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8

臺灣軟體發展關鍵時刻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40841

臺灣軟體發展關鍵時刻
文/ iThome (記者) 2006-12-05

iThome越洋採訪10位旅美軟體人,看他們如何從全球市場,看臺灣軟體發展的機會。


臺灣軟體人的未來到底有沒有前景?在一片看衰的局面下,我們決定跳脫臺灣本土的視野侷限,從全球軟體市場,反觀臺灣軟體人的未來。於是,iThome在今年8月走訪美國,採訪了10位臺灣出身、目前任職於美國知名軟體公司的軟體人。

綜觀軟體發展
臺灣的資訊硬體製造業征戰全球市場,在國際上所向披靡;然而,相較於資訊硬體製造業,軟體業要征戰全球市場還有好長一段路,而現在正是處於臺灣軟體發展的關鍵時刻。

除了越洋採訪旅美軟體人,iThome更將於12月14日舉辦「iThome軟體人新希望研討會」,邀請他們回臺與你面對面交流,更進一步分享他們的心得。
歡迎參加研討會>>>


軟體人的未來

 

軟體人的價值:養成不放棄解決問題的衝勁
社會上長期流傳著,程式設計師不如賣雞排的悲觀看法。這也讓本土企業主管將軟體人當成提供大量腦力的勞工,忽略他們解決問題的智慧價值。

量少質精的臺灣軟體人
比起印度與大陸,臺灣的軟體人雖然量不如人,但素質上可一點都不輸這兩個國家。

積極培養戰略級軟體人才
優秀人才得打著燈籠找,善用人才也要好伯樂,我們不妨從趨勢科技與IBM等2家企業,學習如何選才與用才。

軟體人需要向上提升的願景
軟體公司主管「要懂得賞識工程師(Appreciate Engineer)」,減少以權威作為用人的手段,並在職業生涯上,「給予向上提升的願景(Vision)」。

學習國外開發廠商,規畫軟體人的長期職涯
軟體從構思到產品的過程,需要各種人才克盡其職,本土的軟體人更可以從前輩的經驗中學習外商的發展訣竅。

即便不能賣OS,也要學寫OS打下基礎:從程式實作教軟體工程
美國的資訊教育常使用教學用的作業系統(以下簡稱OS),在實務中讓學生了解「OS與資料結構(Data Structure)的重要」,可是臺灣卻常用教科書空談理論。

軟體創業家特質:「大膽作夢、胸懷世界」
創投業者期望軟體創業家有以下幾點特質,「大膽作夢、小心執行,獨當一面且胸懷在世界」,簡單地說,「謹慎且愛作夢」。

成功案例

 

看臺灣軟體之光ZK站上國際舞臺
方略資訊以4人之力,開發出名為ZK的Ajax解決方案進軍國際,證明臺灣軟體人不飄洋過海,砸大錢行銷,一樣可以登上國際舞臺。

綜觀軟體發展
2006年的同一時刻,不少知名軟體公司仍積極找尋臺灣軟體業的出路,他們進軍大陸、取得CMMI認證、發展Linux與嵌入式軟體。但是,臺灣軟體業依舊欲振乏力,只有少數幾家公司能夠突破這個長年籠罩的低氣壓。

臺灣的資訊硬體製造業征戰全球市場,在國際上所向披靡;然而,相較於資訊硬體製造業,軟體業要征戰全球市場還有好長一段路。在軟體業長期處於低迷的局面 下,我們時常聽到看衰臺灣軟體發展的說法,也看到不少軟體工程師在部落格上感嘆時不我予。但是,我們並不認為臺灣軟體業毫無希望,因為軟體人絕對沒有悲觀 的權利。相反的,現在正處於臺灣軟體發展的關鍵時刻,正是新希望來臨的一刻。

越洋採訪旅美軟體人,跳脫本土侷限找建言
臺灣軟體人的未來到底有沒有前景?在一片看衰的局面下,我們決定跳脫臺灣本土的視野侷限,從全球軟體市場,反觀臺灣軟體人的未來。於是, iThome在今年8月走訪美國,採訪了10位臺灣出身、目前任職於美國知名軟體公司的軟體人。他們都是從軟體工程師起步,至今在美國頂尖的軟體公司帶領 開發團隊;有研發先進運算技術者、亦有開發驅動程式者。他們都跟多數臺灣的軟體工程師一樣,在臺灣完成高等教育,或已在臺灣從事軟體開發工作,而後再到美 國深造進而就業。他們身在全球軟體業的中樞,擁有軟體國際觀,了解國際級軟體公司開發、行銷軟體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臺灣產業的包袱,不論他們對 軟體公司發展的看法,或是鑑別臺灣軟體人的能力,都是相對客觀的。

這段採訪行程打從一開始,受訪者就直接引領我們回到了十幾年前的臺灣。幾乎所有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及臺灣早在十幾年前就有開發世界級軟體的能力,趨勢科技(Trend Micro)、友立資訊(Ulead)及訊連科技(CyberLink)都是箇中翹楚。

站上全球軟體舞臺 關鍵一:以全球市場為首要目標
趨勢科技成為全球知名的防毒軟體品牌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這麼多年以來趨勢早已成為臺灣軟體公司登上國際舞臺的典範。趨勢科技一開始就直接在美國設立公司,期待能在這個全球最大的軟體市場闖下一片天,進而行銷全世界。

趨勢科技的成功,不僅只是先把自己置身於全球軟體的主戰場,「連軟體設計都以美國市場為參考。」目前在美國洛杉磯帶領趨勢科技新產品研發部門的資 深總監周存貹說道。他曾參與趨勢科技多個關鍵產品的研發,如Scan Engine、ServerProtect、TVCS、OfficeScan。他說,雖然趨勢現在是知名的資安軟體公司,但並不是一開始就知道未來資安軟 體會熱門,而是先從美國市場出發,並且注重客戶的需求與意見,在一連串的正向回饋修正中,走出趨勢自己的成功之路。

站上全球軟體舞臺 關鍵二:開發無文化隔閡的軟體
周存貹:「臺灣可以仿照硬體製造業模式,或發展沒有文化隔閡的網際網路應用程式。」
相 較於趨勢科技,友立資訊與訊連科技雖然公司總部不設在美國,但一樣也能打造出行銷全球的軟體。目前任職於微軟西雅圖總部、負責開發最新Windows CE平臺的陳威慈,曾經是友立第29號員工,他回憶起友立崛起的故事,點出了軟體要能走出臺灣、行銷全球的另一個重要關鍵──開發無文化隔閡的軟體。

友立成立於1989年,關乎友立能否發展成全球知名的影像及視訊編輯軟體的關鍵,則是在1989年之前。在友立還未成立前,其創辦人陳偉仁在資策 會研發影像處理技術,並已開發出全球第一套Windows 1.0平臺的黑白影像處理程式,獲得掃描器廠商採用。影像處理研發團隊的成員後來組成友立,將影像處理技術商品化並行銷全球。

早在他們選擇所要研發的技術時,就已經決定了未來能否邁向全球市場的命運了。陳威慈說,影像處理技術毫無任何文化隔閡,影像處理軟體因而能行銷全 球;當時資策會還有另一個研發中文電腦排版技術的團隊,然而,中文電腦排版技術功能再怎麼強大,也只能適用於中文世界,排版技術研發團隊因而未能走出像友 立一樣的路。

友立成立後,開發出全球第一套Windows 2.0平臺的彩色影像處理程式,搭配掃描器廠商而行銷全球。接著,又開發出PhotoStyler彩色影像處理套裝軟體,在美國市場由Aldus這家公司掛牌銷售,成為Windows平臺銷售第一的影像處理軟體。

在當時,由臺灣公司開發的軟體,已經對美國知名軟體廠商構成重大威脅,知名的電腦雜誌BYTE評比PhotoStyler 2.0足以與Adobe的PhotoShop 2.5匹敵 。Adobe面對PhotoStyler 2.0這個已攻佔Windows平臺的勁敵,最後不得不以併購Aldus的方式,一舉消滅PhotoStyler這個產品。

反觀資策會的另一個研發技術──中文電腦排版技術,即便當時也是以Adobe為假想敵,但中文電腦排版技術只適用於中文世界,受限於語言與文化因素,終究難以行銷全球,始終無法撼動Adobe的PageMaker排版軟體。

