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8

改寫企業運作新驅力-企業Web 2.0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39987
改寫企業運作新驅力-企業Web 2.0

改寫企業運作新驅力-企業Web 2.0
文/ 黃天賜 (記者) 2006-10-23

Web 2.0席捲全世界,各式各樣的創新應用紛紛出爐,帶給使用者全然不同的感受,這是一波炒作的泡沫,還是Web的新時代已經降臨?企業該如何看待這股風潮?


Web 2.0強調網路為平臺,以使用者為中心服務概念,再是決勝有Ajax領軍,讓網路操作介面接近桌面應用程式,而部落格、Wiki、RSS、分類標籤等新應用和技術,更讓集體智慧和社群互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Web作為服務平臺的新時代來臨
Web 2.0最核心的概念,是從過去由網站產生、發送內容給使用者的單向模式,轉變成雙向互動的方式,讓使用者可以在網站這個平臺上,參與內容的產生。Web 2.0的關鍵不在於有多深,而在於是否發揮了網路平臺真正的實力。

觀念篇-Web 2.0驅動企業運作新思維
Web 2.0帶來新的商業思維,包含長尾效應、SaaS、WOA等,讓企業可以在新時代當中找到學習、依循的模式。

升級篇-Enterprise 2.0提升知識管理工作
假如企業想要打造Enterprise 2.0,必須掌握搜尋、連結、書寫、標籤、延伸、信號等6個元素,形成一個可以將人員知識整合在一起的平臺,以提升知識工作的執行與產出。

導入篇-導入Web 2.0技術與產品到企業
Web 2.0已有不少成熟技術可以導入企業,像是部落格、Wiki、RSS等,另外如BEA、IBM、微軟等廠商的入口網站產品,也都紛紛提供了針對Web 2.0的解決方案。

開發篇-開發Web 2.0豐富使用者體驗的新技術
「豐富使用者體驗」是Web 2.0相當重要的元素,企業如果打算開發具備Web 2.0豐富、互動的平臺,有不少技術可以使用,當中又以Ajax與Flex最受注目。

Web 2.0的代表網站
Google Maps Wikipedia
maps.google.com Google以Ajax技術讓網路地圖瀏覽操作似桌面系統,並開放API讓使用者可自訂地圖資訊的進階用途。 zh.wikipedia.org 維基百科創下最成功的Wiki系統典範,讓人人可上維基共同書寫、編輯百科詞條。
Flickr 37signals
www. flickr.com Flickr混用Ajax和Flex技術,讓使用者在上傳照片後,可以在友善的介面中進行分類。 www.37signals.com 37 signals以SaaS的方式,推出包括專案系統、辦公室協同運作等一系列服務。


Web作為服務平臺的新時代來臨 近來,資訊界最振奮人心,也最令人眩惑的詞語,莫過於「Web 2.0」一詞。支持者莫不以為網路即將進入一個全新的世代而交相稱慶,網路泡沫化的黑暗時代終於畫下句點,一個全新的榮景就在眼前。

但也有人不以這般樂觀的態度看待,覺得Web 2.0只不過是個行銷名詞,既缺乏精確的定義,也沒有全新的技術在背後支撐,商業模式似乎也不脫達康泡沫前的運作方式。

兩極性的看法糾纏著這個詞語,在兩種力道拉扯下,誰對誰錯似乎難以一語道破,但可以肯定的是,2.0風潮至今仍挾帶著強大的力道不斷襲捲各方,並且衍生出 各式各樣的2.0概念,例如Identity 2.0、Security 2.0、Library 2.0、Net 2.0等,2.0的版本代號成為一種斷代的符號、創新的符號。

各種服務與技術紛紛到位
各式各樣標榜2.0概念的網站、服務也越來越多。在臺灣被視為Web 2.0概念的網站諸如經營部落格入口網站的Yam Blog樂多日誌、無名小站;以社群書籤掘起的Hemidemi和智邦生活館MyShare;PChome Online則綜合了多種服務推出了Portal 2.0、Yahoo!奇摩也在日前以Social Media的概念,標榜旗下具有Web 2.0概念的服務。

根據麥實創投董事長方國健的看法,臺灣在Web 2.0起步已經稍稍落後,而且發展態勢還不明朗,大多集中在社群式的服務。相較之下大陸Web 2.0應用已經發展相當熱絡,甚至已經進入過熱階段,有可能會併發泡沫化的風險。

除了風起雲湧的Web 2.0網站,BEA、IBM、微軟等公司,也都已經嗅聞到Web 2.0的轉變,紛紛在產品加入Web 2.0概念的技術,或在公司內應用相關的技術。例如微軟便相當巧妙將部落格應用在打破刻版印象和內部協同運作上,事實證明產生相當大的效益。

因此,對於企業來說,Web 2.0成了一門必修的課程,只有認識它,才有可能明白企業本身是否適用這樣的概念,以妥善因應Web 2.0這股強勁力道帶來的改變。

以Web為平臺是核心觀念
Web 2.0一詞的源起,始於知名出版商O'Reilly Media執行長Tim O'Reilly在觀察近幾年的網路發展,發現和過去達康時代全然不同的現象,而以「Web 2.0」一詞來總結他的觀察。

