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ech.digitimes.com.tw/ShowNews.aspx?zCatId=A1K
不敗神話:乙太網路瞄準新領域(1)
乙太網路(Ethernet)全向性演化趨勢
放眼望去,沒有任何一家資訊業者敢阻逆乙太網路(Ethernet),凡是阻逆者下場就是走入歷史,看看IBM(全球 第一大資訊業者)提出的Token Ring,看看DEC(曾為全球第二大資訊業者)提出的DECnet,看看Apple提出的AppleTalk,現在還有誰在用這些?獨尊乙太網路的態勢 不是任一業者可阻逆的大趨。
同樣的,乙太網路在區域應用站穩腳步後,近年來也有往各方向擴展延伸的趨勢,到底乙太網路朝哪些方向擴展延伸,以下我們將對此進行討論。
廣告 |
■光纖化
近年來人們一直關注與談論著乙太網路光纖化的發展,好似乙太網路從銅線介質改換成光纖介質是近年來才有的事,然實際上早在1987年的IEEE 802.3d就已經有乙太網路的光纖技術版,當時是用在各個中繼器之間的連線,此稱之為:FOIRL,全稱為:Fiber-Optic Inter-Repeater Link。
之後到了1993年又有了10BASE-F的標準,此也稱之為:10Mbps over Fiber-Optic,可說是10Mbps版的光纖乙太網路。兩年後的1995年也有100Mbps版的100BASE-FX問世。
▲乙太網路除了最初的銅線外,也有光纖化與無線化等發展趨勢,圖為一把光纖集束。(圖片來源:公有領域,Public Domain)
過去的10Mbps、100Mbps時代就有用上光纖,近年來更不用多言,1998年乙太網路首次站上1000Mbps(即1Gbps)的高速,靠的正是 光纖傳輸,即1000BASE-X。進一步的,2003年的10GBASE-SR、LR、ER、SW、LW、EW等,使乙太網步入10Gbps的空前頂 速。
雖然已至10Gbps的高速,但乙太網路的傳輸率提升似乎沒有休止的念頭,眼前雖不敢奢望再來一次十倍提升,畢竟100Gbps的 難度太高了,不過若比照光纖通道(Fibre Channel;FC)的演進軌跡,即1Gbps、2Gbps、4Gbps,如此乙太網路也仍有持續仿效的路線,朝20Gbps、40Gbps邁進,不過 目前為止20Gbps、40Gbps尚未有標準,仍在實驗室的階段。
有了光纖乙太網路後,銅線乙太網路將逐漸被取代嗎?關於此答案恰恰 相反,乙太網路為求傳輸突破才使用光纖,但光纖的昂貴成本與佈建難度使多數用戶不敢恭維,光纖反而不利於乙太網路新標準、新功效的推行,單就1Gbps版 的乙太網路為例,1998年就有1Gbps版的光纖乙太網,1999年隨即有1Gbps版的銅線乙太網,然而之後的數年GbE一直無法普及盛行,一直到 2003年才逐漸有推展的氣勢,即便如此也都是推行銅線版,少有人推行光纖版。
更真確地說,光纖版乙太網路的對手是一些機房內的特用接 線,如Fibre Channel、InfiniBand、Myrinet、Quadrics等,而非辦公室內的區域網路線,近年來開始普及運用的銅線型、Gigabit級 乙太網(有時也縮寫成:GE,即Gigabit Ethernet),則仍是以傳統100Mbps級乙太網(有時也縮寫成:FE,即Fast Ethernet)的替代為大宗,倚賴GE基礎來跨足SAN應用領域的iSCSI則仍是以部份運用看待。
■無線化
以無線方式連上乙太網路也是近年來的趨勢,雖然嚴格來論,WiFi的無線區域網路已屬IEEE 802.11,與實線性質的IEEE 802.3分屬不同「派別」,不過兩者依然在實務使用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IEEE 802.11/WiFi仍有許多部份依然沿用IEEE 802.3的作法,同時WiFi使用上雖可選擇Ad hoc或Infrastructure(基礎建設)兩種通訊組態,但目前絕大多數的使用是選擇後者,如此就更無法不與實現乙太網掛勾,真正使用Ad hoc的恐怕只在Bluetooth之類的WPAN領域中。
WiFi快速發展的結果,使得其他家用無線區域網路技術方案都被其光芒所掩蓋,包括用電話線(Phone Line)的HomePNA、用電力線(Power Line)的HomePlug、用有線電視同軸電纜線的HomeCNA、比WiFi更早的家用無線Home RF、甚至是Bluetooth 藍芽等,甚至出世不久的UWB/WUSB、 ZigBee、Z-Wave都有可能在家用領域中受其影響。
■供電化
電線即網線、網線即電線,這是更理想方便的想定,但實際上人們也確實嘗試如此為之,例如HomePlug即是運用電力線來建構家庭區域網路,或如 車用電子領域的LIN介面的衍生型標準:DC-LIN,也是捨棄自有的獨立佈線,直接使用汽車電瓶的直流供電線路來加搭傳遞資訊。
▲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NS)LM5070晶片的典型應用電路圖,左側為RJ-45的乙太網路埠,右端則透過變壓器轉換成直流供電電壓,此外晶片內也內建DC-DC的轉換 控制器,以及熱插拔控制器。(圖片來源:National.com)
有關用乙太網路來供應電力的技術,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有業者自行提出與運用,包括3Com、Cisco、Homebrew等,但真正通適於所有業者的 IEEE標準:IEEE 802.3af一直到2003年才正式核准通過,此標準也稱為PoE(Power over Ethernet),或稱為PoL(Power over LAN或Power on LAN)。
且相當令人信服的,IEEE的標準沒 有偏袒任何已先行推展的業者,也與過往業者推行的技術不相容,不過業者自己仍可積極研擬相容於IEEE標準的機制,以因應客戶要求保障原有投資的需求。 IEEE標準的PoE最高供電電壓為48V、最高供電電流為400mA,不過最高電流與最高電壓不會同時發生,整體而言的供電瓦數不會超過15.4W,而 現行規定甚至只有12.95W(不超過13W)。
▲ 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NS)(簡稱:國半)的LM5070晶片,該晶片整合了PoE所需的PD(Powered Device;供電裝置)介面,以及PWM控制器,可用在支援PoE的乙太網路交換器中。(圖片來源:National.com)
值得注意的是,PoE只是滿足初步的需求,很快的又有更高的需求要去滿足,12.95W的供電僅夠Web CAM(CAM即Camera)攝影機、VoIP(Voice over IP,IP即Internet Protocol)話機、簡單的無線存取點(Access Point;AP)等用途,而今用戶期望連精簡型電腦(Thin Client;TC)也能完全用乙太網路供電來運作,同時原有的應用的延伸強化也需要更大的供電,如Web CAM開始裝配馬達,可以調整鏡頭的對焦與縮放,無線存取點也希望強化發送功率與信號運算力,且目前力推的MIMO多收發天線設計也會增加用電量,這迫使 PoE標準的升級。
就目前來說,升級的PoE:PoE+(IEEE 802.3at)仍在研擬中,目標在於提高供電力,預計從現有12.95W提升到25W、30W、甚至上看35W。往未來看,會有愈來愈多的裝置需要與 Internet、Ethernet、IP接軌,且這類的裝置、用品會愈來愈遍及,同時也會愈來愈嬌小(可能只是個數位化的電子相框),因此未來 PoE/PoE+的需求會愈來愈大。
當然!現有力推PoE的業者也希望PoE的應用不要拘限在現有的Web CAM、IP Phone等,所以也提出用PoE替電動刮鬍刀充電、替行動電話充電、連接船塢埠為PDA之類的裝置充電等。
■都域化