早在十幾年前,友立就證明了臺灣有足夠的能力開發出世界級的軟體,然而,不僅是友立,臺灣這十幾年來仍有不少自行開發的軟體,而且稱得上擁有世界級的水準。

站上全球軟體舞臺 關鍵三:專業技術能力我們不輸人
其實,「臺灣軟體工程師的專業能力並不輸其他國家。」目前在微軟西雅圖總部研發音效處理的微軟軟體設計工程師劉建民說,他的工作是制定音效處理規 格,並與臺灣廠商一同開發音效驅動程式,因而接觸許多來自臺灣的軟體工程師,而他在微軟總部也與出身世界各國的工程師共事,他說,即便跟美國的軟體工程師 相比,臺灣的軟體工程師在專業技術能力毫不遜色。

在微軟西雅圖總部帶領Visual Basic研發團隊的微軟產品研發經理李玉芳也認為:「臺灣有很好的程式設計師與測試工程師。」面對印度與大陸這二個在軟體發展快速崛起的國家,曾於中國 推廣開放原始碼軟體的JBoss研發經理王文彬說:「比起印度與大陸,臺灣的軟體人才雖然在數量上不如人,但素質上可一點都不輸這兩個國家。」

相較於大陸與印度,臺灣算是很早就積極培育資訊科技人才的國家,但是,臺灣在讓全世界認同其資訊設備製造代工能力的同時,並未讓全世界認同其軟體 開發能力,然而印度卻已崛起成為全球軟體代工的指標國家,而中國也成為全球軟體公司爭相成立軟體研發中心的重鎮,但是臺灣卻始終停滯不前。

這十幾年來,臺灣證明了其擁有開發國際級軟體的能力,培育出專業能力不輸人的軟體工程師,但為何時至今日臺灣軟體業的發展仍被看衰;當其他國家的軟體工程師爭相開發軟體之際,為何臺灣的軟體工程師仍然感嘆沒有發展、沒有出路。我們似乎錯過了什麼。

其實,臺灣的軟體公司不應該自怨自艾,因為機會就在眼前。現在是臺灣軟體發展的關鍵時刻;接受我們採訪的旅美軟體人一致認同:現今網際網路應用再 度崛起的時刻,是臺灣軟體人邁向全球軟體舞臺的好時機,臺灣並不缺成功典範、不缺技術,只要放眼國際,選對方向,補強欠缺的軟體研發管理、戰略與行銷能 力,就能再度站上國際舞臺。然而,現在也是決定臺灣能否持續超越中國的關鍵時刻,因為中國正把臺灣發展資訊製造業的模式,複製在打造中國的軟體業上,而臺 灣在軟體開發的整體能力上,卻僅擁有超越中國3至4年的些微優勢。

軟體業要壯大,唯有走出臺灣,方能邁向全球
近年來,許多人積極建言為臺灣的軟體業找出路:集結政府專案,以大型專案培養能站上國際舞臺的本土軟體公司、師法印度,在3年內輔導500家軟體 公司取得CMMI軟體品質認證、政府示範採用Linux應用軟體,協助Linux軟體公司發展、建立水平分工與垂直整合的軟體產業……等等,這些建議都有 其道理,但是,一位軟體從業人員說:「這些建言有教我們怎麼殺出去嗎?」

這個疑問切中臺灣的要害。臺灣是個彈丸之地,軟體產業要茁壯,就要像資訊製造業一樣,以臺灣為基地,征戰全球市場,若眼光僅止於內需市場,也僅是想著把內需市場極盡所能的擴大而已,則軟體公司的未來只會身陷殺價接案、以案養案的惡性循環中。

軟體業要殺出去,不是隨口說說那麼簡單。但是,資訊製造業都能走出去,在全球市場練就一身功夫,何以軟體業不能有一番作為,而且,軟體業要走得出去,就全球布局所需的投資而言,絕對比製造業來得低許多。

尤其是在網際網路的時代�,臺灣與世界幾乎沒有距離,軟體公司甚至不需要走出臺灣,藉由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全世界的客戶就會自己走過來。

早幾年網際網路及寬頻尚未如此成熟之際,要透過網際網路提供軟體服務,確實有些困難。但在寬頻日益普及、網路軟體技術已成為主流的今日,軟體業反 而比資訊製造業更容易跨出臺灣,因為資訊製造業要行銷全球,必須想辦法把產品送到全世界的客戶手上,然而軟體只要能夠與網際網路連結,客戶就會自己上門。 放眼全球,幾乎所有國際軟體大廠都在想著把軟體放到網路上,連主宰個人電腦作業系統的微軟亦是如此,甚至國外媒體預言Windows Vista將是微軟最後一個盒裝的作業系統軟體。

網際網路應用崛起,發展臺灣軟體新未來
「臺灣朝網路服務軟體發展是有機會的。」Intuit工程專案經理葉啟信說。葉啟信目前在矽谷山景城(Mountain View)的一家老牌軟體公司Intuit帶領研發團隊,採訪當天,我們還未問及臺灣是否應該發展網際網路軟體,他就主動表明臺灣應該朝網路軟體發展,因 為他在Intuit看到了,曾經歷久不衷的個人財務軟體Quicken,現在也必須趕緊轉型為線上服務。

葉啟信:「軟體要建立使用者的動能,若有200萬人會願意花錢購買盒裝軟體;那麼贈送軟體的話,可能就會有1000萬人使用,利用Data來賺錢是未來軟體發展的模式。」
一 些資訊教科書都會探討Intuit是如何重視使用者經驗,因而使其著名的Quicken個人財務軟體,得以在近年來持續超越微軟的Money個人財務軟 體。但是,即便Intuit讓Quicken抵擋得住Microsoft Money的競爭,卻不得不思考,隨著網路服務的出現,使用者的需求是否會大幅轉變;即使能繼續提供最佳使用經驗,但使用者是否開始不再需要單機用軟體 了。因此,Intuit更積極地朝網路服務發展,葉啟信說,Intuit把Quicken移植到網路服務,已經擁有不錯的成績,「軟體要建立使用者的動 能,若有200萬人會願意花錢購買盒裝軟體;那麼贈送軟體的話,可能就會有1000萬人使用,那背後潛藏的動能是很可觀的。利用Data(資料服務)來賺 錢是未來軟體發展的模式。」

全球軟體發展趨勢轉移,網路應用軟體發展空間大
不只是個人軟體要轉型成線上服務,連企業應用軟體也朝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線上服務的模式發展。T3Ci工程總監杜曉煦,目前帶領位於矽谷山景城的RFID軟體公司T3Ci的研發團隊,他已將T3Ci原來的 RFID供應鏈軟體,成功地移植到線上服務。

T3Ci是RFID軟體的領導廠商,全球領先應用RFID的大企業皆採用T3Ci的方案,但是,T3Ci緊接著面臨與SAP銷售ERP軟體一樣的 問題,這些企業應用軟體的投資金額都很大,企業需要較長的評估時間,才能決定是否導入;而且,由於軟體的售價較高,若原先已打算購買的企業臨時決定不買, 對T3Ci的業績會有很大的影響,軟體公司的董事會通常不願意看到這種現象。

T3Ci就是以「你先試用一個月看看吧。」這麼一句話觸動使用者的需求,進而在一些採購建置案上,以線上軟體服務型式打敗軟體巨擘SAP的競爭。 杜曉煦說,轉移到線上軟體服務後,企業一個月只要付一萬元左右的費用,企業要申請這個等級的費用支出,公文簽核不必到最高層主管,而且使用上若不滿意,馬 上可以停止付費,不再需要如同以往擔心龐大的投資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

「軟體以服務型式提供則能構成良性的循環,由使用者推動持續改善軟體。」杜曉煦說:「臺灣軟體公司若能抓住這個關鍵,將有很大的發展機會。」

不只是商用軟體,對工具軟體而言,這項趨勢也很清楚,例如趨勢科技非常早就開始嘗試線上防毒服務的可能性,周存貹說:「以網路應用程式的模式,設計出沒有文化隔閡的軟體,是臺灣軟體業可發展的方向。」