根據O'Reilly的看法,Web 2.0最核心的概念,是從過去由網站產生、發送內容給使用者的單向模式,也就是所謂的瀏覽、查詢動作,轉變成雙向互動的方式,讓使用者可以在網站這個平臺 上,參與內容的產生。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解釋O'Reilly的說法,我們可以說過去Web 1.0屬於電視的傳播方式,使用者只能接收早就完成的節目,能做的互動最多就是在頻道間轉換。而Web 2.0則像是互動式的遊戲, 可以因為使用者與遊戲的互動參與,產生不同的情節和結局。Web 2.0的核心,即是提供一個平臺充滿雙向互動的平臺,讓使用者參與。

應用群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是網路平臺化之後的一個必然發展趨勢,透過使用者累積參與平臺的結果,讓原本的平臺服務更具效力。O'Reilly舉出像是拍 賣網站eBay、線上書店Amazon都得益於使用者在這些網站上產生的內容或活動行為,讓後來的使用者可以獲得更好的服務。而更為新創的方式是像 Wikipedia線上百科全書或是del.icio.us線上書籤網站,透過使用者自動自發撰寫、維護百科全書的詞條,或是指派書籤的分類標籤。

另外O'Reilly認為Web 2.0時代,對於資料的再利用,是取得更高價值的方式。像是Amazon讓使用者對於書籍進行評論,增加了原本大家都可取得的資料之外的競爭優勢。另一個 典型的例子,許多網路地圖都應用相同的衛星資料來源,而Google提供API讓使用者可以自行開發加值資料的機會,例如Autodesk的Civil 3D 2007就能將3D的建築或基礎建設資料發布到Google的地圖服務,提供使用者可以將實景資料和設計資料結合觀看。因此透過程式混搭或讓使用者參與, 提升資料價值,是Web 2.0的重要精神。

服務為導向帶來網頁新一波變革
在Web 2.0的一個重要現象是以服務為導向,因此將軟體視為服務,隨時彈性推出新功能的改版,改變過去透過改版來收取費用的方式,這也將造成商業模式的重大轉變。許多網路上的服務甚至以永遠的「beta」版本自居,強調動態調整功能,以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服務精神。

既然以服務為重心,豐富的使用者感受就成了Web 2.0看重的地方 。如何讓使用者能更直覺、更有效率使用網路,就成為重要關鍵。因此不管是由Flash呈現出來的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介面或是由Google帶動的Ajax技術熱潮,用意都在讓使用者使用網路時,可以更接近桌面應用程式的經驗,減少等待頁面的 時間。

既然網路服務需要快速調整應變,也導致Web 2.0在程式開發上走輕巧路線。O'Reilly指出,在Amazon使用的Web Services上,同時應用了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和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前者是定義較為嚴謹的資料交換協定,後者則利用HTTP通訊協定來交換資料。在高價值的B2B交易上,走的是SOAP的方式,但其他 約95%以上的服務,都是透過REST達成。輕巧程式開發能讓網路上所有的資源成為鬆散耦合的狀態,在不同的資源串接上更為容易,也更容易出現創新性的應 用。

雖然Web 2.0號稱以網路為平臺,但是O'Reilly卻認為這項概念不應局限於在網頁上活動,而是將網頁活動延伸到各式各樣的裝置,他舉了iTunes和 TiVo為例,前者一開始便是將硬體的iPod和網路的iTunes作為合作的裝置,而TiVo作為可以預錄電視的裝置,概念不新,卻因為網路的力量,能 夠和電視節目表作結合,組合出種種不同的預錄和檢視方式。因此O'Reilly也強調,Web 2.0的關鍵不在於它到底有多新, 而在於是否發揮了網路平臺的真正潛力。

炒作的背後仍有實例支撐
由於Web 2.0是O'Reilly歸納網路現象提出的新概念,而不是先具有概念模型才一步一步落實(例如SOA),對於這個詞的效力就有不少爭議與質疑。例如 Web 2.0的某些特質在1.0時代就已經存在,就像PChome新聞臺是過去明日報時代存留下來的平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具有部落格雛型的站臺,如果用 O'Reilly的Web 2.0這種版本觀念去看,就會有點曖昧難明,它是Web 1.0的產物,卻有2.0的概念。也有人戲稱用1.5來看待這些早期的產品,但是從網路發展具有延續性來看,原本就很難有截然二分的斷代方式。

另外,Web 2.0採用的技術也是在達康泡沬化的時代就已經存在,例如Ajax其實是JavaScript的技術,而Flash也是,並沒有畫時代的新技術來為Web 2.0背書。

沒有嚴謹定義,沒有技術背書的情況,Web 2.0究竟是不是純粹的行銷炒作呢?