乙太網路是區域網路,範疇僅在一個樓層、一棟建築、最多是一個社區,跨出這個領域後即是廣域網路,且就實際而言乙太網路的每一段約100公尺,雖可用中繼器、交換器來延伸距離,但延伸的段落數也有其限。
不過,由於大眾對乙太網路的倚賴日深,期望乙太網路的連接適用範疇能夠更擴大,且近年來除了WAN與廣域與LAN的區域外又進一步提倡介於兩者之間的都域 (都市、城市區域)網路(MAN;Metro Area Network),因此有人提出當把乙太網路從LAN範疇擴展到MAN範疇,所以開始有了Metro Ethernet的提案。
▲Cisco (思科)公司的Catalyst 6500系列:10GBASE-EX4 Metro 10GbE模組,此交換器模組主要是用來佈建、實現Metro Ethernet,速率高達10Gbps,使用單埠、1550nm波長,最遠可達50km距離。(圖片來源:Cisco.com)
Metro Ethernet嚴格來說並不是使用辦公室、用戶機房內最普遍常見的Cat 5、Cat 6線路,而是使用其他的傳輸線路,但線路上所傳遞的封包(Packet)、訊框(Frame)、協定(Protocol)仍是使用乙太網路標準,真正在都 會區域內牽佈的則是VDSL(Very high bit rate DSL,DSL即Digital Subscriber Line)或者是光纖,例如「光纖到府」的Fiber-To-The-Home;FTTH,或者是到商業辦公大樓的「光纖到樓,Fiber-To-The -Building;FTTB」等。
Metro Ethernet的提出,也將使得過去比較舊式的WAN網路技術將被其淘汰、取代,包括T1、T3、E1、E3等租用專線(Lease Line),Frame Relay(簡稱:FR)、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簡稱:ATM)等,這些過時(Legacy)的網路技術不僅實體層面會汰去,就連協定層面也難以保留,較可能留存是MPLS(Multi- Protocol Label Switching),但也僅用於Metro Ethernet的骨幹段,末稍也沒有發揮之處。
▲ 圖中可見,在左端企業與右端企業間的廣域網路連線,過去是用T1、T3、FR、ATM等技術,而Metro Ethernet則期望用Ethernet將這些環段加以取代,僅在骨幹核心(Core)部分仍可保留使用MPLS或IP技術。(圖片來源:http: //www.ringline.com.tw/epaper/forum93101.htm)
■他替化
所以他替化,即是用乙太網路來取代其他的線路、網路,事實上前述的都域已有部分此種意味,運用乙太網路的協定層技術,來取代過時廣域網路的協定層,再用更先進的VDSL、FTTH/FTTB等實線技術來取代過時廣域網路的實體層。
不過Metro Ethernet僅是部分的他替,隨著乙太網路傳輸速度的提升,其他的延伸替用也愈來愈多,例如以Gigabit級以上的乙太網路所實現的iSCSI,除 了作為平價訴求的儲存區域網路(Storage Area Network;SAN)來看待外,從某種角度看也可將其視為:硬碟介面排線的延長線。
過去的硬碟接線,PATA最長為18英吋,SATA則可以到1公尺、2公尺(eSATA外接型),SCSI最佳狀況也僅12公尺,但乙太網路則是100公 尺,雖然傳輸率僅1Gbps(約100MB/Sec),近於UltraATA/100,但低於SATA 1X、2X,也低落於SCSI或SAS(Serial Attached Scsi),然也已經到了可實務運用的程度。
取代硬碟接線只 是其一,更廣義的替用則會指向I/O接線、連線,而這就需要更高速的速率頻寬,同時乙太網路過去為人詬病的延遲(Latency)也必須改善,這也是目前 乙太網路持續向上提升傳輸率的一大動力,10Gbps級的乙太網路,很大的用意是在取代IBA、FC等機房的特用接線。
不過也因為速度 夠快,所以也有機會部分取代系統電路板上的高速連線,iWARP正是因此而提出,運用乙太網路的10Gbps高速速度,搭配RDMA的遠端直接記憶體存取 技術,可以讓多個機箱、機櫃的運算設備,透過倚賴網路連成一體,這在過去也是幾乎不可能做到的,而今卻逐漸在實現中,且從某種角度看,10Gbps乙太網 路與RDMA、iWARP的搭配,即是系統內連線,I/O接線的替用,且是連線距離能夠延長。
類似的,有業者提出所謂的ATA over Ethernet(簡稱:AoE)也是倚賴乙太網路的另一種硬碟接線延長化、網路化的實現法。另外許多電信設備及嵌入式系統內的背板(Backplane)線路也逐漸有改採乙太網路的趨勢。
▲ATA over Ethernet(簡稱:AoE)與iSCSI在堆疊協定上的比較圖,圖中可明顯看出AoE僅有三層協定,而iSCSI卻高達七層。然而無論AoE或iSCSI,皆是倚賴乙太網路來實現儲存網路化的技術方案。(繪圖:郭長祐)
乙太網路(Ethernet)一千日發展檢視
各位是否知道,今日最新販售的乙太網路相關商品,無論是乙太網路卡、乙太網路交換器等,都會標榜支援虛擬區域網路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VLAN),此即是IEEE 802.3ac,另外也會標榜支援Link aggregation for parallel links(也稱:Trunking),即所謂的「鏈結合併傳送」,同時也是IEEE 802.3ad。不過,這些看似先進的功效與機制,其實都是1998年、2002年就已經奠立的標準,不足為奇。
那麼,真正 Ethernet(IEEE 802.3)的近年來新發展是哪些呢?是PoE?AoE?iSCSI?iWARP?老實說除了PoE是正規且響亮到不行的乙太網路新規外,其餘都是以現有 乙太網路標準為基礎,再進行往上的加搭應用與延伸,嚴格而論不是乙太網路本體的正規提升。
廣告 |
到底近(2003年迄今)年來乙太網路有什麼新精進與強化,以下我們將對此進行更多的探究。
▲乙太網路的演化過程圖。(圖片來源:Intel.com)
■Ethernet over fiber(運用光纖傳輸的乙太網路)
「Ethernet over fiber」一稱講來嚴肅,更常見的稱法即是10 Gigabit Ethernet,簡稱:10GbE。Ethernet over fiber對應至IEEE為802.3ae,於2003年正式發佈為標準。
事實上10GbE不僅一種標準,細部而論還有10GBASE-LR、ER、SR、LRM、LX4、CX4、以及T等等:
1. LR屬長距離傳輸,線長可及10km,且超過10km的10km∼25km距離間雖無法保證達最快傳輸,但仍可保證資料傳輸不會漏失;
2. ER與LR一樣屬長距離傳輸,且更強調距離性,過去最遠達40km,近年來也有業者推行最遠可達80km的版本;
3. SR則屬短距離用,視接線、接頭類型可以有26m∼82m的連線長度;
4. LRM則是個草擬中的標準(IEEE 802.3aq) ,傳輸距離最遠至220m,主要用來取代過往也用光纖傳輸的FDDI(Fiber-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
5. LX4傳輸距離在240m∼300m間,採行多模光纖線與分波多工(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更具體的作法是同時動用四條光纖線路,每條僅使用單一的雷射波長,每條能有3.125Gbps傳輸。此外,若改用單模光纖 (波長1310nm)則可以延伸接線距離,最長達10km。
除了光纖外,10GbE在後續發展中也積極轉化成銅線版,如此才能降低成本以利普及推行,目前有兩種銅線版的10GbE:
1. CX4(也稱IEEE 802.3ak)用四個銅線路的傳輸巷道(Lane)來進行10Gbps傳輸,但距離很短,最長僅15m,此一標準的訂立主要是為了取代IBA(InfiniBand Architecture),此版本的標準於2005年確立。