平心而言,在我們這次接觸的10位受訪者中,他們任職的企業屬性不同、他們開發的軟體屬性也大不相同,但所有人都異口同聲認可網路軟體是臺灣軟體業未來的方向。

杜曉煦:「軟體以網路服務型式,能創造良性循環,由使用者推動改善軟體。如果臺灣能抓住這個關鍵,就有機會。」
在 臺灣總會有人說:臺灣軟體公司要走向全球市場,怎麼可能拚得過微軟、IBM這些大公司。然而,即便大家以邪惡帝國來形容微軟主宰全球軟體市場的態勢,但 Google還是闖出了一片天,甚至威脅微軟的未來;當ICQ被認定是網路通訊革命的最佳典範時,有誰能料到日後還有Skype的未來。MySpace、 無名小站、YouTube……這些例子前仆後繼,在在證明了網路軟體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仍有許多需求是國際軟體大廠力有未逮之處,而這就是臺灣軟體人站上 全球舞臺絕佳機會。

臺灣軟體全球嶄光芒,4人小公司也能站上國際舞臺
矽谷新一代Web 2.0創業模式或許聽來遙不可及,但是,2005年11月15日,臺灣一家軟體小公司的新嘗試,卻是再實際不過的一項鐵證,這個一小步讓我們看到了臺灣軟體業未來的一大步。

這家公司在一年內開發出一套Ajax開發平臺ZK,並以開放原始碼的方式,在全球最知名的開放原始碼軟體網站SourceForge.net公 布。自2005年11月公布至今近一年的時間,下載人次已超過21萬,而且使用者分布在全球180個國家,甚至吸引其他國家開發者的加入,被翻譯成9種語 言。

ZK已然成為Ajax類程式的第一名,也是整個SourceForge.net超過10萬件的開放原始碼軟體專案之中,排名最活躍專案的第二名。 甚至,連IBM、波音及Oracle都在使用ZK,這三家公司分別是下載使用ZK次數最多的公司。IBM還發布了二篇文章,介紹如何將ZK應用在IBM的 軟體產品上。而且,英美的科技書商也打算出版ZK的專書。

ZK對臺灣軟體業來說卻非常陌生,只有少數Java社群的開發人員知道這家公司,但了解ZK的人都表示,「這是臺灣軟體之光」,因為ZK可說是亞 洲最成功的開放原始碼專案,甚至放在全球軟體競技場上也毫不遜色;然而開發ZK的軟體工程師只以一年的時間就做到這個成績了,網際網路無疑地為他們開啟了 登上世界舞臺的大門。

到底這是一家什麼樣的軟體公司,竟然能在一年內就受到國際軟體開發者的注目?這家公司是方略資訊(Potix),他們現在只有4名員工,辦公室座 落在臺北縣的一棟公寓�,既不是出身於號稱軟體產業搖籃的軟體園區,辦公室的裝潢也稱不上新穎。一般所認為軟體公司應該打造有助於激發軟體工程師創意的環 境,方略資訊一樣都沒有,但是他們也可以打造出連IBM、波音、Oracle都在使用的ZK,甚至,有2家財星500大企業已經開始要購買ZK。

方略資訊的這4位軟體開發人員,其實就是典型的臺灣軟體工程師。他們開發軟體也做軟體專案,在開發出銷路還不錯的財會軟體之後,再接再勵開發進階的WebERP,但是他們在這一關吃盡了苦頭。

要完成內容豐富且高互動性的Web使用介面,則必須藉助Ajax架構,然而面對各種瀏覽器所支援的語法不同,必須不斷修改程式碼,導致開發成本提 升。於是,他們想到從伺服器端下手的做法,讓開發人員不需使用JavaScript,也能做到互動的Web介面,ZK – Ajax but no JavaScript就這麼誕生了。

臺灣的軟體工程師在許多專案中也開發出不少獨到的程式,但在解決當下問題後,不見得會想要進一步發展成產品。基於過往在國內銷售軟體的經驗,方略 資訊了解產品不能只在臺灣銷售,要銷售到全球市場才能有出路,於是他們嘗試把ZK放到全球最大開放原始碼專案的網站,結果造就了一年高達20幾萬人次的下 載量。

以英文介面掩飾出身,反而成為與世界溝通的關鍵
ZK的開發者之一,方略資訊副總經理陳志�說:「我們做夢也沒想到會有財星500大的客戶上門。」當Marsh這家排名財星168名的美國保險公 司主動與方略資訊接觸後,他們終於感受到,一開始就打定走國際化行銷是正確的策略,而無文化色彩的Ajax開發工具更能讓全世界接受。

方略資訊似乎是為了隱藏ZK是出身自臺灣4人小公司的事實,所有關於ZK的資訊,從軟體介面、說明文件、網站,全部都是英文,找不到任何中文資訊。這在當初或許是衡量許久的決定,但卻可能是ZK現今能站上國際舞臺的關鍵之一。

知名的軟體開發人王森說:「臺灣人自己做的Framework真的不會差。」只因為語言的關係,使得臺灣人在全球軟體舞臺上能見度不高,軟體人應該要樂於與世界溝通。

ZK適時地在2006年站上全球軟體舞臺,更呼應了我們赴美採訪所得到的結論,從十幾年前至今,臺灣不乏開發國際級軟體的能力,只是在不同的時空環境�,軟體人應該採取不同的策略。在處處充滿軟體發展機會的網際網路時代�,選對了策略就有站上全球舞臺的一天。

資訊基礎建設完善,線上服務代管機房看好臺灣
除了發展網路應用軟體,臺灣這幾十年來發展的成果,其實也給予軟體人更多新的發展方向。臺灣是資訊化發達的國家,近年來的努力已打造出優秀的資訊 基礎建設。杜曉煦對此有很深的感受,他為了擴大T3Ci在亞洲的業務,走遍臺灣、中國及印度,尋找能建置亞洲線上服務資料中心的國家。他發現,印度的資訊 基礎建設不如大家所想像的好,網路、電力偶爾還會無法運作;中國的資訊基礎建設不差,但中國管制甚嚴的國家級防火牆,可能會阻礙線上服務的進行;臺灣在這 三個國家中,反而是資訊基礎建設表現最好的,電力、網路都相當穩定,國家的法制也相對透明。

但是,以T3Ci所要求的軟體工程師人數及能力,目前他還無法說服老闆在臺灣設立線上服務中心,雖然如此,他還是建議臺灣可以更積極朝這個方向準 備,補強所欠缺的部分,因為未來一旦全球的軟體公司都採取線上服務策略,那麼勢必要在亞洲成立線上服務的資料中心。如同Google已經在臺灣設立資料中 心一般,臺灣即可取得扭轉性的地位。

善用臺灣資訊製造業優勢,軟硬結合可望創新機
臺灣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蓬勃發展且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的資訊製造業。「臺灣軟體業一直在夾縫中求生存,臺灣應該要找到自己的強勢,那就是 資訊製造業。」微軟視窗中介資料與網路服務研發經理林富堯說。他現在帶領微軟西雅圖總部的Windows Media Center及Media Player網路服務開發團隊,他曾在臺灣寫Java電腦書,到微軟工作前還曾於矽谷Santa Clara大學任教5年,也與臺灣的軟體與製造業共事過。

現在他每天必看Engadget及Gizmodo這些報導流行3C資訊產品的網站,在我們採訪他時,他很興奮地說著IPEVO Free-1網路電話多麼好用,即使他身在美國,臺灣公司設計的產品也能帶給他感動,這就是臺灣資訊製造業行銷全球的影響力。

臺灣發展工業設計是對的,「下一步應該接續發展軟體的工業設計,」他說:「全世界90%的手機使用介面軟體都是印度開發的,臺灣也可以發展軟體介 面設計,結合心理學與認知學,發展可用性設計。」他鼓勵臺灣的軟體人:「要獲得他人認同,必須自己先open mind。」沒有疆界,成為世界的一部分。

在網路及消費性電子產品蓬勃發展的未來,臺灣的軟體人絕對有本錢樂觀看待。綜合這次我們的採訪心得,當下臺灣的軟體要走向全球有許多條路可走,只 要軟體人打開心胸、擴大視野,以世界為目標,以全球共通的英文寫出發揮你的創意的程式,透過網際網路讓全世界的人都能使用;即使你只是當成實現創意的業餘 工作,放到全世界都能與你溝通的網際網路平臺上,說不定有一天如同ZK的事蹟就會在你身上發生。

政府應鼓勵發展網路軟體,創造下一個臺灣的Skype模式
在Web 2.0風行的當下,近來臺灣也開始出現一些Web 2.0概念的網站,雖然在數量上比起其他國家來說是算少的,但好消息是,新一波網路開發的群聚效應已經開始浮現,一些軟體工程師已經透過社群聚會,彼此討論分享網路軟體與網站服務的創意想法。