的確,我們可以看到Web 2.0存在炒作的熱潮,Gartner甚至將它列為渲染炒作的第一名。但即使如此,Gartner卻也指出Ajax和混搭程式將在近兩年內成熟,進而引發網路世界與企業的重大影響。

因此儘管Web 2.0不是一個具備嚴謹定義的詞語,但透過O'Reilly對現象的歸納,的確讓它躍上檯面成為一個有效力、有能量的詞句。就像貨幣系統,當使用者都承認 它的效力時,紙片就成了百元,千元的等值交易籌碼。Web 2.0一詞雖然不完美,卻是可以通用的概念,它讓人們聚焦在嶄新的網路應用,也在概念上提出有別於過去的視野,提供網際網路公司一個可行的改變方向,更讓 一股創新力在這股熱潮中激盪,向網路的未來尋求答案。文☉黃天賜

觀念篇-Web 2.0驅動企業運作新思維
以Web作為交易、運作的平臺,是Web 2.0的核心特色,而這樣的實踐結果,不但產生新的商業模式思維,也對企業在系統整合、改善上有了先行測試的結果。

以幾乎和Web 2.0形影不離的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來說,不但顛覆了企業奉為圭臬80╱20法則,而讓冷門商品形成的利基市場得以浮上臺面。長尾效應的有效性是否能像80╱20法則不斷延伸到各 個層面還有待時間驗證,但這個觀點對於網際網路公司就提供直接而有效的經營參考方向。

另外,Web 2.0強調以服務為中心,讓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即服務)再度受到重視,這個近似乎過去ASP的商業模式,在Web 2.0的時代有了新的改變和應用,在IT委外日漸成為可行方案,Web 2.0除了讓SaaS能見度提高,在技術上也能讓Web服務更加貼近使用者。

而過去只有大企業的規模才會關注的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服務導向架構),在Web 2.0揭櫫同樣以服務為導向的精神,不但讓中小企業可以有了WOA(Web Oriented Architecture,Web導向架構)的輕型架構,也促進原有SOA加入Web 2.0的觀念和元素。

長尾效應揭露冷門的利基市場
過去企業經常服膺80╱20法則,也就是對於企業度具有貢獻能力的,通常集中在少部分的高獲利產品或主力客戶身上,有效發掘出這20%的產品或客 戶,就成了企業營運的重要目標。然而Web 2.0的應用,卻讓另一種商業模式被注意到,也就是所謂的「長尾理論」,這種模式打破了80╱20的概念,指出值得企業注意的另一種Web 2.0時代的商業運作法則。

長尾理論是由美國「Wired」總編輯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所提出。克里斯將一個線上音樂網站的單月顧客使用量的數據繪製成圖,發現了一個令人意外的事實,除了前幾個熱門商品有極高的下載量,之 後的產品銷售率便陡降。這條銷售曲線一直緩緩下滑,但即到第40萬張專輯以後,每月仍然有4、5次的下載量,曲線一直沒有降到零。這樣的曲線在統計學上稱 作「長尾分布」(long-tailed distribution),因為曲線的尾巴比前端長很多。也因此他便將這個現象稱之為長尾。

因此即使是冷門商品,只要和使用者仍有接觸的機會,都有銷售的可能,而且這些居於長尾的商品,整體的市場規模相當龐大。在商業模式上除了固有的熱 門市場經營之外,Web 2.0強調使用者為中心,分眾化的趨勢,以及輕巧的程式開發,只要有辦法透過Web介面接觸讓使用者接觸到商品、服務,就有機會引發長尾效應。以個人廣告 為訴求的kijiji網站就頗有另走廣告通路的意味,尋求在地性的廣告機會。另外,在許多部落格或網站上,也能找到PayPal捐款贊助的機制,讓讚同言 論或專案的人可以直接捐款,這也是另一種長尾效應。

在Web 2.0時代,原本就已經存在的長尾效應將會更形明顯,企業也應該在80╱20法則之外,尋求自己的長尾策略。

軟體即服務在企業端的復活
隨著Web 2.0浪潮高漲,網路作為平臺,軟體作為服務,也就是SaaS的概念也被廣為宣傳,成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簡單來說,SaaS是透過網站來提供使用者所需 的服務,像是Gmail提供了電子郵件的服務、Flickr是相片服務, del.icio.us是線上書籤服務,都是一種SaaS。

對企業而言,SaaS通常更聚焦在能直接提供商業活動協助的服務,而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salesforce.com。salesforce透過租賃的方式提供客戶關係管理(CRM)系統,企業用戶可以減少初期導入的軟硬體成本,並可快速上線。

另外一個更典型Web 2.0的例子,是37signals推出一系列的服務,包括了專案管理、群組對談、分享行事曆、待辦事項等商務例行工作的系統,即使最昂貴的專案管理系 統,一年費用大約也在6萬元以下,對於中、小型的企業而言,和導入系統的成本相較之下不算昂貴,也省去系統維護的成本,更可以享受版本不斷更新的服務。此 外,微軟也推出了「Office Live」也是SaaS的一個例證,從最基本免費提供網站空間、電子郵件和線上網頁編輯器,到具有顧戶關係管理、專案管理和協同作業服務等,透過線上登入 後即可處理辦公室的業務。