2. T(IEEE 802.3an)是最接近現有一般性佈建的版本,運用Cat 6(或往後更新構思的Cat 7)雙絞銅線也能達到10Gbps的傳輸,同時接線距離也要達過往的標準:100m。此外在現有Cat 5/Cat5e等無遮蔽雙絞對線(Unshield Twisted Pair;UTP)上使用10GBASE-T傳輸,最長也仍有56m的長度,此版本的標準於2006年頒佈。
▲以光纖線路方式連接的GbE級乙太網路卡。(圖片來源:Sgi.com)
■Power over Ethernet(供電型乙太網路)
由於已有諸多論述PoE技術的專文,在此不再贅提,以下列出若干推薦文章:
◆乙太網路供電殺手級應用:個人電腦
http://tech.digitimes.com.tw/ShowNews.aspx?zCatId=411&zNotesDocId=50300ED73C160D604825716B0058AC46
◆乙太網路供電應用中的電源管理矽元件
http://tech.digitimes.com.tw/ShowNews.aspx?zCatId=112&zNotesDocId=90BA85B5FB47E5714825700300164560
■Ethernet in the First Mile(用於最頭一哩的乙太網路)
IEEE 802.3ah也稱為EFM,全稱為:Ethernet in the First Mile,是一種運用乙太網路既有的訊框格式,進行「單點對多點」的單向性廣播傳輸技術,這項標準於2004年6月由IEEE投票通過,並以此標準訂立出 七種的實現方式,這包括:100BASE-LX10、100BASE-BX10、1000BASE-LX10、1000BASE-BX10、 1000BASE-PX10、1000BASE-PX20、10PASS-TS、以及2BASE-TL。
值得注意的是最後一項: 2BASE-TL,雖然2BASE-TL的實現作法只有2Mbps的傳輸率(傳輸介質用雙絞銅線),但該作法的訴求重點在於距離,標準的乙太網路多以單段 100公尺長度為限,然而2BASE-TL卻可長達2,700公尺(約8,800英呎),很明顯是「捨傳速、求傳距」的作法。IEEE 802.3ah最適合的應用即是到府性的收聽廣播、收視廣播,或其他同屬廣播性質的網路應用。
附帶一提的是,EFM有時也被稱為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EPON,乙太被動光纖網路)。只是,現有的EFM、EPON都未到10Gbps的高速能耐,或可及但未有共通標準,所以目前已有研究小 組(Study Group)對此進行研擬,研擬10Gbps版EPON的可行性與標準性,此一提案已編入IEEE 802.3av,未來即便底定也同屬EFM領域,亦即IEEE 802.3af與再強化的IEEE 802.3at都是PoE,而IEEE 802.3ah與再強化的IEEE 802.3av都屬EFM。
▲以雙絞銅線、RJ-45接頭連接的GbE級乙太網路卡。(圖片來源:Sgi.com)
■Backplane Ethernet(用於背板連線的乙太網路)
將乙太網路技術運用於設備的背板線路上,這是乙太網路目前最新的發展之一,這項標準的規格編列為IEEE 802.3ap,目前尚未完成制訂,預計明(2007)年會有進一步的進展。
▲乙太網路做為設備的背板線路、接線時所採行的階層模型,在編碼法方面除了有8B10B編碼法外也有64B/66B編碼法,傳輸巷道上允許使用1巷傳輸,也允許使用4巷同時傳輸。(圖片來源: Broadcom.com)
乙太網路之所以能夠用於背板領域,主要也是拜高速化發展所賜,倘若乙太網路沒有進入GbE、10GbE的層次,也是無緣擴展延伸到背板應用上。而會用上背 板設計的設備,多是些模組化運算系統或網路平台,例如刀鋒伺服器、企業級的交換機與路由器、電信數據服務機房的xDSL多重存取器等。
無獨有偶的,從銅質「外用接線」轉往更短的電路板上「銅箔走線」的,並非只有乙太網路,通用串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也有一樣的衍生性發展,此稱為Inter-Chip USB。不過,Backplane Ethernet與Inter-Chip USB兩者間仍有其差異,背板需要考慮卡槽、接頭等設計,Inter-Chip USB則是完全用於晶片間的連接,眼前並沒有卡槽、接頭等考慮。此外Backplane Ethernet可能採「匯流排」方式連接,而Inter-Chip USB目前是採「點對點」方式連接。
其實,乙太網路也並非首次用 於背板,之前已有PICMG(PCI Industrial Computer Manufactures Group)機構進行標準制訂,規範乙太網路用於背板的外觀構型,不過主要是在模組、單板、基座等層面,但也包含了部分的乙太網路實體層層面。
雖然目前背板型乙太網路的標準尚未完全底定,但已經能夠知道部分的技術細節,例如線箔長度預計可達40英吋,以及為了節省料件成本,預計連接器部分僅會有 兩個接頭,每個傳輸巷道的速率可以是1Gbps或者是10Gbps,這在連接時將透過溝通協調機制來決定,而提供1Gbps與10Gbps兩種選擇(也可 說是回溯相容1Gbps)的原因也在於成本,現有1Gbps規格相關的成本較為低廉,在沒有要求極其高速的情況下可採行1Gbps設計。
除了這些外,為了能用於背板,乙太網路還有許多技術細節必須遷就、改變,例如傳輸延遲(Latency)方面就必須改善,理由是背板多用於高速的資訊交 換,對傳輸延遲相當敏感。其次,傳輸擁塞時的管理機制(Congestion Management)上乙太網路也必須對應強化,這方面其實本規領域也認為相當不足,所以也有IEEE 802.3ar的構想提案。
此外還有背板的備援(Redundancy)、容錯(Fail-Over)等機制,以及從絞線換成無法對絞的線箔時,許多電氣特性也都必須重新處理與設 計,這些都是背板化所要克服的難處。最後,背板型乙太網路也要遭遇前後競爭對手:已大量普及用於交換系統設備的RapidI/O,以及也因高速化而想邁入 背板領域的PCI Express、ASI、HTX(HyperTransport的板卡化標準)等,所以乙太網路此一擴展能否奏效,其實是空前的一項考驗與挑戰。
▲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的光纖型10Gbps乙太網路卡,圖中可見該卡使用博通(Broadcom)的網路晶片與英特爾(Intel)的處理器晶片,以及PCI-X的介面。(圖片來源: Sun.com)
■更多的新發展
上述就是這三年來乙太網路的一切變化嗎?答案為否,以上僅是較能條理分析歸類的部分,其他無法歸類的項,在此一併加以說明:
◆IEEE 802.3aq:也稱10GBASE-LRM,是在多模光纖的乙太網路傳輸(Ethernet over multimode fiber),等於是原有Ethernet over fiber的強化延伸。
◆IEEE 802.3ar:Congestion Management,針對傳輸擁塞時的管理與處理機制,等於是強化乙太網路的本體標準,預計2007年會有進展頒佈。
◆IEEE 802.3as:針對訊框(Frame)格式與內容進行擴充(Expansion),屬本體性的標準強化。
◆IEEE 802.3au:嚴格而論這該歸類到PoE領域,由於PoE開始用訊號傳輸線來供應電力,因此線路之間的干擾情形會加劇,對此需要有更好的隔離設計規範, 所以提出了IEEE 802.3au,此提案的想法概念源自2005年的IEEE 802.3-2005/Cor 1。
■取代、取代、還是取代
這十多年來,在資通訊領域能夠持續屹立的產業標準,多是透過擴展、延伸、取代來延續其發展,UNIX系統之所以能在90年代大行其道,主要是大幅取代迷你 電腦的價值空間與市場地位,近年來持續支持x86架構成長的除了PC Game之外,就屬之後延伸擴展的伺服器、筆記型電腦為新支柱。