除了產業、個人以外,政府應該積極鼓勵年經人開發網路應用軟體,網路家庭總經理李宏麟說,雖然政府推動數位內容產業,但內容畢竟仍有文化色彩,而 臺灣並非強勢文化國家,要讓臺灣的內容走到全球,並不容易,反倒是毫無文化色彩的網路軟體,能夠跟全世界的人打交道,因為全世界的人都在用網際網路。他 說,若政府每年能資助數百家新興軟體公司,其中每年只要有2家像是Skype這樣的網路軟體誕生,臺灣的軟硬體產業就能相輔相成,更蓬勃地發展,臺灣就能 永續發展了。文☉吳其勳

軟體人的價值:養成不放棄解決問題的衝勁 軟體業並非熱門行業,因此許多理工科系學生,即使是資訊相關科系的科班畢業生,寧願選擇半導體或光電等明星產業,擔任MIS或IT人。社會上甚至長期流傳 著,程式設計師不如賣雞排的悲觀看法。這也讓本土企業主管將軟體人當成提供大量腦力的勞工,忽略他們解決問題的智慧價值。

程式設計師是令人尊重的行業
不過,T3Ci的杜曉煦補充說,「在美國矽谷,軟體業卻是熱門行業。軟體業的從業人員有著較高的自我要求,程式設計師更是令人尊重的行業。」這也 是早期許多臺灣人到美國闖天下的原因。因此,程式設計師在美國矽谷等地,是有很高的職業地位,當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技巧越高,越受人敬重。或許這是臺灣 該向美國借鏡的地方,雖然本土軟體人的素質不差,但軟體產業一直處於惡性循環的原因。

微軟Visual Basic架構經理李玉芳也證實,傳聞中,矽谷的軟體人常被外界當成怪胎(Freak)。她也曾在自己管理的團隊遇到這樣的人。只是,從軟體團隊多年的主 管經驗,只要程式依專案時程交付,主管可以接納這些人格特質,「畢竟團隊中的程式設計師還有來自印度與大陸等世界各國,文化與習慣不盡相同。」反觀臺灣, 與眾不同的軟體人總是受異樣眼光,而被人們忽略了專業能力。

此外,雖然有些人會質疑,在美國從事軟體業的薪資比臺灣更高,但人們選擇軟體業或許有著比薪資更吸引人的條件:成就感。微軟軟體設計工程師 (Software Design Engineer)劉建民提到,「Audio Driver寫好後,看到End User使用,更有滿足感」。因此,擅長開發多媒體影音驅動程式的他非常熱衷程式開發(Enjoy Programming)。

「化解問題」令軟體人的工作「與眾不同」
軟體為何迷人?讓多位資訊界的前輩沉醉其中數十載?

JBoss架構經理王文彬一語道破地說,因為開發軟體可以令工程師「Make Difference(與眾不同)」。他補充說道,資訊科技簡略區分,不外乎是軟體與硬體。以硬碟為例,從硬體角度來看,就很單純地是個儲存裝置;可是, 「軟體只要搭配硬體,硬碟就成了不同的產品。」也就是說,當硬碟搭配音樂播放軟體,就可以為人們放送美妙的音樂,而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儲存設備。硬體的價格 來自於精美小巧的外觀,但軟體所提供的多樣化服務,卻是難以量化的價值。

傅毓勤:「軟體迷人之處,在於讓人擁有不放棄解決問題的衝勁。對軟體人來說,看到問題就是一種享受,而軟體吸引人更在於化解問題。」
過 去臺灣的軟體常依附在硬體上銷售,為硬體提供附加價值。但在網際網路的時代,每個附有瀏覽器的裝置,都因為不同的軟體而產生千變萬化的應用,更沒有地理疆 界與時間的限制。正如前美國商業周刊編輯Evan Schwartz所形容,網際網路是羅夏墨漬測驗(Rorschach Test):看它是什麼,它就是什麼。簡單地說,軟體人可以藉由網際網路證明,軟體是主流價值,不再只是附加價值。

的確,程式語言正是軟體工程師變化萬千的利器。雖說工具人人會用,各有巧妙不同。微軟Windows Metadata/Internet Services開發經理林富堯說到,「寫程式可以放入創意(Creativity),是最大的吸引力。」。趨勢科技研發部協理周存貹與IBM DB2資深研究員傅毓勤不約而同地認為,軟體讓工程師能「化解問題(Problem Solving)」。將你我的問題講訴給程式設計師,不久後就能在電腦螢幕上看到人們所需要的答案,就像一位魔術師從他的手中,變出一張你心中正想要的撲 克牌一樣。

開發軟體的樂趣在於化解問題的過程
從前輩的俐落身影中,不難看出軟體人不僅解決問題,更讓化解的過程充滿樂趣。傅毓勤補充說到,軟體問題「不應由User解決,而是由知道的人解 決」。傅毓勤在IBM任職過程中,也曾擔任資料庫測試工程師,因此養成不放棄解決問題的衝勁。在他的經驗中,「軟體若不解決設計上的錯誤,即使功能再強, 對使用者而言也是無用武之地。」。文☉張瑞隆

量少質精的臺灣軟體人 在臺灣,我們不時聽到許多媒體報導資訊相關科系學生,在國內或海外的程式競賽中屢獲大獎的消息,不論是國際資訊奧林匹亞比賽或趨勢百萬程式競賽等。只是光從報章雜誌或電視新聞,看起來都沒有親眼所見的真實,畢竟臺灣是蕞爾小島。本土的軟體人才是否真如媒體報導所說的優秀?

蕞爾小島,軟體人才臥虎藏龍
李玉芳說到,「臺灣有很好的測試工程師(Tester)與程式設計師(Programmer)」。微軟是軟體業的龍頭,其Visual Basic架構經理李玉芳透過此次採訪,不但分享微軟的經驗,更點出本土人才的優點。王文彬也認同臺灣基礎人才不缺。不可否認,「比起印度與大陸,臺灣的 軟體人雖然量不如人,但素質上可一點都不輸這兩個國家」他點頭說到。從傅毓勤的角度來看,軟體業的人才可區分為應用軟體與系統軟體兩種層面,「臺灣不缺乏 應用軟體人才」。

空有量少質精的人才還不夠,畢竟相對於歐美大國,臺灣是個彈丸之地。今年,Tim O'Reilly喊出「Web 2.0」帶動下一個網際網路時代,吸引眾人目光聚焦在網路。藉著網路,讓本土的軟體人有一視同仁的機會,與世界各地的使用者站在對等的地位,不再隱身機房 幕後。

年薪14萬美金的軟體智慧價值
網際網路為每個參與者提供公平的機會。

在這個虛擬化的世界,軟體人直接與消費者接觸,一切依實力定勝負;軟體人不必看他人臉色,也沒有現實商場中勾心鬥角的問題,以及依靠龐大的企業資 本、人力或廠房才可參與的遊戲規則。軟體人只要有實力,兩三人在車庫或宿舍開發的產品也可以與Microsoft、IBM或Google等大廠平起平坐。

雖然網際網路幾經沉浮與泡沫化陰影,但從未如此令人興奮。首先是Google在臺成立研發中心,為本土軟體界興起風波。直到臺灣人創辦的YouTube被 併購,更為本土的軟體業投下大石,震起巨浪。這些接踵而來的事件,訴說著軟體人從未像今年一樣,從幕後機房現身到幕前,在閃光燈包圍下侃侃而談。

過去,軟體人一直隱身在企業資訊部門中。直到37Signals或YouTube,讓應用軟體強大功能結合網路無疆界的散播能力,彼此截長補短, 普及到你我工作與生活中,更讓每個創造軟體的軟體人有機會直接在眾人面前證明自己的智慧價值。此外,我們每周都會採訪一位IT人,請他們分享資訊軟體的甘 與苦,也讓讀者了解本土IT工作者的現況。直到實際走訪海外的程式設計師,他(她)們透過我們轉告本土的程式設計師,切勿妄自菲薄,每個軟體人都有機會挑 戰年薪14萬美金以上的身價。

或許他(她)的經歷對本土的軟體人而言,似乎遙不可及,或僅有少數且資深的程式設計師有機會領到相當於14萬美金的薪資,但他現身說法,證明了挑 戰高薪並非是不可能的事。況且軟體人領取這樣的薪資,已相當於企業中高階經理人的薪水,這更代表軟體人的智慧藉由程式實現後的代價,媲美專業經理人。