SaaS在Web 2.0熱潮中提高了能見度,除了讓企業在IT建置上多了一種考量,也讓軟體業者多了一個機會,相對於一般針對消費端使用者提供的服務,SaaS通常需要針 對商業邏輯或產業知識去開發,有較高的門檻,但卻也能提供較明朗的商業模式,無須仰賴不確定的廣告營收。

構築輕型SOA,為企業帶來啟發
企業看待Web 2.0,也可以由和SOA的相互比較來觀察。SOA主要的觀點是將應用程式及資源以可重複使用的服務方式呈現,使用Web Services的介面相互溝通,藉此提供更高彈性和效率的資訊整合環境。由此來看,Web 2.0和SOA同樣都是將應用程式轉變成平臺,將軟體視為一種服務,兩者共通之處,都在於開放、互動性高的介面,藉此產生更高的價值。

不過SOA架構龐大,將系統整合視為首要任務,Web 2.0則重視社群、使用者參與,因此在使用系統整合技術時,SOA偏向嚴謹的SOAP方式,達到異質系統間的資料交換,而Web 2.0傾向於使用WOA來進行整合,透過REST、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和POX(Plain Old XML)、HTTP等較簡易的方式,達到資料混搭的目的。從整合不同服務的角度來看,也有人提出Web 2.0是輕量級的SOA。

SOA偏重在系統與系統間的整合服務,對於如何去經營和產出非結構化的人員智慧,就顯得不知從何下手。Web 2.0卻已經實作出成功模式。Web 2.0讓大量非特定的使用者,可以針對感興趣的議題去創造、生產內容,不管是透過部落格串連討論或是Wiki共筆,而且這些生產的內容,透過簡單的API 界面,也可以再利用成不同的形式,產生新的應用。雖然在企業內部對於資訊的分享不像使用者在網際網路上這麼自由,但在企業允許的範圍內,Web 2.0仍然是企業在構築SOA可以參考、沿用的實踐方式,以取得內部的集體知識,甚至進一步向客戶、或上、下游廠商參與。

Web 2.0帶來新的商業思維,也帶來系統應用的新方向,企業在新時代的因應策略,可以從當中找到學習、依循的模式。文☉黃天賜

升級篇-Enterprise 2.0提升知識管理工作 Web 2.0究竟應該如何與企業結合是個大哉問,畢竟防火牆內受控管的生態和網際網路野生的環境大不相同。

對許多企業而言,IT系統能解決的往往是企業營運中具有固定模式運作的業務,不管是生產製造、金融交易或者物流處理,這些具有例行性和固定性的事務,透過PDM、ERP、SCM、CRM等系統可以處理得非常理想,遠比人工要來得有效率。

然而一些非制式化的、創新與溝通協作和員工經驗與知識,這些系統就力有未逮。追根究底,企業是由人組成,一樣需要集合眾人的知識與智慧,讓業務或營運更為平滑順暢,而這往往需要具有彈性、開放的機制,才能讓不定時、意外的狀況出現時,總是有解決之道可以因應。

Web 2.0可以為企業帶來什麼啟發?一位哈佛商學院教授Andrew P. McAfee於是從Web 2.0的技術中萃取6項元素,透過這些元件集成的技術,提出「Enterprise 2.0」的概念,提升企業在提升協同運作以應用群體智慧上的可能性。

在這股「2.0」風潮中,將任何名詞安上一個「2.0」的版號雖然輕而易舉,但McAfee教授的思考方向,卻是觀察Web 2.0發展時,企業最終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

傳統知識傳播頻道和平臺的困境
McAfee教授將傳統知識工作者的溝通工具分為兩大類,一種他稱為頻道(channels)、一種稱為平臺(platforms)。頻道包含的工具含括 了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軟體這類可以建立和發散資訊,但是能取得這類資訊的人相對受限。而平臺式包含了公司網站、內部網路和資訊入口等機制,只能由較少的人 來建立、發布資訊,但能取得的人相對較廣。簡單地說,這兩類溝通工具的缺點,頻道類的溝通工具無法供給大多數的人存取或搜尋,而平臺類在使用上缺乏記錄機 制。

面對這兩類工具的困境,也有知識管理系統試圖誘發知識工作者的潛藏知識,輸入到資料庫中。但對一般的知識工作者而言,目前的系統並沒有辦法適當抓 取到他們的知識,對他們而言,要能簡單的提供、分享與使用,而不需要佔用他們太多的時間或太麻煩的界面。好的知識管理系統應該要能滿足這些需求,讓知識工 作者的產生結果能夠良好保存、使用。

萃取自Web 2.0技術的SLATES元件
在Web 2.0的技術中,其實已經存在著滿足知識工作者需求的技術,以McAfee教授的理論為例,他使用「Enterprise 2.0」這個詞,來描述這個平臺,它可以用來協助企業內的知識工作者,讓他們的成果可以被記錄和使用。他列出包含在「SLATES」(意指可書寫用的石 板)這個縮寫字的六個元件,作為Enterprise 2.0的模型組成,這六個元件分別是:搜尋(Search)、連結(links)、書寫(Authoring)、標籤(Tags)、延伸 (Extensions)與信號(Signals)。

