期持有,並設好停利停損點,穩健獲利。
從「外熱內冷」到「外冷內熱」,台灣的資本市場正面臨關鍵的轉折點。此時更要掌握投資關鍵,回歸基本,避免過度樂觀和盲目追逐,才能伴隨未來幾年台灣的新氣象,讓資產同步增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