人是軟體產業最重要資產
人是軟體產業重要資產,趨勢科技周存貹打趣地說到,比較軟體公司與製造業公司,製造業動輒億萬的資產,軟體公司將辦公桌椅與電腦等賣出後,不過是數十萬美金,相對地來得少。但軟體公司為何能有億萬以上的市場價格,這些都是在於無形的智慧資產上。

資訊界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例子,莫過於1995年7月,IBM以35億美金買下了Lotus,遠高於該公司的市價。IBM不單只是看好Lotus產 品的市場佔有率,更看好融入在Lotus的產業知識(Domain Knowledge)。軟體公司比硬體代工或製造業,更能創造出無形資產價值,這些都來自於人力結構素質與勤奮程度。幸運的是,相關的重要門檻條件,臺灣 都已具備。

創造臺灣的「車庫傳奇」
或許你我已聽過許多在美國矽谷發跡的車庫傳奇,YouTube與無名小站的興起,正代表著屬於臺灣的車庫傳奇。儘管YouTube被Google 併購,也姑且不論無名小站在成功之路上仍跌跌撞撞,它們卻為本土軟體業沉寂的水池,投下興奮之石,激起潛力的水花與漣漪。過去,每個軟體人即使擅長程式開 發,都難以避免依附在企業體系下,藉著產品累積聲望。

YouTube的成功,代表著只要有資訊才能或遠見,找個三五好友共同創業,不再得依附在企業下,等待契機。網際網路讓軟體人每一秒都是契機,即使是臺灣這樣的小島也不例外。只要一部電腦,無論在車庫、自家住宅、大學宿舍,處處都是機會。

當我們走過舊金山、西雅圖與矽谷等地,確實印證美國地大物博,經過家家戶戶的車庫旁,隱約見到膾炙人口的車庫創業傳奇。無論是HP的Bill Hewlett與Dave Packard、Apple的Steve Jobs等,但臺灣是否也能有類似的車庫傳奇?或許地狹人稠的臺灣難以創造這些傳誦已久的傳奇,但類似的軟體創業動力卻不知不覺地隱藏在大學宿舍中,就像 Google的Larry Page與Sergey Brin、或Yahoo的楊致遠(Jerry Yang)與David Filo等。無名小站從交通大學宿舍中,原本大學生的創意應用軟體,轉變為人們隨手好用的分享平臺。這個例子莫不公告世人,YouTube與無名小站正接 手楊致遠等前輩所開創的道路,延續臺灣軟體業的希望之火,讓人們知道臺灣並未缺席!文☉張瑞隆

積極培養戰略級軟體人才 劉建民對本土的軟體公司建議到,軟體公司「一旦規模大,對產品都要有責任,不可再用酷、炫等,而是量化可管理。」Google與Apple等產品都是以酷、炫為訴求,但產品功能少。這一點應引以為戒。

林富堯補充道,「臺灣缺戰略/戰術級人才,但很多都是小型戰術人才」。臺灣從事軟體代工,那麼5~10年後,還是停留在軟體代工嗎?臺灣雖然有得天獨厚的 產業,今天發生在硬體產業上的問題,也可能會在軟體業上發生。培育人才的問題上,例如廣達與BenQ等透過挖角取得人才,但這些企業今天挖角,明天又被另 一家企業挖角,卻不培養人才。這樣的企業其實沒有經營上的遠見。他也舉出親身體驗的例子,有1~2位學長到臺積電,卻只是寫Lotus或巨集 (Macro)程式,「但他們可以做更深入的事情」。

人才何處尋?企業如何用才?
不過,「軟體業的特點是彈性大,應變快」,林富堯說到。

他以微軟的經驗,談到微軟如何用人。「臺灣軟體人才應像微軟一樣,有健康地淘汰。」微軟不會停止聘僱新人,因為新人常有高昂的鬥志。此外,微軟也 會與大學透過健教合作,大學生可以利用暑假到微軟工讀,學習實務經驗。對微軟而言,可以從中篩選並培育有潛力的新人。雖然臺灣企業也採用健教合作,但都流 於形式,大學生成了企業廉價勞工。

藉著此次採訪,他也提到,「自己很希望回臺帶R&D團隊,只是不想帶小公司的研發團隊,因為對軟體業發展衝擊(Impact)不大。」
優秀人才得打著燈籠找,善用人才也要好伯樂,我們不妨從趨勢科技與IBM等2家企業,學習如何選才與用才。

尋找人才:趨勢百萬程式競賽,發掘軟體人才
除了大學外,企業積極參與軟體人才培育,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周存貹提到,臺灣人開設、世界知名的防毒軟體與解決方案廠商趨勢科技,從2000年 起舉辦「趨勢百萬程式競賽」,以實務的競賽方式,鼓勵大學在學學生參與軟體領域。除了2003年因為「SARS」而中斷比賽外,整體活動已歷經3屆以上。

顧名思義,趨勢科技為第一名優秀者提供一百萬元的獎勵,此活動也首開企業以競賽方式,挖掘與鼓勵大學中潛在的優秀軟體人才。百萬程式競賽背後,除了高額獎 金,更可以獲得趨勢科技的預聘書,透過競賽也讓學生體會軟體公司的軟體研發及上市的實務課程,以及軟體研發團隊如何在分工合作下,訂定符合市場需求的軟體 產品規格、設計測試程序、以及發表成熟的軟體產品。

企業用才之道:IBM的專利制度,獎勵軟體研發人員
程式設計師可以從(Problem Solving)過程中,獲得研發軟體的種種樂趣與成就。傅毓勤則以IBM企業制度為例,該公司鼓勵軟體研發人員將研究成果申請為專利,公司也會頒發獎牌 表彰取得軟體專利的軟體工程師。相對地,軟體工程師可以獲得公司在成就上的肯定,是吸引人才持續發展的力量。不過,他倒是以自己的經驗談分享說到,「即使 沒有IBM所給予的專利鼓勵,對軟體工作中化解問題的熱情更超越專利」。

根除軟體盜版問題:攸關軟體人的智慧與尊嚴
對個人來說,盜版只不過是被抓坐牢與享受「免費」軟體的灰色地帶,但對產業而言,盜版卻是小軟體商存亡的關鍵。當一個軟體人無法在貨架上看到軟體產品,或在網路地下站看到人們無償地使用自己的心血結晶,就如同尊嚴被踐踏。

對微軟這樣深受盜版為害的軟體業者,雖然它的資本雄厚,足以承受盜版損失,但對新興的小型軟體業,盜版的每一筆損失都將阻止它跨向茁壯的道路。

IDC在2003年的研究報告結果中指出,盜版軟體將損失工作機會、國民生產毛額成長率、以及租稅收入。而工作機會與租稅收入不是來自軟體開發業 者本身,而是本土負責安裝軟體、部署與支援的資訊服務業者,也因為正版使用者透過合法管道將缺點回到軟體業者,業者藉此改進下一版軟體的功能,完成一個正 回饋機制與循環。可是,盜版者卻阻斷這個循環,比起利潤收入,影響更深遠。

盜版是雙輸的策略,因為使用者無法從「免費」軟體中獲得品質,而且這品質不是在應用軟體本身,而是軟體的售後服務。別忘了,盜版提供者不會為軟體品質負責。品質的傷害,好比某家車商仿造BMW汽車,但無法仿造BMW所保證的安全性一樣。文☉張瑞隆

軟體人需要向上提升的願景 網路為每個軟體人提供公平的機會,當然包括無數虎視眈眈、實力堅強的競爭者,所以軟體人空有技術是不夠的。研發、市場行銷、專案經理等人才聚集,才能將軟體轉為行銷全球的產品。我們也從這些受訪者的在企業內工作的歷練經驗證明這一點。

研發、市場行銷、專案經理各擅其場
李玉芳:「軟體公司主管要懂得賞識工程師,減少權威,給予向上提升的願景。」
李 玉芳透過此次採訪,分享微軟的經驗。微軟的軟體團隊主要由3種工程師所組成:程式設計師(Programmer)、測試工程師(Tester)與產品經理 (Program Manager,PM),彼此緊密合作,各司其職。李玉芳提到,「無論臺灣或大陸,都缺乏產品經理人才,但本土卻有很好的測試工程師與程式設計師」。此 外,程式設計師「常因為團隊主管(Manager)缺乏管理技能(Manager Skill)而離職」,造成人才流動。她建議軟體公司主管「要懂得賞識工程師(Appreciate Engineer)」,減少以權威作為用人的手段,並在職業生涯上,「給予向上提升的願景(Vision)」。