搜尋
搜尋在今天的網際網路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能將使用者想要的資源透過關鍵字挖掘出來,但是反觀企業,使用者往往沒辦法輕易地在企業內部搜尋到想要的資源。

在網際網路上,Google透過PageRank演算法產生出資源的重要性排名,而非所有資源一律平等看待。排得越前面的搜尋結果,通常是最接近使用者需求的結果。

雖然企業的入口網站會設計導覽工具,引導使用者取得所需資源,但輸入關鍵字搜尋往往是使用者在茫茫資料大海中,快速找到資料的方式。

連結
連結是網頁存在產生功能的重要關鍵,而網頁彼此的連結,不但構成複雜的知識網絡,同時也產生資源重要性的權重,這是Google決定網頁重要性的 項目之一。由於網際網路的連結是由不特定的人士所生產、指定的,但在企業內部卻是由少數的人來決定,削減了連結所能產生的豐富意義。因此開放製作企業內部 連結的權力,將使得企業網頁產生更多的價值。

書寫
書寫這個因素不是指人人都想成為作家,而是多數人都具有發表意見、分享看法的意願,這種行為是人們上網開部落格的原因,發表評論的原因,也是撰寫wiki的原因。書寫甚至只是簡單地貢獻出一個網址,但是有這樣的機制,才容易串接起彼此的看法。

標籤
標籤則是社群分類(folksonomy)機制,人們可以自行用簡短的詞句,自行定義相片、書籤或是文章。這個機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開放分類權 限,不再由系統管理者這類少數人決定,落改由任何參與網路活動來定義、分類。這樣的改變,或許會付出定義不夠精確、或者產生重複冗餘的字眼,但它最大的價 值在於反映知識工作者實際使用資訊的結構與關係,一旦累積足夠的量,就會產生極豐富的意義。

標籤也能保留平臺拜訪軌跡。使用者可以利用它來記錄有用的內網或網際網路的頁面,並指派個人化的標籤來提醒自己對這些內容的想法。如果有人使用相容的標籤,使用者就可以利用這個標籤看看這些人去看過哪些相關頁面,使用者即可延伸自己缺乏的部分。

延伸
延伸性指的是「要五毛給一塊」的應用,例如使用Amazon時,找到自己想要的書,系統還會回應給使用者可能會喜歡的書。另外像是Pandora 這個音樂網站,使用者只要輸入一個音樂家或曲目之後,可以透過喜歡或討厭的選項來產生下一首曲目,透過簡單的應對和模式的累積,就形成使用者獨具的聆聽音 樂典風。

信號
信號著重在RSS機制,資訊如果可以主動傳送給使用者,降低檢查資訊異動的頻率,自然減輕知識工作的負擔。而RSS剛好提供這種情況的解法。使用者可以利用RSS機制訂閱所需的內容,一旦有新的異動,使用者即可收到最新資訊,而無須反覆檢查內容是否更新。

檢視McAfee教授提出的6個元素中,除了連結是Web 1.0就已經存在的元素,其他5個元素都是在Web 2.0時代即被突顯與強調。搜尋來自於Google對於頁面的特殊排序;書寫是Web 2.0強調互動性、可寫網頁的特徵,不論是部落格或Wiki都在這個範圍中;標籤則是社群分類的技術;延伸則讓網路以過去的知識提供進一步的智慧;信號則 讓訊息的傳遞主動化、即時化。

假如企業想要打造Enterprise 2.0,必須掌握上述的6個元素,形成一個可以將人員知識整合在一起的平臺,以提升知識工作的執行與產出。

升級為Enterprise 2.0的法則
打造Enterprise 2.0,在系統上需要這些元素,而實作上仍必須考量到使用者容易使用來貢獻知識。例如wiki系統對於許多業務人員而言仍過於複雜,更具親和力的介面,也 許有助於知識分享。甚至能建制自動化的機制,使用者只要願意分享出來的資訊,包括電子郵件、通訊錄、文件等,都可以自動形成知識。

另外,Enterprise 2.0應該儘量做到讓使用者可以不需透過固定的程序 、步驟或概念,強制使用者該如何使用,例如在分類上採用自訂的標籤,讓使用者不需要依系統分類來處理他 的資料。許多部落格也讓使用者能夠自訂版面與分類,而讓知識工作者能保留住自己的知識結構。

不過即使能按照McAfee教授方式所言打造Enterprise 2.0,仍難避免一些現實困境,例如使用者不喜歡新系統,或是使用者的言論觸犯一些公司規定,這些早已存在於舊知識系統的問題,仍然會糾纏著新平臺,尤其 在帶著Web 2.0自由奔放色彩的工具身上, 也許更容易發生。

Web 2.0正在發展,許多方向仍在摸索,企業要冒然引入的確有所困難,相較之下,McAfee教授提出的Enterprise 2.0雖然沒有經過實證,卻也提供一套更明確的目標和執行模型,的確為企業規畫一條和Web 2.0接軌的路徑和方向。文☉黃天賜