因此,近年來全新的規格標準已是愈來愈少,取而代之的是盡可能以原有的標準來延伸、就近修改成適用標準,包括ATA、PCI、USB等都是如此,而本文的 主題:Ethernet也無從例外,回顧過往Ethernet已經取代了無數的專屬、特有網路,如Token Ring、DECnet、AppleTalk、ARCnet等。
至於現在,Ethernet也依然要持續取代其他網路,往Metro Ethernet、Ethernet over fiber等路線發展,就是要取代T1、E1、T3、E3、ATM等過時(Legacy)的廣域網路。
接著,達到10Gbps傳輸後,將介質換替成銅線的10GBASE-CX4,很明顯是為了取代IBA而來,然後另一種過去也是用光纖傳輸的廣域網路:FDDI,乙太網路也打算用同樣是光纖的10GBASE-LRM來加以取代。
再者,PoE乙太網路雖然是以率先滿足IP Phone而提出,但很明顯的,PoE乙太網路也取代了小型變壓器的供電線路,以及一些手持裝置的船塢埠(Docking Station)接線、掌上型裝置的搖籃(Cradle)接線。
當然!還有背板乙太網路,目標除了取代RapidI/O外,也要防止被PCI Express、ASI所搶佔。另外iSCSI也有助於取代Fibre Channel,AoE有助於壓迫外接式SATA(稱為eSATA,External SATA)與外接型SAS,iWARP也同樣以另一個角度來壓迫IBA,並且使其他活躍於超級電腦、叢集電腦領域的特有網路也開始為之緊張。
因此可以想見的,若乙太網路有未來,那必然會有其他網路技術沒有未來,未來不是在您手上就是在他手上,往後消長就全然視規格攻防的實際執行力而定,策略與相關營運手法將難以使上力。
▲傑爾系統(Agere Systems)公司TruPHY系列的乙太網路交換器晶片:ET1081,可在單晶片上提供最多48個的GbE埠,每埠耗電少於500mW。(圖片來源:Agere.com)
超過100Gbps的次世代光纖乙太網路技術
伴隨著廣域網路和FTTH等的普及,網際網路用戶每年正持續著以2倍左右的速度增長。未來對於高精細行動電話,以及即時影像等等的大容量動態影像傳輸,在實際的市場上需求有快速成長的趨勢。
HDTV影像為了預防出現偶發性傳送非壓縮影像的情況,所以傳送速率必須達到1.5Gbps左右。而對於數位電影和超高品質畫面等,高清晰影像的傳送,則更需要有數倍至數十倍的傳送能力,所以,當進行即時超高品質畫面傳輸的話,必須要有48Gbps以上的傳送速率。
廣告 |
以目前實際的使用環境來看,連接網際網路用的骨幹核心網路,與終端用戶網路兩者之間的都會網路領域中,期望能夠達到高品質、低成本地實現快速遠端傳送的技 術發展已經相當的迅速,並且市場規模正在擴大當中。那是因為,核心網路透過WDM技術,流量負載可以一口氣升級到了TERA等級,而且終端用戶網路也因為 FTTH技術的進步,正有可能實現1Gbps的廣域網路路服務。但是另一方面,現階段都會網路的流量,只能達到10Gbps的傳輸速率,使得對於整體傳送 負載流量來說遠遠不足。
在一般情況下,現在的都會網路是由1G位元或者10G位元乙太網路所(1000 BASE-LX3、10GBASE-LR/ER4)構成的,但是面對次世代的都會網路的需求來說,能夠達到100Gbps的乙太網路將會是有必要。
就現階段技術層次來看,OC-768(SONET/SDH標準5)的能力,傳送速度已經可以達到超過10Gbps的應用需求,甚至於最快可以獲得 40Gbps。但是,在都會網路要求的數十公里的傳送中,因為事實上會潛在諸多隱藏的問題,所以包括EDFA和分散補償等等的技術,在這樣的應用環境中, 是有其必需性的,此外包括設置、維護等等方面成本也還存在相當多的問題點需要克服。因此,一方面實現100Gbps的高負載流量傳送的同時,另一方面,在 設置、維護成本方面必須能夠達到與10G乙太網路相同的程度成本架構,所以,在這一方面,與乙太網路相適應的100Gbps光纖區域網路路技術也就被業界 積極所開發中。
■100Gbps光纖區域網路物理層的技術問題
在現有的10Gbps乙太網路標準 (10GBASE-ER,EW4)下,已經實現了40公里的傳輸距離,目前的都會網路也是以此為基準構建而成的。因此,次世代的光纖區域網路路需求下,則 必須要滿足傳輸速率能夠達到100Gbps,以及40公里以上。不過,在達到這個傳輸距離的過程中,大量使用EDFA和分散補償等技術或許會造成成本上升 的結果,所以在實際的應用上,是相當不被看好的。
▲圖一:100Gbps光區域網路應用。(資料來源:日立製作所)
■高可靠度低誤差傳送要求
都會網路的訊號傳送需要能達到幾項最低限度的要求,包括了要求同時保證高可靠性(低位元差錯率和低故障)以及低誤差處理率等等。例如,比特位元誤差率必須 滿足在乙太網路標準的10(-12)以下。然而在傳送速度上升的同時,實際上訊號品質惡化的事實是難以避免的。所以,次世代的區域網路,必須透過使用更正 誤差和修復等等的技術,來實現所要求的高可靠性。在更正誤差和修復的處理中,對於通訊資料,在原理上必須附加冗長數據,不過,再提高效率的需求下,就必須 盡可能地降低冗長數據,避免生的訊號傳送的延遲以及錯誤。
■實現100Gbps光纖區域網路路物理層的技術
對於100Gbps的光纖區域網路路來說,透過傳送速度為10Gbps的12通道並列使用,來達到整體100Gbps的傳輸環境,就技術上而言可現實性是 比較高的。這是因為如果是100Gbps連續傳輸的話,在達到低成本化目標是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困難,所以使用連續訊號的多通道傳輸,是實現100Gbps 的訊號傳輸,具有較佳的基礎優勢性。
在多通道傳送中,單一通道傳輸速度、通道數以及傳送介質等等,可以出現多樣化的組合型態。但是其中 最容易現實的方法是採用10Gbps的傳輸速率,再配合10條通道數,不過,目前有部份業者提出,採用12條通道的模式,其中10條通道為資料訊號,剩下 的2條用於更正差錯以及修復訊號。
但是在將來,如果25Gbps的光纖設備和分散保護電路的低價化開發,能夠得到不錯進展的話,那麼就 有可能可以實現光纖的低價格化,和因為WDM通道數的降低,而獲得整體傳輸成本的減少。另外由於傳送距離的問題也能夠得到解決,相信25Gbps配合4通 道的傳輸模式,將會成為最佳的解決方案。
300公尺以內的短距離傳輸,大多是使用Ribbon光纖,而傳輸距離長達40公里的情況下, 就必須採用CWDM技術,因為在短距離區域內的傳輸,較合適使用不需要波長合波/分波器的Ribbon光纖。另一方面,在長距離傳送中所使用的元件,與成 本較高的Ribbon光纖相比,利用連續光纖和波長合波/分波器的CWDM技術來傳送的話,就能夠實現最適當的成本結構,並且可以將CWDM波長間隔定為 10nm,也能夠降低對於雷射光源 溫度控制的精度要求。
■多通道光纖模組
4 通道光纖傳輸模組是3.2cc,具有超小的體積的特色,並且能夠提供100公尺的傳送距離(用MMF時),以及40Gbps的總傳輸流量負載,所以基本 上,在技術方面有一些優勢,包括了在發送、接收部分都可以採用同樣的透鏡構造,達到小型化的目標,以及降低發送接收之間crosstalk的構造。
由於是透過使用1片Micro Lens Array,所以在4通道的面發光雷射陣列、光二極體,以及多通道的光纖纜線中,可以將光結合起來的同時,達到縮小實際封裝面積的目標。
此外在降低Crosstalk的部分,由於是將收發結構予以小型一體化、當傳輸速率提高至10Gbps時,需要對對Crosstalk進行有效的控制,所 以將發送部分和接收部分的電力訊號,分別放到光纖Transceiver的兩側,透過在這些空隙加入遮蔽的構造來減少Crosstalk,所帶來的干擾問 題,同時這個遮蔽構造,能有助於面發光雷射和IC的散熱。
■通道結合技術補正
