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把台北砌成一座圍城,城外的人進不來,城內的人正被小汽車、捷運、更密集的鐵路班次帶走,不管是被迫或自願,愈來愈多中產階級大遷徙,用時間換品質、以距離降價格,城外的春天,長的是什麼模樣?郊區的房子還能買嗎?
【採訪╱陳一姍.黃亦筠 攝影╱邱劍英】
清晨之初,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李承嘉一身輕便從家裡出發,走過觀光區—三峽溪畔柳樹河堤、百年歷史祖師廟及紅磚老街,十分鐘就到了鳶山登山口。
這是他十年來每天的開始,走到鳶山頂上的鐘樓之後,他熟門熟路鑽進私房路線,不到三分鐘就置身原始的低海拔闊葉林中,「我不喜歡住在太熱鬧的地方,這裡讓我與城市有一個距離感,可以離開壓力。」
有別於七十年代,林強「向前走」歌詞裡「來去台北打拚」,移民擠進台北城;現在的台北,正在經歷第二波的郊區化。
台灣正出現了小汽車文明轉向鐵軌文明的復古現象。有別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依附高速公路、小汽車崛起的汐止、桃園南崁;這一波崛起的是依附捷運、台鐵捷運化,公共運輸通勤時間一小時內的北縣二級城市。「未來新莊、蘆洲、松山捷運、內湖線通車,整個郊區化速度會更快,」宏大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所長卓輝華觀察。
從一級城市往二級城市移動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台北在民國七十八年房地產泡沫之後,過去二十多年都是呈現人口淨遷出的狀態,也就是遷出人口比遷入人口多。這一波房地產由二○○三年起漲,累計過去五年,台北市淨遷出五萬人。這當中還包括二○○六年因為市長選舉,人口非正常移入,否則社會人口流失更快。
同時間,台北縣「人口七巧板」也跟著連動。過去五年,北縣整體淨遷入了七萬六千人。但傳統六大縣轄市—板橋、三重、永和、中和、新莊、新店,有兩大人口淨遷出。其中三重淨遷出六千一百人,中和淨遷出一千五百六十人。
而淨遷入的縣市依序為:蘆洲市一萬三千人、林口鄉與新店市各約一萬一千人。其次則為泰山鄉、汐止市、三峽鎮與淡水鎮。
高房價把台北市築成一座圍城,城外的人進不去,負荷不起高物價、想要追求更寬廣空間的城內人只能出來尋找春天。
永慶房仲總管理處總經理廖本勝說,以M型化結構來說,未來能住到台北市的戶數會更少,大概只有M型頂端的人有能力進到城裡來,一般中產階級會被往外推擠。
以大安區三房中古屋為例,現在已經從二千四百萬元起跳,「有哪個行業,年輕人出社會可以負擔得起這樣的房價?」他說,「現在都是四十歲以上嬰兒潮世代才有辦法。」
根據永慶的統計,台北市去年買屋平均年齡已經攀高到四十歲,比之前大幅攀升五歲。根據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計算,在台北買房子的人,房價與家戶所得比今年第一季已達十倍,創下歷史新高。換言之,買屋者全家必須不吃不喝十年,才有辦法在台北買殼。「這還是已經進場買屋者的狀況喔!更多人是連門檻都搆不上,」他說。也就是說,如果把住在台北沒買房的人納入,這個倍數會更高。
在士林上班,今年三十六歲的黃俊誠就是個往邊境漂流的例子。一年多前,來自台南的黃俊誠與當公務員的太太準備結婚,加起來月收入有十四萬的兩人,從台北市農安街的小套房找起,足跡踏遍石牌、北投,但一千萬以內的房子,新成屋只買得起小套房,中古屋則是屋況不好或沒有車位。
今年十一月將要迎接人生第一個寶寶的黃俊誠和太太,希望找一個未來十年內多了小孩,還可以住得下、不必一直搬家的房子。於是只好出城尋找。隔著重陽橋與士林二十分鐘車程的蘆洲二期重劃區,他們去年買下一間約九百萬的三年屋,同一棟大廈裡,有很多他們一樣的年輕夫妻,小孩都是兩歲左右。
除了推力,隨著交通改善,地理距離被時間距離取代,捷運與接駁路網擴散到二線城市,這股拉力擴大了一小時通勤圈的範圍。大台北二線城市的交通動線,正由台北市與鄉鎮對開,轉為對多個捷運點的路網,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三峽。
捷運化 擴大一小時通勤圈 過去,三峽人通勤到台北上班,一個方法是搭公車到鶯歌或樹林,轉乘火車,這必須算準時間;另一個方法就是搭半小時一班的公車進入台北,連轉車要花一個半小時左右。但隨著捷運土城線延伸到永寧,多數三峽通勤族接駁路線,轉為搭巴士到永寧站、景安站,直接轉捷運進入市區,由於捷運不用算班次,通車不確定性大幅降低,時間可控制在一小時內。