導入篇-導入Web 2.0技術與產品到企業
Web 2.0在消費端的應用展現出旺盛的活力與創意,相對而言,企業對於這波熱潮的反應較慢。這種接受程度的差別,除了原有系統的整合及成本問題之外,資料控管 上也存在著一定的挑戰。但更可能是企業對於如何採取恰當的Web 2.0策略,或者該如何應用,顯得不知所措,換言之,如何踏出第一步是個難題。

哈佛商學院McAfee教授提出的Enterprise 2.0,企圖為企業的知識工作者架構出方便的技術與工具,例如部落格、Wiki或是RSS的技術等,在運用上甚至能超越過去的知識管理系統。這些成熟的 Web 2.0技術,相當適合作為企業進入Web 2.0的第一步。

事實上,對於Web 2.0的發展,諸多提供企業級應用的軟體廠商也都已經緊追著這個趨勢,並且開發出相關的應用,其中又以微軟明年即將推出的SharePoint Server 2007最能呈現出明顯的Web 2.0特質,除了提供Wiki、部落格以及無所不在的RSS訂閱功能外,在搜尋功能上也強化對資料、組織人員的搜尋。另外像BEA和IBM在企業入口網站 上,也都使用Ajax技術,提供使用者更為快速、直覺的介面。

部落格協助企業溝通與透明化
部落格是一個簡易發表看法的工具,也是Web 2.0被視為「可寫的網頁」的一個代表。部落格提供前來瀏覽的人極易發表的評論的管道,而不同部落格的使用者也透過引述機制,通知被引用的部落格,讓討論可以不斷串連、延伸。

將部落格導入企業,是一種利用集體智慧的方式,如果是對外公開性質的部落格,能夠成為企業透明化以及對外溝通的管道,微軟的部落格Channel 9在經營上便透過這種方式,相當程度改變了外界對微軟的印象,在公關行銷上意外打出漂亮的牌。

如果將部落格放置在企業防火牆內,也可以成為企業可以快速導入的溝通平臺,除了成為部門或專案小組的討論工具,像IBM這種跨國性的公司,在內部 採用部落格後,發布訊息的廣度是電子郵件所不及,因為電子郵件需要知道收件人才能發出。部落格發出的文章也可以讓各地的人參與討論,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

將部落格帶進企業,最常引發的質疑是如果部落格上出現惡意的批評將招致企業形象受損,或者員工會因此洩露公司機密等。事實上以Web 2.0消費端快速串連集結,高速傳播訊息的生態,即使不在企業的部落格發聲,一樣可以形成強大的言論壓力。以最近Yahoo!奇摩的拍賣平臺收取費用和無 名小站Mypage改版事件,使用者反彈的聲浪都是利用個人的部落格串連而形成強大壓力。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洩密事件,有心洩密的員工,無論是否在企業的 部落格上都可以達成目的。相反地,假如企業提供部落格,能讓負面的評論在第一時間就可以看到、進行應對處理,對企業只會有加分作用。

企業如果有心推動部落格,除了要有開放的心態,也要依公司文化制訂適當的政策,以免員工誤犯禁忌而導致不良的結果。昇陽公司就曾以「Don't be stupid」作為部落格政策,雖然簡單開明,卻也讓員工下筆之前先想想,對公司而言,什麼事是「stupid」。而適當的激勵機制,以鼓勵員工發表文 章,也是剛開始推動部落格文化的可行措施。

Wiki增加企業管理知識能力
Wiki系統之所以聲名大噪,主要的原因來自於維基百科(Wikipedia)的成功。維基百科是一個線上的百科全書,允許任何人都可以上線去編 輯、修改、刪除詞條。這麼開放性的政策,一般認為難以成功,世界上有這麼多種衝突性的看法,一定會導致一場混亂。奇怪的是,混亂並沒有發生,維基百科在詞 條的量與品質上都有一定的水準。

雖然Wiki盛名得自於維基百科,但是它不局限於百科全書的使用方式,以企業的使用環境而言,像是文件管理、專案管理或是企業內部溝通、資源整合上,都是可行的應用方向。

由於Wiki會保留文件的歷史版本和修改軌跡,因此即使多人共同書寫或文件變動頻繁,也不怕會有誤刪、誤改的情況。加上比HTML簡單的語法,有些Wiki介面也提供所見即所得的編寫介面,在使用上相當簡單便利。

RSS強化企業異動程序通知
在Enterprise 2.0中稱之為信號的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一種發送內容更新通知的機制。在Web 1.0的時代,使用者要知道網站有沒有更新,只能一次又一次的連結過去查看,因此使用者停留在網路的許多時候,都是在檢查網路是否推出新內容。到了Web 2.0的時代,不論是部落格、Wiki、相簿、拍賣等,只要網站平臺提供了RSS的機制,透過訂閱方式,以後只要有更新,就會送上更新通知,並且提供標 題、摘要等內容。 RSS的出現,相當程度畫分了Web的時代變換,對於人們在網路上的動線產生直接影響,接收訊息的方式也更為彈性。