美商威狼科技總裁鄢志寬提到,臺灣廣設大學與大專院校,雖然培養出大量且根基深厚的資訊基礎人才,但「缺少高階應用人才與系統架構師」。該公司不 但是跨國企業,在美國、臺灣與大陸等地都設有分公司,是知名的企業應用系統供應商,核心軟體產品是需求鍊管理(Demand Chain Management)與商業智慧(BI)等。從他在全球化企業管理的經驗中,語重心長地說道,高階應用人才不易尋覓,因為「要懂商業市場,也要懂技 術」,優秀的高階應用人才負責為企業提供統計與決策分析等最佳化應用。雖然臺灣廣設大學雖然培養許多資訊人才,但資訊工程或資訊管理等科系教育,「過於著 重在IT技術」,他以自己經營跨國企業多年的經驗說到,「高階應用人才其實是在大學的工業工程或企業管理等科系中」。他建議大學資訊管理科系「強化在企業 應用面更深的研究」。

除了高階應用人才與系統架構師外,鄢志寬也提到臺灣缺少行銷人才,這一點與美國情況相似。「原因是軟體的價值是無形的,也是無可比擬的」。他接著 說到,「臺灣有很多行銷人員,但缺少優秀的行銷人才,特別是行銷主管。」雖然外商在臺灣成立分公司,不過,對他們而言,「臺灣只是Sales Office而已」。

滿足軟體人對成就感的渴望
除了軟體創業家以外,企業主管也在扮演軟體人識途老馬的角色。可是軟體人進入企業通常擔任MIS或IT人後,常因為績效不容易展現在商務獲利上,而使得人才被埋沒在機房。

軟體人的養成訓練並不容易,每一行可執行的程式碼可謂是智慧的結晶,這智慧可能來自於十年歷練功夫淬練而成,正所謂「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而這過程是否是一般企業採用績效管理可以顯示的?

其實,人才的流動代表著健康的淘汰,但本土就業市場中對資訊人才所必備的技能,越來越要求速成和應用,使得軟體人的技能一直停留在基礎,但高階人才出現缺口。

臺灣發展軟體產業,是否可遵循硬體業成功的發展模式?王文彬的看法是,臺灣資訊產業以硬體為主,「但硬體廠商無法跳脫硬體層次,雖然這些廠商也有 軟體部門,但只研發韌體是不足的」。他也認同臺灣基礎人才不缺,但缺少高階人才,特別是「開發大型軟體的人」。縱使許多人到國外留學,回到臺灣後「只做外 商的技術支援工程師(Technical Support)」,而沒有往研發大型軟體上發展。或者,「在6~7年的程式撰寫經驗後,便轉為PM,有點可惜。」關於這個問題,他補充說道,「原因是企 業不知如何留人與用人」。鄢志寬總結說,「造成臺灣只有IT產業,卻沒有軟體產業」。

雖然資訊領域人員流動頻繁,每個國家都相似,「美國即使是人才流動,都還是在軟體業,但臺灣卻是換產業」,王文彬說到。舉例來說,軟體公司的程式 設計師可能因為半導體廠所提供的股票或分紅而心動,於是轉到半導體業擔任MIS。至於如何解決,他建議軟體公司在用人與留人,「薪資與成就感」是兩大誘 因。軟體公司應為軟體設計師提供成就感與就業的穩定性,「而不是沒有選擇,非得到大公司不可。」至於軟體公司如何與明星產業競相爭取人才,他幽默地說到, 「不是每個人都喜愛大公司。」文☉張瑞隆

學習國外開發廠商,規畫軟體人的長期職涯 李玉芳也提到微軟為軟體工程師提供兩種職業生涯方向與願景,分別是技術職(Technology)與管理職(Manage)。以技術為主的發展,最高可到 達技術長(CTO),而以管理職為主的話,則是副總裁(VP)。「此時主管應著重在欣賞工程師的個人長處與想法(Idea),並提供建議與分析」。這也說 明軟體公司如何吸引人才,李玉芳說道,「除了團隊合作外,還要有長期的職涯規畫(Long-term Career)」。接下來,她提到「建立軟體團隊(Build a Team),各種長處的人才都要有。」團隊中還得「有一個具備領袖魅力的人,擅長產品的Presentation」,才能讓軟體由創意到產品。

技術與管理,彈性升遷管道
目前在IBM任職,擔任DB2資深研究員的傅毓勤,與一般軟體公司中的程式設計師有點不一樣,其工作內容與屬性,更像是大學中資訊科系的教授,只 是他在私人企業任職,但研究的是先進的資料庫技術。從他的角度來看,軟體業的人才可區分為應用軟體與系統軟體兩種層面,臺灣不缺乏應用軟體人才,但在系統 人才上相對較少。軟體公司則區分為兩種,分別是Market-Driven與Technology-Driven。「Market-Driven的軟體公 司由市場走向決定技術發展,以Technology-Driven的軟體公司,則由技術領導市場走向。」

劉建民則說到,相對地,資訊人員在臺灣都是以升遷為主,「可是技術很好的人不一定會管人」。另一個原因是人才流動,造成「寫程式(Coding) 都是新人,使得撰寫的程式品質(Coding Quality)不好,只好再修程式碼,結果就是不斷地滅火。」以他的觀察,在臺灣的軟體人員「生理與心理壓力(Physical/Mental Stress)很高,因為都為了專案在滅火。一旦熱情用盡(Burn-Out)怎麼辦?」

軟體人更應提升專案與管理技巧
劉建民認為「臺灣的人才素質並非不足,而是執行專案與管理的問題。許多人升上主管(Manager)之後,都學著前人管理方式,不會進步。」由於 他常與SiS、VIA等本土硬體廠商的驅動程式開發人員討論,他觀察到「有些產品驅動程式(Product Driver)都以補釘完成,但每次寫補釘都是新手,他們不敢動前人的程式。」他接續分析到,「可能是產品開發周期(Product Cycle)限制人的發揮,使得一個人的才華用在解小臭蟲(Bug),但在大圖像(Picture)無能為力。他們通常不分析問題,而是一開始就去解臭 蟲,臺灣很多廠商都是以除錯(Debug)快為主。」以驅動程式來說,劉建民認為關鍵是「尋找通用解(General Solution),而不是一直寫補釘。」

總結地說,軟體從構思到產品的過程,需要各種人才克盡其職,本土的軟體人更可以從前輩的經驗中學習外商的發展訣竅。文☉張瑞隆

即便不能賣OS,也要學寫OS打下基礎:從程式實作教軟體工程 你我都曾聽聞臺灣的教育過於填鴨,而美國教育較為務實。既然如此,為何海外工作的資深工程師仍肯定臺灣的資訊教育栽培眾多人才?我們從李玉芳的口中證實這個說法,她認為:「這是因為臺灣資訊科系起步較早,因此而奠定良好基礎,這也是臺灣具備與大陸競爭的優勢。」。

務實的資訊教育著重基本功
劉建民:「軟體業不是靠天才建立的,在大學就應該打下軟體的基本功,而不是只在寫網頁。」
臺 灣近幾年廣設大學,培養許多資訊人才,為何沒有促成軟體產業發展?曾在美國紐約(New York)留學的劉建民進一步補充說,比較美國與臺灣的資訊教育,美國的資訊教育「很重視練基本功。」。他娓娓道來,美國的資訊教育常使用教學用的作業系 統(以下簡稱OS)。這類OS中各個模組(Component)都有關連。學生可以抽掉某個模組,例如記憶體管理模組(Memory Manager),自己寫一個記憶體管理模組替代原來的功能,然後模擬書上的輸出結果。每次改一個模組,2個學期的練習後,學生就有能力寫出自己的OS, 老師則在這個OS上執行應用程式或除錯。這種務實教育不是為了讓學生出社會後寫OS賣錢,而是在實務中讓學生了解「OS與資料結構(Data Structure)的重要」,可是臺灣常用教科書空談理論。

實務技巧更應融入創造力
劉建民接著說到,「不像臺灣都在訓練應用技巧(Train Skill),美國則是注重創造力(Creativity)。雖然美國的數理平均能力不如臺灣,但社會上的軟體高階人才卻都超越臺灣。」。除了講求務實 外,美國的大學教育還有彈性的優點,比起臺灣廣設大學,卻在「求學路上都不能有閃失,否則就會轉到社會下層。美國人即使出社會很多年,仍可以回去讀大學。 臺灣則不行,代價太高。」