捷運對於三峽通勤族的影響,可以從早晨七點半接駁公車站牌前的排隊長龍看出。因為井然有序的程度,宛如台北捷運的翻版。
時間距離大幅縮短的例子,也發生在鐵路沿線的樹林。老家在雲林,現任國際通商會計師李振豐上台北打拚一直住在台北市石牌,因為娶太太搬到樹林。一住十五年,從查帳員做到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房子換了三次,就是沒想過離開這個多數人刻板印象裡「好遠」的地方。
李振豐坦白說,樹林早年的確很不方便,雖然有鐵路,但只有慢車停,火車班次少,必須牢記班表。那時北二高還沒通車,聯外道路一下雨就淹水,根本進不來。但這幾年,北二高開通了;樹林排水系統改善,不淹水了;加上開往花蓮、台東的東幹線列車由板橋改為樹林發車,即使離峰時間,最久十五分鐘就有一班北上火車,搭上火車十八分鐘到台北車站。「班次密到不用看時刻表了,」他說。
一度開車上下班的李振豐,近幾年,出入都以單趟十七元火車,轉十五元捷運、轉乘價七元公車代步。從踏出家門到敦化北路長庚醫院對面的辦公室,不超過五十分鐘。
每坪十六萬的樹林豪宅是李振豐最滿意的投資之一。因為由桃園每坪三十萬的中悅豪宅設計師規劃,他每坪十六萬就買到了。五十坪的大房子加上車位,一共只花了他九百五十萬,隔壁有小小的公園,社區內有一千五百坪的庭院,吃飽飯散步走走,物價也低。
不用看班表的通勤 他自認,這樣的生活一點都不比買大安森林公園旁每坪六十萬的房子、背三千萬房貸差。「我覺得一輩子當屋奴,才是最不可思議的理財方式,」數字概念清晰無比的李振豐認為。
曾經在舊金山住過一年,能夠接受以通勤換取更好生活品質的李振豐認為,與其花三千萬在台北市買房子,他寧願把錢用掉,可以有餘錢去旅行,買好一點的東西,都比把錢花在屋子上好:「說實話,一坪差十萬,五十坪就差五百萬,一個上班族一生能賺幾個五百萬呢?」
有人質疑,邊陲的房子增值性不足,學區也不好。李振豐卻自有一套理論,他認為,因為高中以上好學校都集中在台北市內,住在台北縣任何一地都得通車進城,只要交通方便就沒差。二線城市也有不少好學區。而對自住者而言,房子漲不上去根本不是缺點。因為如果漲上去,自住者賣了房,也得用高價買房,漲太高反而會買不起,所以「對自住上班族而言,最好是房子不要漲。」
經濟與交通理由之外,多位學者指出,台北城市進一步郊區化,是城市進入成熟期後,一個必然的趨勢。
生活型態的嚮往 李承嘉說,台灣跟全世界其他工業化城市都一樣,工業化伴隨都市化、集中化到一個地步,人口就會走回頭路往市郊走。在美國,有能力往外走的,反而是工作與收入穩定、得以安排自己時間的中產階級。資訊化後,這群知識工作者不再需要集中處理,隨時隨地可以用網路工作,時間距離又變成光速距離。
以他自己為例,李承嘉是個研究學者,可以在家工作,不需要每天進城。他以每坪十二萬,買下八十七坪的房子,一家三口每人可擁有二個房間。「女兒又多佔了一間,我每天早上都在找小孩,因為不知道她今天睡那�,」他打趣地說。
因為空間大,發燒友李承嘉除了臥室、書房,還可以擁有一個獨立的音響間;大學念俄文系,組搖滾樂團的女兒,還可以隔出練團室:「買屋的錢省下來,就可以買一張兩萬塊的黑膠唱片;還能讓女兒學東學西,譬如德文、打鼓。」
李承嘉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家渴望的居住品質不再是喧囂、熱鬧,反而是安靜,遠離壓力。當台灣社會步入老年化,郊區的渴求會愈來愈強。以他自己為例,下一步,苗栗後龍鄉下長大的他計劃要去買農地,住到真正的田園。
不管是被迫或自願,隨著中產階級郊區化,台北二線鄉鎮缺乏治理規劃,放任建商蓋高樓、居住品質惡化的問題就暴露出來,讓這一波城市擴張陰影籠罩。
以三峽為例,三峽原本是前輩藝術家李梅樹畫中的靈秀之地,但這幾年三峽在大家的印象裡,只剩下北二高公路旁密密麻麻的鴿子籠住宅,大量空屋,被銀行歸類為房地產危險地帶。「很多二十年前來這裡買房子的台北大學老師,都覺得被騙了,」李承嘉說。
鑽研三峽房地產的台北大學老師彭建文說,三峽的問題在於財政困窘的台北縣政府,為了開發,給建商太多容積獎勵。因為容積獎勵多,甚至允許商用地區變更地目來蓋住宅,每個建商為了多賺錢,房子愈蓋愈高,千戶以上大社區,也有六、七個。「我們在台北那裡住的擁擠也就算了,為什麼連住郊區都要這麼不堪?」他質問。
大台北房地產畸型發展,讓台北盆地變成不同於圈外的怪異面貌,三峽、林口、汐止這些邊緣鄉鎮的房子都比市區高。
「中產階級被弱化,這群人才是政府最大的問題,」台大地理系教授徐進鈺提醒。
眼見台北市將變成豪宅城市,中產階級弱化成中古屋階層,甚至進一步外移,政府如何維繫中產族群的生活品質,正是當務之急。
郊外的春天可以很美,如果貪婪受到節制的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