企業可以利用RSS技術在訊息通報上,讓異動程序發出通知,應用的範圍從入口網站到文件管理,都能讓使用者省去檢查更新的步驟。

匯聚標籤,產生知識延伸效應
談到分類標籤,Flickr和del.icio.us是兩個最佳典範,這兩個網路平臺分別提供標籤的功能,讓使用者自己來定義收藏的相片或網站。 自訂標籤的好處在於使用者可以透過標籤點選,發現和自己設定相同標籤的使用者,以及他們收藏的相片或網站。例如在del.icio.us上收藏某個談論 Ajax的網站,並以「Ajax,web 2.0」作標籤,使用者可以點選Ajax或web 2.0看看其他同樣使用這個標籤的人,檢視他們又收藏了什麼樣的網站,這種方式對於知識的快速累積有相當大的幫助。當企業匯聚大量標籤時,也可看出企業內 的知識工作者所關注的知識,有助於了解企業知識的整體結構。

企業入口網站紛紛加入Web 2.0技術
由於Web 2.0的應用集中在網路平臺上,因此各家軟體大廠均提供了針對Web 2.0的解決方案,尤其是企業入口網站平臺,讓企業能夠利用Web 2.0的新技術。

微軟解決方案
以微軟即將推出的SharePoint Server 2007而言,不但提供了Wiki和部落格的樣版,使用者透過線上設定即可建立Wiki和部落格。在RSS的支援上,不但Wiki、部落格可以訂閱,連搜尋的結果也可以訂閱,日後一旦搜尋項目有所異動,就會接到通知。

在搜尋方面,除了資料可以搜索,組織中的人員也可以透過搜尋的機制,並依照公司組織架構的遠近親疏列表,另外透過電子郵件和文件資料的搜尋,系統 可以它和人員資料結合,例如搜尋「Web 2.0」,就可找出公司中有哪些人具備這方面的知識,而自己和對方之間是否存在有共同的朋友或長官,以便透過這樣的社會網絡進行溝通。

微軟在Web 2.0策略中比較特別的一點,仍然相當強調桌上型應用程式的重要性,透過Office中的Word、Excel、Access、InfoPath等軟體和 SharePoint整合,在離線狀態下可以編輯檔案,一旦連上網路時可以透過Web Services的方式將檔案發布到SharePoint上。

IBM解決方案
同樣的,IBM除了在WebSphere Portal應用Ajax技術,IBM也將提供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可以使用Ajax的外掛程式。另外,IBM也計畫將Web 2.0的社群概念和工具落實到IBM Community Tools,讓Notes用戶端軟體、Sametime即時通訊軟體、和入口網站獲得更佳的協同運作和知識管理經驗,強化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BEA解決方案
BEA的Portal 產品包含WebLogic Portal和AquaLogic Interaction以及BPM產品AquaLogic BPM都已經支援Ajax,而即將推出的產品如Graffiti、Holland等,也會提供Wiki、和標籤的功能。

入口網站紛紛支援Web 2.0技術,除了肯定技術成熟的意義之外,也將加快企業就進入Web 2.0時代的腳步。文☉黃天賜

開發篇-開發Web 2.0豐富使用者體驗的新技術
網頁先天在執行上有功能及效能上的限制,對於使用者而言不夠友善,例如點選超鏈結之後,使用者便須等待網頁伺服器回應。另外HTML可以做出來的視覺效果不夠豐富,無法和桌上型應用程式相比擬。

Web 2.0之所以能在使用者體驗上提供嶄新經驗,關鍵之處就是在使用者介面開發上有突破,而能提供了使用者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使用環境,將桌面應用程式的操作經驗帶進瀏覽器中。

Web 2.0在實踐RIA上有許多解決方案,例如Ajax、Flex、OpenLaszlo或者是Java瀏覽器等等。但是最受注目和最常被使用的,莫過於Ajax和Flex兩個視覺化的解決方案。

Ajax是發展相當快速的RIA技術,主要是它的開放性,讓開發人員可以免費使用。Flex目前為Adobe公司所有,提供了相當友善的開發介面和企業端 解決方案,但由於不是全然免費,技術又專屬一家公司,因此雖然比Ajax還早存在,並且有完善的前、後端工具,但不像Ajax有爆發性的成長。不過Web 2.0看重視覺化體驗,卻也讓它開發快速、視覺化豐富的特性再度受到重視。

Ajax以非同步傳輸技術,改善網頁操作經驗
Jesse James Garrett在2005年提出「Ajax」一詞之後,使得利用JavaScript與XML進行非同步傳輸的技術廣受注目,更由於Google的地圖服 務Google Maps成功應用Ajax技術,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讓這個舊酒裝新瓶的技術快速竄紅,許多函式庫、Framework也應運而生,成為Web 2.0最具象徵性的開發技術。

Garrett當初倡議Ajax的目的,是在提供RIA的解決方案,只要透過JavaScript的XMLHttpRequest,就能達到非同步傳輸的方式,不用受限於HTTP每執行一個動作就必須刷新頁面一次的Request╱Response模式。