他則感嘆到,「臺灣地小人稠,最重要的是人才資源,可惜都用在ODM廠,一旦沒有訂單就沒有利潤,且ODM毛利低。」以印度來比較,也是以人才資源競爭,但印度選擇應用無限的軟體。

劉建民認為,臺灣軟體產業是否有希望,可以從「菁英是否想唸資訊科學(Computer Science)這一點看出」。他舉楊振寧的例子,楊振寧為加州大學石溪分校帶一批人才去唸物理,使得加州大學也成為世界聞名的物理重鎮。他身邊也曾有些 同學到外商資訊公司任職,「結果是替外商公司賣電腦,因為外商不會把重要產品放在臺灣。這使得優秀的資訊科學人才無法發揮」。當情況越嚴重,產業所需的人 才就有嚴重的斷層。文☉張瑞隆

軟體創業家特質:「大膽作夢、胸懷世界」 創投業者與創業家除了利潤觀點不同外,兩者對軟體人才看法也不相同。之前也提到,軟體有著特殊性,在未化為程式碼之前,它可能只是軟體工程師突然一現的靈 感而已。軟體公司在具體產品出現以前,創投業者只能靠營運計畫等企畫案,或工程師口沫橫飛的簡報等,了解軟體的概念。此時,創投業者會著重對軟體創業人才 的評估。

劉威麟說到,創投業者期望軟體創業家有以下幾點特質,「大膽作夢、小心執行,獨當一面且胸懷在世界」,簡單地說,「謹慎且愛作夢」。這一點與軟體創業家期望的軟體人才不一樣,他們是以技術本位考量。

培養創業英雄、營造創業氣氛
本土軟體業低迷的另一個原因,劉威麟提到,「缺乏學習對象,以營造創業氣氛。」他舉例說,「像Google創辦人Sergey Brin與Larry Page,營造出軟體其實是又酷又炫的東西。」近來,無名小站快速掘起的成功案例,是否可以為本土的軟體產業注入一股動力。他則表示,無名小站發展過程 中,已有其他金主投資,但無論如何,不論是創投業者或幕後金主,無名小站成功的事蹟,代表著網路創業「是創業家贏」。只要這樣的成功案例風起雲湧地興起, 就可以帶動整個軟體產業的熱絡。對於無名小站成功,市場上也充斥不同的雜音,認為這是時勢造英雄,也反映出許多軟體創業家心中,萬事起頭難的困境。

讓軟體創業的熱血持續奔騰
面對這樣的兩難,劉威麟建議臺灣未來的軟體產業發展,可以從傳統產業開始,也就是「促使傳統產業併購軟體公司」。他接續分析道,「臺灣的傳統產業 有著深厚的企業根基,但面對轉型的時刻,軟體公司既然苦無資金,不如由傳產公司併購軟體公司」,他舉出以生產音效晶片為主的驛訊科技,與提供線上音樂服務 的飛行網,合組公司為例。

驛訊科技在音效晶片硬體賺取豐厚的利潤,可提出一部份資助發展中的飛行網所需的資金,兩家企業的結合正如同競合策略所描述,軟、硬體廠商藉由價值網中的「互補者」,共同做大消費者對音樂服務的市場。

最後,軟體人才都會面對選擇兩難問題,選擇IBM、Microsoft、Google,還是到半導體或光電產業擔任MIS,還是創業?關於這個問題,劉威麟結論到,「每個創業家都流著創業的熱血」,沒有滿腔創業熱血便不會創業,與大環境不相干的。文☉張瑞隆

看臺灣軟體之光ZK站上國際舞臺

ZK開發團隊,由左至右分別為行銷業務處處長葉明政、總經理葉明憲、副總經理陳志�、研究發展處專案經理何政達。

我們做夢也沒想到會有財星500大的客戶」方略資訊的副總經理陳志�如此表示。這是當初Marsh這家位居財星第168名的美國保險公司,主動和他們接觸將採用ZK專案時,ZK團隊成員的心情寫照。

ZK專案是由4個人組成,利用Java平臺開發出來的Ajax解決方案。ZK以thin client概念發展出伺服器為中心(Server-Centric)的開發架構,強調不需撰寫JavaScript,即可開發出具有Ajax豐富互動效果的網頁型應用程式。

自從去年11月在全球最大的開放原始碼專案網站SourceForge發布以來,ZK的下載數量已經超過21萬人次,下載國家突破180個,架構中的互動 訊息也被譯成9種語言。目前報導過ZK的網路媒體、部落格也超過1200篇。以公司別來看,下載ZK最多的企業分別是IBM、波音公司和Oracle,而 IBM更是在網站發布了兩篇技術專文,介紹如何將ZK應用在IBM的產品上。

臺灣固然不乏優秀的軟體團隊與產品,但能以如此短的時間,在國際間受到如此大的注目,ZK團隊可說是創下空前的記錄。

為解決開發困境而促成ZK雛形
事實上,在開發ZK專案之前,方略資訊就和許多軟體廠商一樣,透過自家開發的Web ERP軟體,藉由專案導入的方式來維持公司營運。

方略資訊投入二千萬的資金,花了3、4年開發,當系統完成那一刻,他們自己都覺得完成了一件偉大的工程,向客戶管理階層展示系統時,也都獲得不錯的評價,然而到了實際操作的人員手裡,事情就不對勁了。

實際使用ERP系統的人員,習慣桌面應用程式的操作習慣,面對Web介面,在操作上就是不順手,因而提出種種修改要求,希望讓Web介面儘量和舊有操作方式一致。

於是他們花了許多時間修改使用者介面,然而Web要能作到高度互動性效果,必須運用Ajax的方式,然而各家瀏覽器支援的語法不一,開發不但麻煩,出錯機率也高。而且使用介面每家需求不一,程式碼重複利用性低,形成開發上相當大的成本。

由於開發團隊具有thin client和大型系統的開發經驗,於是他們想到:既然問題出在用戶端,如果讓伺服器端來處理會如何?由伺服器接手使用者介面,由特定元件處理瀏覽器的語 法差異,解決開發者容易出錯的地方,並產生豐富的互動效果,這樣一來,過去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基於用戶的需求、開發者的困境,以及靈光一現的各種想法, ZK的雛形於是誕生。

不需要撰寫JavaScript的Ajax架構
ZK透過Java平臺開發Ajax網頁架構,是目前第一個採用伺服器為中心的RIA解決方案。開發Ajax時,由於瀏覽器支援 JavaScript的情況各不相同,開發人員經常必須去處理這些異同或修正bug。為了解決這個困境, ZK將這部分的工作移給伺服器端來處理,透過ZK引擎和元件,處理JavaScript的語法差異和網頁互動元件生成,因此開發人員可以在不需要碰觸 JavaScript的情況下,即可擁有穩定而豐富的互動介面。

另外,ZK也提供一組類似HTML的標示語言,但比HTML更為簡潔易用,透過這套標示語言,網頁設計師可以很快產生複雜的網站元件,例如拖拉式元件或將Google Map應用在網站中。

由於過去在使用者介面上吃了不少苦,ZK開發人員知道痛在哪裡,在架構設計上就能從開發人員的需求上出發,簡化開發的程序。

國際化才能讓臺灣軟體公司可長可久
當ZK完成後,如何行銷這個產品卻是個問題。由於Web ERP的產品屬性和行銷經驗,讓他們體認到臺灣的市場規模的限制。臺灣市場規模小,使用者對軟體的價值認知低,因此業者為了生產都最後只能削價競爭進行割喉戰,導致最後惡性循環,市場越做越小。

經過內部討論,大家都為Ajax的需求沒有區域性的差別,因此適合國際化,但以4個人的小團隊,的確也沒有多餘的人力和金錢能用在打造品牌和行銷 通路上。以現實的條件評估,似乎只有透過開放原始碼的方式,才有機會接觸到外面廣大的市場。然而走開放原始碼的路,就等於放棄新產品立即獲益機會,拉長整 個獲益期待,更何況能否成功還是未定之天。但既然國際化是非走不可的路,也只能冒險一試。