在100Gbps光纖區 域網路的物理層,對於PCS(Physical Coding Sub-layer)來說,從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層開始,是以160bit×625Mbps的形態進行資料傳輸的,而160bit的資料在PCS的輸入端,被分割為16bit,並被分配 成10條資料鏈進行傳送。另外,這些資料鏈和前面所述的並列通道是相成對的。裝載在各資料鏈上的Idle訊號產生器形成2048bit的Skew檢驗專用 資料Patten。100Gbps光纖區域網路中,用於查出通道間Skew的資料Patten長度為2048bit,這是由32個64B/66B編碼區塊 的組合構成的(表1)。各個64B/66B編碼是將由64B/66B編碼定義的/I/和/K/這兩個專用性質,在5個位置(C0∼C4)組合配置構成的 (剩餘的3Byte就不需要)。PCS的接收部分的電路,分別接收這個2048bit的資料Patten,透過檢查出Patten之間的相位差,得到通道 間的相對性Skew量。然後根據檢查出的Skew量,透過調整從接收部分的緩衝記憶裝置中,所讀取的時間來補正通道之間的Skew。
■100Gbps誤差校正
在100Gbps光纖區域網路中,具有Hamming編碼的BIT誤差校正功能。誤差校正功能是在高速10Gbps訊號傳送中,實現乙太網所要求的誤差率(BER<10(-12))的必要技術。
作為遠端傳送中的誤差校正技術,經常使用RS編碼和TCM編碼,雖然它們的誤差校正能力很高的,但是也有編碼/解碼化的處理時間長,並且電路規模過大的劣 勢一面。在100Gbps光纖區域網路中,為了重視較低的遲誤性,搭配了使用處理遲誤時間更短的Hamming編碼的誤差校正功能。
為 了實現高可靠度的資料傳送,搭配了檢測和自動修復功能。因此,即使是10條資料鏈中任何1條鏈出現永久性產生故障,也不會有通信中斷的情況,依然可以進行 資料的收發,因為當某條資料鏈出現永久性故障時,透過計算殘餘的9條鏈,和防衛鏈資料的Ex-OR,重新修復故障鏈的資料。所以利用這樣的結構,不會出現 故障時的通訊中斷,和設備的維修,而能夠持續資料的收發,並且實現極高的通信可靠度。
▲圖二:100Gbps光區域網路的實體層構造。(資料來源:日立製作所)
■高速網路環境下的拓撲結構
以往在舖設區域網路時,大多是將硬體和網路線進行串聯,是最理想的拓撲結構,而以下的各終端則可以透過光纖路由器/集線器連接成數階層的星形拓撲結構。
在這個結構當中,為了連接任意2點,大致可分為3個方式。一個是在WDM中將終端分配至多重化訊號的各個波長通道。第二是將數根纖維並列使用空間多重的方式。第三是,將光纖傳輸靈活地擴張開來,在一個線路時間下,讓數個終端共用。
第一種WDM的方式中,可以考慮到的是,在各終端分配波長,透過中間的路由器進行多元管理的方法。將分配到的波長,透過波長變換元件和光Switch進行 波長改變,而達到在同一時間內,分波傳送的目的。但是在這個方法中,由於波長的數量有限,也就限制了大量擴充的可能性,而且在每個終端都必須分配不同的波 長。另外,雖然一個連接所占的波段通常是穩定的,但卻被控制在波長周圍的波段。
第二種方式和第一種方法相異的是,是由多根纖維所構成的多種空間中,能夠在同一根纖維中,充分使用最大的波長,而沒有變換波長的必要。
第三是利用動態控制傳輸的方式,由光纖Switch來進行Time Share。在這種方式中,光纖Switch的速度就成了最大的影響因素,雖然當程序管理控制出現過重負擔時,會產生網路效率下降的缺點,但是因為具有高 擴充性,而且不需要相關元件來進行波長變換的動作,以及不易受到波長範圍的限制,使得傳送速率可以超過100Gbps。
當然,上述的方式各有優缺點,為了達到彌補的目的,可以考量採取混合使用的結構。即透過Time Share,將有限的波長多重且靈活地分配至終端,以同時確保擴充性和終端使用的波長。。
■高速需求光纖設備所出現的課題
光纖路由器/集線器,光纖Switch群、任意波長變換器、WDM合分波器等等是相當關鍵的設備。如果能夠最佳化的話,就能夠讓終端所配置的光纖收發模 組,將傳送速率提升到100Gbps以上。透過WDM的並列傳送方式,可以實現超100Gbps的總傳輸速率,但是由於多值傳送和偏波而產生的多重化,高 速傳送下,會出現OTDM超過電子設備可處理的能力,因此就必須要有可支援如此高速處理能力的光纖電子設備,而且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有幾個要素是必須考 慮的,包括了,積集性、低耗電力、降低元件數量(低成本),以及未來的擴充性。
(圖三)是10G-160G OTDM的示意圖。左半部分是OTDM-MUX(多工化),右半部分為接收方的OTDM-DEMUX(多工分離)。主要構成的元件包括了,外部同步的 Optical Clock光源、光纖延遲電路、Optical Gate Switch、分諧波Optical Clock,以及Timing Frame檢測。這個例子中,將16埠的10Gbps多工化了,而也有可能將4埠的40Gbps以上進行多工化。
▲圖三:10G-160G OTDM的示意圖。(資料來源: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
■為了達到超高速的傳輸 相關設備需要積極開發
超大容量傳輸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實現,首先會從SAN、LAN領域開始出現相關的應用,因此,相關設備也應該開始提昇速率來符合整體環境的應用需求,並且160Gbps的ETDM相關設備也要積極的開發,包括光纖設備,電子電路,光纖區域網路設計等等。
隨著超高速化,光纖領域中的變換,連接受到期望,因此,不同的PHY之間的變換技術和光纖Basket處理技術,緩衝等,預測有很多重要的開發課題。因此 和現在廣域網路的平均傳輸能力相比,傳輸能力必須提高數千倍以上。實際上,10G乙太網路已經相當普及,市場對於100G乙太網路的期待也年年增高。在傳 送百萬Byte資料時,以目前的設備為基礎,哪怕是擁有100Gbps的傳輸能力的話,還是需要數分鐘的傳輸時間。所以,在面對超過100Gbps的傳送 需求時,不僅僅是電子設備和資訊儲存技術都需要進一步地發展,包括光纖技術的超大容量區域網路技術的開發也是必須同時提昇。
參考資料:
日立製作所/豐田英弘、西村信治、坂卓磨-次世代Ethernet 100Gbps光LAN。
透過電力線傳送數據簡化佈線難度的PoE乙太網路
事實上,將電源和數據資料利用同一條纜線傳送到終端或主機,並不是什麼新技術,以現有環境來看,有線電話的應用實現了這一項技術最低階的應用,電話設備便是利用交換機房供電而達到實現語音交換的目標,當停電時,電話不會因家庭的電力中斷而無法使用。
不過,一直到現在,歷經了數十年,在IEEE於2003年正式核准了802.3af標準之後,透過同一條纜線同時傳輸15.4W電源和數據資料的新一代技術,又被業界所期待。基本上,802.3af標準的內容僅是規範了遠端系統中的電力檢查與 控制,不過也是因為這樣,使得PoE(Power over Ethernet)的環境得以誕生,可以藉由符合802.3af規範的路由器、交換機與集線器,透過CAT-5(RJ-45)的乙太網路纜線,向包括VOIP電話、WLAN基地台、包括 藍芽基地台、網路印表機、網路攝影機、安防系統、門禁讀卡機與監測系統等等的遠端設備,同時提供電力與資料封包,如此一來,可讓整體的系統架構更簡單,大幅度地減少纜線的使用數量,並且不僅達到維護容易,更能夠降低成本,並且市電中無論是110V或者220V都可適用。
廣告 |
根據實際的經驗,美國Purdue大學在校園中佈建了1,100多個無線基地台,涵蓋校園140多棟建築物,提供全校4萬多名師生無線上網服務,而在技術 上,Purdue大學便是選擇了PoE技術,利用這項技術向無線網絡設備同時提供電力與資料訊號,而這樣的佈建,在成本上每個無線網絡基地台的佈建成本, 平均節省了350∼1,000美元。
