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兩岸企業交流,《遠見》自2003年起,每年於上海舉辦的「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今年因應兩岸關係的新發展,特別移師台北舉行,《遠見》也自本期開始推出系列報導 作者:林美姿
2008年,對海峽兩岸,都是指標性的一年。
中國風光舉辦奧運,擁抱世界,為改革開放30年送上最佳獻禮。在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拖累全球經濟的困局中,已經壯大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對全球的影響更是動見觀瞻。
台灣2008總統大選後,馬政府逐步鬆開鎖國的緊箍咒,開展兩岸交流,直航班機起飛,大陸觀光客來台,為低霾的經濟氣壓,帶來一絲曙光。兩岸關係的新時代在今年拉開了序幕。
為了見證這相當具意義的一年,《遠見》從2003年起,每年在上海舉辦的「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今年第六屆特別移師台北,邀請兩岸三地的企業家,就兩岸新局進行意見交流。
今年高峰會的主題是「拓展軟實力,接軌全世界」。考量中國的經濟策略正在轉變,昔日的世界工廠,如今不再是製造業的天堂,包括台商在內,許多人紛紛撤離,留下的業者不少也在苦撐。
在這個轉捩點上,需要以全新的思惟、前瞻的格局,才能掌握這波開放的契機。希望兩岸三地的企業家能在這個溝通平台上,透過智慧的激盪,為兩岸下一波的競爭力尋求最佳的解答。
30年的改革開放,造就了許多中國新貴,尤其在台灣停滯不前的八年,不少出走的台商在異鄉成為一方之霸,但更多中國本土的企業快速崛起,以龐大的本土市場為後盾,國際資本市場為跳板,接軌國際。
不論從國際或兩岸經濟的角度來看,讀者都需要對不斷成長的中國有更多的瞭解。為了幫助讀者深入剖析中國企業家的經營和思考模式,中國市場的蛻變以及兩岸經濟的新局,本刊將自9月起,推出四期的系列報導。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最佳的見證是企業家崛起。
1978中國改革新經濟起飛 中國最早的企業家可說是鄧小平。他領導的企業正是劫後餘生的中國。
1978年年底的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提出新理論:「讓一部分城市先富起來。」他當時一口氣列舉了十多個城市,第一個就是深圳。1979年3月,深圳經濟特區成立。
從此中國的「經濟氣侯」轉變了,創業的激情在各個角落迸發。出身貧困,卻白手起家的感人故事一齣齣上演。
在四川,劉永行三兄弟參加1977年的高考,上了榜,卻因「出身成分」不好未被錄取,三人一怒之下辦起養殖場。小小的養殖場日後蛻變成新希望集團,讓三兄弟躍為中國首富。
在北京,40歲的柳傳志和中國科學院10位計算所科研人員,在中關村的一個小房間裡,以20萬元人民幣創業,20多年後,聯想壯大為控股集團,旗下擁有中國最大的電腦公司。
在溫州,13歲的南存輝因貧窮而輟學,以走街串巷的補鞋匠營生。但他努力工作掙錢,六年後,在一個破屋子裡建立開關廠。20年後,他創辦的正泰集團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公司之一。
中國企業家大致可畫分為三代。第一代是改革開放後、1992年前創業的企業家。很多是因為農村或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抓住機會翻身的人,以及從事「三來一補」的外貿加工業。
第二代企業家是1992年之後誕生的,特徵是從鄉鎮企業或國有體制轉向體制外,他們自立門戶作商品生產,發展專業市場,像是電器製造業、高科技產業和房地產業等。
第三代企業家是2000年前後,伴隨新經濟的興起和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靠著網路經濟、上市籌資迅速發展起來的企業家。特色是高學歷、高技術、年輕化,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規則,創始人或管理團隊具有「海歸」背景。
企業家階層的崛起改變了中國。本期《遠見》以「中國企業家」為主題,介紹三位科技界企業家,讓讀者從他們創業的過程中,理解中國經濟成長的軌跡。
創業過程看中經濟成長軌跡 第一位企業家是中國IT之父,現年64歲的聯想集團創辦人柳傳志。30年來,柳傳志從科技研發人員變身為創業家,再轉為投資人,事業一樣成功,算得上是中國「領袖級企業家」。日前美國《財星》(FORTUNE)雜誌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業500強排行榜中,聯想集團是首家躋身其中的中國民營企業。
另兩位是中國第三代的網路企業家,40歲出頭的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和攜程網首席執行官范敏。前者創建商務平台,後者創新旅遊平台,在中國網路世界各領風騷 。
人小志氣高的馬雲,花不到十年就打造出全球第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網更打敗中國eBay,成為中國大陸最大的B2C交易平台。
范敏是攜程網創建人之一,出身旅遊業的他,開創中國在線旅遊概念,且不斷創新服務。他擔任CEO兩年來,將公司市值從2006年的15億美元提升到2008年4月的41.2億美元,績效斐然。
儘管國際景氣低迷,但兩岸華人企業家的攜手合作,不僅可為大中華經濟圈帶來新活力,更可能在全球的舞台上擔綱更關鍵的角色,創造出更精采的故事。
....更多精彩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