在國際性的軟體專案中名列前茅
ZK從2005年年初開始研發,到了11月15號完成,之後到全球最大的開放原始碼網站SourceForge上發表。4個月後,ZK在數十萬的 專案中衝到第15名,這個成績對開發團隊來說,已經是很大的鼓舞,他們原本以為最好也不過停留在這樣的程度了,沒想到ZK下載數和討論數量還是一直往上 衝,到今年7月終於站到排行榜上第一名。至今來自世界各地16萬個開放原始碼專案中,他們幾乎維持在前三名,如果是以企業級的應用軟體排行來看,更是穩居 第一名。

如此出色的表現,讓ZK成為亞洲目前最成功的開放原始碼專案,甚至放在全世界的軟體競技場來看,也毫不遜色。過去臺灣開放原始碼專案多半集中在 Linux中文化,或是周邊的東西,像ZK這種平臺型的產品付之闕如。但平臺型的產品其實相當適合開放原始碼的生態,因為個人端的應用程式,下載之後使用 者付費的機會相對較小,但平臺型的軟體多半是企業才會採用,為了合法使用的目的,付費的機會較高。

開放原始碼專案成敗的關鍵在下載使用的社群,由於他們的目標使用者是Java開發人員,透過他們試用,覺得滿意就有可能建議公司使用。透過這種口耳相傳、由下而上的方式,ZK不斷累積使用者與聲譽。

撐住,錢就在下個轉角
ZK團隊評估一個開放原始碼專案必須撐3到5年才會有穩定收益,而在之前,產品的開發、改善動作仍然一刻不能停歇,只有熬過這段創業期,ZK才能像MySQL這類成功的例子,站穩腳跟。他們一位客戶也因此鼓舞ZK,要他們「撐住,錢就在下個轉角」。

開放原始碼產品的收益其實和商用軟體一樣,必須仰賴授權費用。美國商業周刊認為開放原始碼的使用者付費比率是2%,ZK團隊認為這個數字還是過於 樂觀, 他們心目中的數字大約是0.2%~0.5%左右,也就是說1000個下載當中,只有2個人會掏出錢來,以取得合法使用授權。

由於開放原始碼的授權方式種類繁多,而他們和MySQL一樣,採用雙授權的方式,在同樣開放原始碼的情況下,一般使用者可以複製、散布和修改,但 如果商業使用者不想公開原始碼,則必須付費取得授權。目前ZK的付費使用者,有SI廠商,也有財星500大的公司,以這種規模的公司,無論是開發給客戶或 內部自行使用,都不願意涉及違法使用的風險,而這些客源,就是ZK商機所在。

從ZK目前的成就來看,他們當初走國際化的策略的確奏效,透過網際網路無國界的特性,成功地將臺灣的軟體開發智慧與技術輸出到世界各地。ZK的人 雖然少,但已經成功走向全世界,他們的故事,將可為臺灣軟體開發人員帶來鼓舞,只要有優秀的技術和進軍國際的決心,世界一樣可以是臺灣軟體人的舞臺。文☉ 黃天賜

周存貹 Terrence Chou
Trend Micro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enior Director

「如何解Bug,是一種藝術……
臺灣可以仿照硬體製造業模式,或發展沒有文化隔閡的網際網路應用程式。」


畢業於台灣大學資工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資訊科學碩士,取得學位後進入矽谷一家軟體公司,從事影像處理程式的開發;回台灣後到趨勢科技從事研發工作十 餘年,這期間,經歷過多個產品開發團隊,包括Scan Engine、ServerProtect、TVCS、OfficeScan等。於2005年再度赴美,目前在趨勢Pasadena 創新實驗室(Innovation Lab)從事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李玉芳 Yu-Fang Li
Microsoft Development Lead on Visual Basic

「軟體公司主管要懂得賞識工程師,減少權威,給予向上提升的願景。……
由於微軟的R&D很國際化,軟體團隊主管接觸越多文化不同的人,包容心就會越大。」


畢業於台灣大學物理系,隨後赴美攻讀資訊科學碩士,取得學位後即進入微軟總部,從事軟體開發工作。目前任職於微軟總部Visual Basic開發團隊的最高管理職位。在微軟華人工程師中,是少見的女性開發人員,而且還主導產品開發團隊。在加入Visual Basic產品團隊前,曾參與Access與Visual Interdev的開發工作。

葉啟信 Casey Yeh
Intuit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r

「網路軟體讓臺灣有機會發展軟體業,不賣軟體而提供服務,可因為服務而構成軟體生態系……
軟體要建立使用者的動能,若有200萬人會願意花錢購買盒裝軟體;那麼贈送軟體的話,可能就會有1000萬人使用,利用Data來賺錢是未來軟體發展的模式。」


畢業於成功大學航太系,愛荷華大學工業工程管理碩士,目前在知名財務管理軟體公司Intuit擔任工程專案經理,帶領研發Quicken Home Inventory家庭理財軟體以及PortfolioMinder線上財務規畫軟體的團隊。擁有10年以上的軟體開發專案管理經驗,在加入Intuit 之前,曾於Visa的子公司INOVANT,擔任軟體開發總監。

杜曉煦 Kevin Tu
T3Ci Engineering Director

「軟體以網路服務型式,能創造良性循環,由使用者推動改善軟體。如果臺灣能抓住這個關鍵,就有機會……
網路軟體的技術或許只能領先對手6個月,但6個月已足夠sales賣服務。」


畢業於成功大學機械系,印弟安那大學資訊科學碩士。在高科技軟體與企業軟體領域-MES、SCEM與BPM,擁有超過20年的軟體開發、管理經 驗。他在2004年加入全球RFID軟體領導廠商T3Ci,擔任工程總監,成功將RFID供應鏈管理軟體轉型為線上服務,獲得20家以上的Fortune 100大企業所採用。在此之前,他曾於提供BPM與SCM解決方案的Vigilance擔任工程總監,負責所有產品線,並曾於中山科學研究院從事研究分析 工作。

林富堯 Fuyau Lin
Microsoft Windows Metadata & Internet Services Development Manager

「嵌入式系統是臺灣發展軟體的潛力,因為其使用介面不必很複雜……
美國沒有推動軟體業的組織,他們鼓勵創意,而不是鼓勵人們走哪一行……自己先能賺錢,就不必靠政府。」


赴美攻讀資訊工程博士學位,在加入微軟總部前,曾任教於矽谷Santa Clara University 電腦工程系,在IEEE及ACM等資訊科學重要的學會發表論文,並獲邀在學術會議發表論文。他在微軟總部期間,經歷過多個產品開發團隊,包括 Exchange, Office, Windows Vista 等,目前帶領Windows Media Center及Windows Media Player網路服務開發團隊,開發多媒體、網路軟體,以及與軟體整合的多媒體硬體產品。

俞健明Chien-Ming Yu
Microsoft 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 in Test Technical Lead

「測試工程師並不是只能被動地測試開發工程師寫出的code,可以更為主動地主導開發工程師撰寫出正確的程式功能與程式碼。」


畢業於中原大學物理系,哥倫比亞大學電機與資訊科學碩士,取得學位後進入微軟西雅圖總部,於Visual Basic測試團隊擔任軟體測試開發工程師,在過去7年半,歷經Visual Studio .NET三個版本中,許多Visual Basic .NET的功能測試,並協助提升Visual Basic測試團隊的測試品質與效率。

劉建民Cheng-mean Liu(Soccer)
Microsoft Software Design Engineer

「軟體業不是靠天才建立的,在大學就應該打下軟體的基本功,而不是只在寫網頁……
微軟是用1/3時間來設計(Plan),1/3寫Code、1/3除錯;規畫越詳盡,除錯時間就越短。」


畢業於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資訊科學碩士,在微軟總部負責開發制定Windows平臺的音效處理規格,在加入微軟前,曾於SGS開發韌體,並曾於美國華爾街金融公司開發商用軟體。

傅毓勤 Gene Fuh
IBM Distinguished Engineer and Senior Development Manager

「軟體迷人之處,在於讓人擁有不放棄解決問題的衝勁。對軟體人來說,看到問題就是一種享受,而軟體吸引人更在於化解問題。」


畢業於台灣大學資工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語言理論博士,目前於IBM矽谷軟體實驗室帶領DB2研發團隊,研發DB2 for z/OS最先進的資料查詢技術,並帶領中國的軟體研發團隊。他曾參與許多DB2及編譯器的開發工作,專研查詢優化、自主運算、空間資料庫、編譯器建構及自 動測試模式等技術,擁有及申請中的專利達40多項。


--
萬歲!您的郵件已被捨棄。一封垃圾郵件也沒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