在整體市場方面,根據Ventur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VDC)的研究報告中顯示,到2008年,全球乙太網供電接受端設備的市場規模,將突破52億美元,而年複合成長率也有機會達到 38%。在晶片的部分,相信每單元價格預計將會低於0.5美元。所以,目前來說,PoE已經成為乙太網路的熱門應用技術之一,包括,3Com、Cisco 等業者都已經開始提供與IEEE 803.3af標準相容的網路設備。對於所以針對需要新佈建乙太網路、電話線路與裝潢新辦公室的企業而言,透過PoE技術來完成網路設備的供電與訊號傳 送,是相當便捷且降低成本的一個方式。不過就單一成本而言,PoE交換機設備較一般傳統設備的成本高30%,所以,採用PoE技術來舖建網路環境,還是比 較適合新建的工程,較不適合設備系統升級時的考量
▲圖一:典型的乙太網路供電系統架構。(資料來源:PowerDsine)
■PoE技術背景
就基本上而言,PoE的技術規範,所指的是利用現有的Cat-5乙太網路基礎架構下,在佈線方面不做任何的改變下,遠端設備能在長度不超過100米的 Cat-5纜線,在提供終端產品與現存10/100Mbps甚至1Gbps乙太網路系統和用戶相容性資料訊號傳輸的同時,也能夠同時提供15.4W直流電 力的技術,而達到保證網路在正常且安全運作,能夠大幅度地降低成本。而這樣的PoE技術,也被稱為Power over LAN或者是主動乙太網路。因此PoE技術在正式的標準規範上,是被IEEE所核准的IEEE 802.3af標準,也就是在原先IEEE 802.3的基礎上,增加了透過網線直接供電的相關標準,達到乙太網路標準擴充的想法。
■每個Port能夠提供最高15.4W的電源
整體的PoE架構是由PSE端(供電設備),是為乙太網路用戶端設備供電的設備,也是POE乙太網路供電過程的管理者,和PD端(被供電設備),接受供電 的PSE負載,即POE系統的終端設備所組成的。供電設備可以是遠端設備或者是中繼設備,被供電設備則是為支援PoE技術(802.3af標準)的終端產 品。而電源可以通過標準CAT-5中的資料線對(1、2負極,3、6正極)或備用線對(4、5正極,7、8負極)進行電力和資料的傳送。在電源承受負荷部 分,CAT-5纜線的最高承載電壓為80V的直流電壓,RJ45連接頭的最高為250V、1.5A,這對於一般的安全標準低於60V直流電壓來說,已經是 相當足夠了。所以IEEE 80.2.3af標準在被制定時,也都考慮了這些參數以及相關條件。
而符合IEEE 802.3af標準的供電設備,都具有安全的檢測機制,來防止對不符合標準的設備供電。也就是說,只有根據802.3af標準法則設計,提供了PoE驗證的終端產品才會得到供電,來預防對其他產品設備產生破壞的情況。
而中繼網路設備的每個Port能夠提供最高15.4W的電源,來提供終端設備的運作。事實上對於目前的終端設備而言,15.4W的電源是相當足夠的,例如 IP電話的功率需求約3∼5W左右,無線區域網路基地台電力需求為6∼12W,IP監控攝影設備為10∼12W。而當資料封包透過中繼網路設備進行傳輸 時,也不會受到更改或干擾,此外當中繼設備的電源中斷時,資料封包仍會被保留住,而不會產生遺失。
POE主要特性參數為:
1.電壓在44∼57V之間,典型值為48V。
2.允許最大電流為550mA,最大啟動電流為500mA。
3.典型工作電流為10∼350mA,超載檢測電流為350∼500mA。
4.在空載條件下,最大需要電流為5mA。
5.為PD設備提供3.84∼12.95W 五個等級的功率,最大不超過13W。
■克服12uA最大漏電流的規範
目前POE有兩種供電的方是,分別是Mid-Span和End-Span。Mid-Span是利用纜線中沒有被使用的絞線來作為提供電源,而End-Span則是在傳輸資料所用的絞線上,同時傳輸電流和訊號,不過頻率上需要予以區隔。
目前,支援PoE技術的乙太網路Switch Hub能夠透過其24或48個Port來提供終端設備的電源需求和資料傳輸,此外在面對傳統終端設備時,還具有回溯相容的能力,也就是說,能夠單純的提供 資料傳輸,而不致在安全上帶來影響。雖然,在規格上,每一個Port都能夠提供15.4W的功率,但是因為考慮到因為線路距離所帶來的訊號衰減或損耗,所 以,在IEEE802.3af的標準中,規定每一個支援PoE技術的中繼或終端產品最大的功率消耗只能13W。就整個支援PoE技術的產品系統來看,對於 設計者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在電源的控制部分。不過,這一方面已經有包括飛利浦、Powerdsine等等相當多業者提供相關的解決方案。
一般而言,對於符合IEEE802.3af的終端或中繼應用產品,基本都具備熱插拔的功能,而這是需要依賴符合支援PoE熱插拔的控制器來完成,基本上能夠達到獨立控制PoE Port、具有用電設備連接狀況的檢測能力、控制突波電流與穩定電流的能力等。
▲圖二:PoE技術將會使乙太網路終端的電力供應問題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決。(圖片來源:Pectol)
尤其在控制突波電流與穩定電流的能力這一方面更為重要,這一方面,就考驗著MOSFET的能力,因為熱插拔的原因,會使得時常出現電流變化和突波的現象, 在這樣的情況下,MOSFET就必須經常承受瞬間的電流變化,所以在設計上,大多是採用分離式MOSFET來完成,並且因為IEEE802.3af的規 範,每個Port的最大漏電流不能超過12uA,所以MOSFET在關斷的狀況下,必需能夠保持相當低的漏電流,而選擇低漏電流的MOSFET就便得非常 重要,當然,如果能夠採用漏電流1uA左右的MOSFET是最好的。不過漏電流抑制漏電流並非只單單依賴MOSFET就能夠得到解決,還必須配合整個完美 的系統佈線才能夠完成的。
■來自輔助電源的設計考驗
輔助電源也是在設計上的一項艱困的考驗,在輔助電 源的設計上,有多種理念可以完成,不過,整體來說,可以分為前端和後端的輔助供電。前端輔助供電是將電源接到受電產品的前端,並且透過熱插拔的系統來提供 電力,而後端輔助供電則是將電力直接連接到模組的電源部分。這兩種方式各有其困難的地方,也有其特色,例如,如果是採用前端輔助供電的好處,可以依靠熱差 拔系統來提供保護的作用,不過當電壓過低時,就會造成供電設備無法檢測出到受電設備的現象。而在採用前端輔助供電下,當供電的電壓大於或等於PoE電壓 時,也會有相當的困擾出現,由於MOSFET對電源的輸入電容充電,受電設備控制器輸入電壓的突然增加,而使得熱插拔晶片進入限流狀態,解決的方法大多是 將熱插拔控制器的電流限制高於輸出到負載上的直流電流。
除了前端和後端的輔助供電外,還有一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將輔助電源直接連接到受 電設備,不過採用這樣的方式,需要其他的元件配合,甚至需要包括隔離開關穩壓器或線性二次穩壓器等等的元件。為PoE供電設備增加輔助電源是一件非常複雜 的、極具挑戰性的工作,需要理解了每種配置方式的成本、優點和限制,才能夠選擇適合的方案。
■搭配寬頻電力線傳輸技術完成全電力線數據傳送
與PoE有相同概念寬頻電力線傳輸(BPL),也是透過電源線來達到資料封包傳送的技術。其實,相同的寬頻電力線傳輸(BPL)也是有一段時間的技術,不 過經過技術論證和試驗,目前可以說即將達到實用化的階段。透過寬頻電力線傳輸(BPL)可以達到目前最主流的網路技術DSL或Cable的功能,而使得網 路佈建難以所及的偏遠地帶得以享受網路的便利性,並且可作為小型辦公室或家庭的DSL或Cable備用方案。尤其在成本方面,與DSL或Cable相較之 下,寬頻電力線傳輸(BPL)更有其優勢性,終端用戶唯一最大的需求是一部符合寬頻電力線傳輸(BPL)的數據機。
■透過中壓線路完成資料封包傳送