利用這種特性,Ajax代理起用戶端和伺服器之間的傳輸工具,在幕後交換彼此之間的資料。以Google Maps為例,按照傳統的方式必須將圖片全部下載完才能檢視地圖,一旦使用者要檢視其他地方,地圖又必須重載一次,增加許多不必要的等待時間。利用 Ajax技術,應用程式可以預先在幕後下載資料,當使用者移動地圖時,就可以快速呈現。透過這種方式的改良,開發人員就可以在使用者介面上大作文章,讓網 頁的互動方式接近於桌面應用程式。

Ajax技術尚在發展,標準未定於一尊
在Ajax的技術發展上,可分成兩個陣營,一邊是OpenAjax聯盟,由Adobe、Google、IBM等54家廠商領軍,藉由聯合研發來統 合Ajax駁雜的技術,往標準化的方向發展。由於Ajax在開發上需要較為進階的JavaScript開發技術,對一般開發人員而言並不輕鬆,因此也需要 好的架構協助,並且應用在包含開發、配置、除錯及測試的整合性開發環境,Eclipse於是成為最理所當然的選擇。

至於微軟推出的Ajax技術Atlas,提供了伺服器端和用戶端的開發產品,伺服器端的產品稱之為ASP .NET Ajax Extensions,可以擴充ASP.NET的功能,例如加入預測輸入功能或拖拉網頁上的物件。個人端的產品Microsoft Ajax Library提供物件導向的JavaScript語法,協助使用者Ajax效果的腳本程式。另外微軟還推出Microsoft Ajax Control Toolkit,包含多種現成的控制項和專案範本可供開發人員使用。

以目前態勢來看,Ajax技術是否會走上Java陣營和.NET陣營的分裂情況,情況未明。OpenAjax固然有較多廠商支持,但微軟的勢力也不容小覷。就短期而言,Ajax仍不免維持各行其是的發展狀態。

新版Flex強化執行效能
在Web 2.0的使用者體驗上,另一個奪取使用者目光的開發環境是Adobe Flex 2。

Flex最早是由Macromedia所發展,用來開發RIA的及部署的技術和產品。在早期RIA的開發上,Macromedia使用一般熟知的 Flash作為設計、部署工具,但是動畫的時間軸等觀念對於程式開發人員過於陌生,另外在和伺服器端的應用銜接上,Flash也顯得力有未逮,因此才有針 對企業應用開發Flex出現,並且提供了程式開發人員所熟悉程式開發模型,加速多媒體應用程式的過程。後來Macromedia在2005年Adobe所 收購,以Adobe為名在今年6月推出Flex 2。

Flex 2包含全新的整合式開發環境Flex Builder,以開放原始碼的開發平臺Eclipse作為底層,提供使用開發、偵錯與編譯的環境。另外藉由內建的控制元件與服務功能,可以節省自行開發元件的時間。

對於企業而言,Flex 2除了具備豐富者使用體驗的開速開發和效能之外, Flex 2所包含的Data Services 2可讓開發人員建立即時資料同步化與協同作業的資料密集應用程式,並且防止資料鎖定與減輕負載,對企業在處理資料上有實際幫助。

整體而言,Flex 2可讓開發人員更快速地開發RIA,串連多各網路應用程式,增加使用者豐富的互動性與瀏覽體驗,並且減少網路頻寬耗用。

開發工具的選擇指南
對於企業或開發人員而言,如果想強化企業網站或服務的使用者體驗,那麼究竟該選擇哪一種技術?Ajax雖然成本低廉,但是開發速度相對較慢,安全上的議題也一直受到大家質疑。Flex 2雖然在企業應用有不少完整的配套措施,但相對而言需額外採購軟體,增加了企業成本。

看似難以抉擇的複雜考量,其實抓住一個原則,就能迎刃而解。評估工具的好壞,最重要的是針對企業應用的目的,從目的倒推回工具的評選,就能更清楚找出企業所需的解答。

由於Ajax使用的語法,絕大被多數的瀏覽器均支援,不需額外安裝元件就能執行,因此企業如果需要的是最多數能執行的情況,願意接受輕量級的多媒體效果,Ajax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企業如果希望執行豐富的視覺效果,不希望被局限在有限的網頁互動方式,Flex 2就是不二的選擇。此外,Flex 2發展了FABridge (Flash-Ajax Bridge),結合Flex與Ajax,兼得兩者之美。不過FABridge由於新推出不久,在實務使用上仍在摸索階段。
當然這只是大方向的判斷,事實上還有許多可能性,例如Google的財經網頁上就混用了這兩種技術;Flickr在編排相片群組時使用Flex技術,但在修改標題和標籤時使用的是Ajax。

無論使用Ajax或Flex 2,還是其他能豐富使用體驗的開發語言,以Web 2.0的精神來說,時時刻刻將使用者放在設計的核心,考量哪種方式對於使用者是最簡便、最容易使用,即可開發出最貼近使用者需求,也最具Web 2.0的服務。文☉黃天賜


--
萬歲!您的郵件已被捨棄。一封垃圾郵件也沒有!

--
萬歲!您的郵件已被捨棄。一封垃圾郵件也沒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