由於寬頻電力線傳輸(BPL)的傳輸介質是電力纜線,所以需要透過電力公司的電力纜線作為傳輸的介質,目前電力公司的電力架構大多分為作為主幹傳出的超高 壓、高壓線路、佈建於城市的中壓線路、以及連接至建築物的低壓線路。而寬頻電力線傳輸(BPL)則是透過變電站,將資料封包送入中壓線路,在藉由城域的中 壓線路以及建築物的低壓線路,傳送到用戶的寬頻電力線傳輸(BPL)的數據機中。
不使用超高壓、高壓線路的原因是,因為在 2∼80MHz的範圍內,會出現相當大的噪比值,而使的資料的傳輸受到干擾,降低了訊號傳送的正確性,當然也可以透過誤差修正的技術來克服,但是這樣一來 就會工程過於浩大,增加成本負擔的缺點。不過,這一段的訊號傳輸,可以利用光纖網路來取代超高壓、高壓線路。
在整體的寬頻電力線傳輸 (BPL)的環境中,最關鍵是在於當訊號經由中壓線路導入低壓訊號的這一個階段,由於變壓器在進行電壓降壓和混傳數據訊號時,會產生大量的噪音,而直接影 響到訊號傳送的正確性,因此,業者也不斷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案來克服此一問題。例如,在變壓系統中另設置一套機構,讓訊號繞過變壓系統,傳送到終端用戶的數 據機中。或者是,當訊號送達變壓站前,就設置無線網路基地台,讓資料封包在進入變壓站之前,就能夠透過無線網路基地台傳送出去,再加上無線網路基地台可以 設置在中壓線路的任何一段位置,使得在佈建上容易了許多,不過使用無線網路基地台也並非全然沒有缺點,電波干擾就是一項嚴苛的挑戰。
■進入實用化階段前的關鍵問題
就現階段技術而言,寬頻電力線傳輸(BPL)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才能夠被宣告進入實用化的階段,這些問題包括了,成本、訊號干擾、安全機制等等。
當然,成本是所有技術的最優先課題。期望能夠透過電力網路來提供寬頻語音和數據業務,需要極高的成本投資負擔,並且也無法在短時間之內就能夠完成佈建,同 時也需要電力公司的配合才能夠完成。雖然透過電力線能夠讓數據傳送能力達到電力可及的任何地方,但是就整體成本而言,網路使用密度低的地區還是相當不適 合,因為過高的設備成本,會對業者產生相當大的虧損負擔。例如,因為號最大傳輸距離只有約450公尺,所以每隔一段距離就需要安置一套訊號放大系統,這就 是相當沉重壓力,這樣的先天問題使得在郊區的地域,在成本考量下就無法透過電力線來完成數據傳送的目標。
此外,先前提到的訊號干擾也是 一大問題,因為電力線沒有任何的數據保護機制,對於環境抗干擾的能力相當薄弱,容易和週遭的無線通訊頻波產生感擾,例如短波無線通信的2∼30MHz,就 會對透過寬頻電力線傳輸(BPL)的數據帶來干擾的問題。此外,同一建築物內的電力線路也會造成彼此之間的干擾問題。不過,這個問題,已經可以藉由 HomePlug AV的規範來獲得初步的解決。
最後,安全機制也是一個關鍵點,因為佈建在外的電力線毫無任何的保護機制,雖然可以透 過遠端系統的安全保護機制,但是無法阻止傳送至某一用戶的訊號不被傳送到其他接入用戶。當然並非所有的網路技術在安全方面都是可以高枕無憂的,所以這一方 面還是需要強化加密演算法,來達到數據的保護。
■電纜交錯、佈線繁雜會因為PoE的技術而獲的解決
PoE技術將會使乙太網路終端的電力供應問題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下一代PoE技術的問世,各項網路產品都可以透過乙太網路線來獲的電力,而電纜交錯、佈線繁雜的情況,也將會因為PoE的技術而獲的解決。
▲圖三:Mid-Span可利用纜線中沒有被使用的絞線來作為提供電源。(資料來源:旭捷)
參考資料:
美國國家半導體/Joseph DeNicholas-輔助電源對乙太網路供電(PoE)應用的擴展。
飛利浦半導體/Ian Moulding、Christopher Hill-電源管理晶片在乙太網路供電中的應用。
GE/10GE跨足嵌入式連結市場 挑戰重重
乙太網路(Ethernet)發展至今,已走過三十多年的歷史。這段過程中,它也經歷了來自業者多種標準規範的競爭,但事實證明乙太網路至今仍舊屹立不搖,成為電腦網路中廣泛被應用的一項互連技術,甚至可以說是TCP/IP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技術名詞。
一路走來,乙太網路的技術進展不曾停頓,從4800bps、10Mbps、100Mbps,逐步提升到今日的1Gbps(GE)及10Gbps (10GE)超高傳輸速度。除了速度的提升,以及向下相容過去的標準,以保障既有的區域網路投資外,在TCP/IP協定堆疊的機制上也持續在改進,而且還 兼容並蓄,從競爭對手的優勢中學習,讓自己的技術架構更為完善;甚至敞開合作的大門,在開放的基礎下建立溝通的平台,讓網路的連結環境更加通透寬廣。
廣告 |
當一項技術不斷地狀大,它的應用往往不會侷限於原來的市場,乙太網路正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乙太網路已證明它是一項可靠的標準,再加上無所不在的網路應用 性,讓它不僅成為電子電機相關系所中的基礎教材,也是其他技術在整合上不得不考慮的支援對象。在應用領域上,從區域網路(LAN)的集線器(Hub)、交 換器(Switch)起家,GE/10GE的技術一方面向外延伸勢力範圍到都會網路(MAN)及廣域網路(WAN)當中,另一方面也開始跨入嵌入式系統 (embedded system)的領域,成為嵌入式系統互連技術的一項選擇。
■嵌入式系統的互連議題
電子系統之間的溝通,都得仰賴電路、線路或網路。這個電子系統,有大有小,從小而大可分為晶片(chip)、背板(backplane或board),再 到整個裝置(box或chassis),因此系統與系統之間的連結性就有晶片到晶片(chip-to-chip)、板到板(board-to- board)和裝置到裝置(chassis-to-chassis)三個層次,如(圖一)。乙太網路最常應用到的集線器、交換器、網路卡,就是屬於裝置與 裝置之間的資料傳輸互連,然而,基於乙太網路在網路世界的主導地位,讓它也成為嵌入式系統社群中考慮採用的一項通訊機制。
▲圖一:電子系統三層次互連性。(資料來源:RapidIO)
首先來看看嵌入式系統的互連性環境。嵌入式系統的互連需求主要來自板級和晶片之間,這是一個要求高速互連的環境,需要有特殊的技術機制來滿足各種訊號交 換、路由及偵錯校正等互連性運作,並採用分散式處理架構來提升連結效率。在過去,不同的廠商可能會採行自己獨特的內部互連技術,但為了讓產品開發能跨越不 同平台,也能採用更多的通用元件或模組來降低成本,產業間的標準化介面已成了必然的選擇。
隨著製程技術及主處理器效能的不斷升級,嵌入 式系統的互連性效能也被要求提升。為了達成這項要求,新的技術不斷地被引進,也推動匯流排技術一代代的演進。以超過25年歷史的VME匯流排來說,採用的 是分享式匯流排(shared bus)技術,傳輸速度只能達66MHz;接著在PC上紅極一時的PCI/PCI-X,採用階層式匯流排(hierarchical bus),能達到133MHz的速度;不久前推出的Hypertransport(AMD主導)和平行式RapidIO(P-RapidIO, Freescale主導),則屬於第一代的點對點匯流排技術,開始採用封包式交換,實體層則採source-sync differential技術,能以極少的接腳數,將傳輸速度一舉提升到3GHz;第二代的點對點匯流排技術,也就是最新的PCI Express(PCI-E)、序列式RapidIO(S-RapidIO)和GE/10GE,再導入串列器/解串列器(SerDes)技術,能以最少的 接腳數,將傳輸速度再提升到10GHz以上。請參考(圖二)。
▲圖二:互連技術發展演進。(資料來源:RapidIO)
■乙太網路跨入嵌入式系統
PCI 在1990年代初期出現,其中的CompactPCI獲得很大的成功,但PCI有其傳輸能力極限,也被質疑能否滿足不斷提升的處理器模組效能;此外, PCI也被認為用了太多接腳,在延展性上也不夠。這些理由都迫使PICMG組織去尋找更佳的解決方案。當時開始出現刀鋒伺服器的新架構,其內部採用交換結 構(switch fabric)來連結系統中的所有電路板,而乙太網路正好可滿足這種資料交換的管理需求。
■PICMG2.16/cPSB
在此態勢下,PICMG在2001年9月將乙太網路納入其2.16規格當中,此規格將乙太網路標準當作CompactPCI封包交換背板(Compact Package Switching Backplane, cPSB)的基礎。本規格對於在一個CompactPCI架構裡週邊插槽(peripheral slots)與光纖插槽(fabric slots)之間10/100/1000Mbit 乙太網路互聯做了詳細定義。光纖插槽是相互備援的,乙太網路與IP數據傳輸的普遍需求促使系統提供者廣泛採用此規格,讓PICMG2.16相容系統被廣泛 應用於多種用途上。
■AdvancedTCA/ATCA/PICMG3.0
在PICMG 2.16 PSB規範中,經由主板上的雙乙太網路連接埠,與背板上的特定交換器板卡所形成的雙星拓樸(Dual Star Topology),讓板卡間的資料交換通道頻寬上限達到2Gbps。在於滿足下一代通訊設備所需,大量高速資料頻寬的市場需求,更新一代的 PICMG3.0標準在2002年11月正式推出,新舊規格的比較請參考(表一)。由於此規範是為了滿足電信營運級設備的「可靠性、可用性、適用性 (RAS)」高階處理需求而制定,因此也稱為AdvancedTCA(Advanced Telecom Computing Architecture, 也簡稱ATCA)。不過其高性能和良好的性價比,加上標準化的模組化架構,讓它的應用推及更廣的領域,尤其是高可靠度資料中心(HA Data Center)。
表一:PICMG新舊標準比較表。(資料來源:電子時報整理)
在ATCA的資料傳輸架構,包括系統管理、基本介面、Fabric交換介面和更新通道。其中基本介面提供一個基於IP使用10/1000/1000 BASE-T的雙星型結構乙太傳輸,與背板上的交換板卡相連,形成最基本的板卡間資料傳輸通道。基於IP的服務要求是為了在ATCA機框中提供一個基本資 料傳輸,IP服務可被用以網路開機,遠端監控或高端的系統管理。
Fabric 介面則是ATCA架構中主要的資料傳輸,可以承載高達2.1TB/s的資料吞吐量。此外,PICMG協會將目前產業中幾個主流的互連技術都納入其中,分別制定了不同的子規範,為系統之間的傳輸交換帶來了最大的靈活性,包括:
PICMG 3.1 Ethernet and Fiber Channel
PICMG 3.2 InfiniBand
PICMG 3.3 StarFabric
PICMG 3.4 PCI Express/Advanced Switching
PICMG 3.5 Rapid IO
■AdvancedIO
除了產業標準外,另一套值得一提的乙太網路嵌入式技術,則是由AdvancedIO公司推出的同名技術。AdvancedIO定位在為嵌入式運算市場提供 可配置(configurable)的10Gigabit Ethernet(GbE)連結性和封包處理解決方案,以可程式邏輯來解決寬頻應用中高速封包交換的問題。
在高效能的嵌入式系統中,已 出現網路資料傳輸率和處理器效能之間的不一致性。資料傳輸的效能已大幅超前處理器的效能,因而造成如10GE等高速匯流排全速傳輸上的瓶頸。在嵌入式系統 中,一般仰賴高密度分散式處理元件(processing element),每個元件被最佳化來處理特殊的DSP功能,而沒有剩餘的資源來處理複雜的TCP/IP流量運算工作。為了填補這種高效能的不足,系統需 要在網路介面採用TOE(TCP/IP offload engine)和協定加速架構(protocol acceleration scheme)。
在匯流排架構中採用FPGA,可以讓網路卡(network adaptor)具備從主系統卸載TCP/IP協定運算的能力,並將其他的功能建置進來,以改善嵌入式系統的整體效能。以AdvancedIO來看,它建 置了10GE實體層編碼子層(physical coding sub-layer, PCS)、10GE MAC和RapidIO(或PCI-E)交換架構介面,另外還包括客製化應用的邏輯區塊,以及一顆PowerPC核心。請參考(圖三)。
▲圖三:AdvancedIO硬體架構圖。(資料來源:AdvancedIO)
其中FPGA能提供高速介面映射(map)、佈局和繞線(place and route),並保證滿足時脈,這些介面都可透過處理器核心來 控制。除了支援10GE外,AdvancedIO也提供全速接取RapidIO或PCI-E的交換式結構,能從10GE的IP網路收發完整的IP數據包(datagram),採用此架構,你可以很容易進行各種簡單和複雜的協定處理的建置。
■比較
在嵌入式系統的互連技術市場,乙太網路雖已被視為可採用的選項之一,但它仍面臨許多既存標準的挑戰,包括PCI-E、RapidIO、 HyperTransport等等。這些技術各有其擁護的陣營,以及其立足的基礎,例如PCI-E有Intel在主導,Hypertranport的背後 則是AMD,兩者都從PC市場出發,試圖跨入一般性的嵌入式領域。RapidIO則一開始即為高效能嵌入式系統而設計,在通訊網路、儲存、多媒體等領域已 有相當的嶄獲。
在技術規格上,HyperTransport和PCI Express同樣採用了雙向序列(Serial)連結架構,也都強調具有隨單工通道(Lane)增加而以倍數加大頻寬的功能。RapidIO則強調強調 同時提供平行和序列介面格式,其中,平行介面格式是為了電路板上晶片到晶片的通訊而設計,主要是用在高速處理器和記憶體的前端匯流排功能上;序列介面格式 則是為背板上的板到板通訊而設計,也用在如DSP的高密度通訊應用。
這些技術中,GE/10GE技術能支援的終端數是最高的,但訊號的 延遲性也是最高的,這來自對終端的偵錯校正堆疊,此作法容易造成延遲抖動等議題;此外,在封包效益(packet efficiency)的比較上,也是最差的,請參考(表二)。因此,乙太網路雖是網路連結的技術霸主,但在嵌入式領域的功能性上,顯然仍有待加強。其他 需改善的能力,還包括QoS機制、過高的額外負荷(overload)等。
表二:各種連結技術實體層規格比較表。(資料來源:RapidIO)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瓶頸則是出現在流量控制。乙太網路在高速嵌入式背板的應用限制,出於對資料流量的擁塞管理(congestion management)能力不足,這也是乙太網路用於ATCA背板連結時,最主要的障礙所在。乙太網路的鏈結層流量控制可以在Layer 2執行擁塞管理,但更上層就未制定相關的配套解決策略。IEEE 802.3工作組正在研商為乙太網路加入額外的擁塞管理特性,以克服這項限制。
■結論
乙太網路在區域網路世界的成功,讓它具備了對外延伸到廣域網路,及對內跨足嵌入式系統的極大本錢。在嵌入式的應用中,它的高速傳輸及交換能力被電信級系統 所肯定,已成為背板級的重要連結方案;在其他的嵌入式領域,也可見到應用的例子,如用在網路安全「入侵偵測系統」的硬體架構中,如(圖四)所示。
▲圖四:GE在網路安全的應用-「入侵偵測系統」方塊圖。(資料來源:凌華科技)
不過,高速嵌入式系統對於連結技術有其專屬的要求,尤其是在晶片級的設計中,除了傳輸速率外,還很在乎有效的標頭(header)負載、封包大小、延遲 性、流量管理,以及對記憶體的接取管理策略等。乙太網路有機會在這個領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得展現更大的企圖心才行。(作者為電子產業自由作家)
--
[垃圾桶] 裡沒有會話群組。 當您有 2000 MB 以上的儲存空間時,誰還需要刪除郵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