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0

來自陽光的維生素

本報內容由 科學人雜誌 提供 雙週 四 出刊.2007.12.20
科學人雜誌
來自陽光的維生素 賣到斷貨的懶人BB霜


本期目錄
    視網膜晶片讓盲人重見光明
    來自陽光的維生素
主編推薦
  • 艾菲爾為你揭開2008年星座好運勢
  • 相信.心電感應是存在的
  • Murphy's Law 莫非定律
  時事一把抓話題不獨漏精彩豐富的內容 盡在新聞專題
  就是愛漂亮!美妝保養達人親自傳授玩美訣竅
 
電子報最新消息
提昇彼此歡愉指數!
 床第享受翻雲覆雨密技大公開,讓雙方都enjoy!
想進理想外商公司嗎?
 遠流轉職英文Bible,讓你年後轉職無往不利!
我是鼻子過敏的高危險群?
 鼻子過敏自我診斷問卷,對抗冬季鼻過敏!
訂閱特惠情報

科學人雜誌

推薦專欄    
視網膜晶片讓盲人重見光明

在醫學和電機兩大領域通力合作下,科學家已可用晶片取代部份視網膜功能,讓盲人重見光明的夢想可以成真。這種神奇的視網膜晶片,其原理為何?

誰適用視網膜晶片?

視網膜晶片主要是取代感光細胞的功能,要把訊號傳回大腦,還是要靠神經節細胞,所以若盲者的神經節細胞已經損壞,例如青光眼和糖尿病造成的眼盲,目前還沒有辦法重見光明。

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醫師林伯剛指出,最常見因感光細胞損壞而喪失視覺的有兩種疾病,一種是色素性視網膜炎,另一種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色素性視網膜炎是一種先天性的基因病變,病狀是感光細胞中的一些蛋白質發生改變,造成感光細胞退化,接著雙極細胞和神經節細胞也逐漸退化,有時感光細胞旁邊一層負責提供感光細胞營養並吞噬代謝廢棄物的色素細胞也會退化。

色素性視網膜炎患者雖然一出生就得病,但不見得會很早發病,大部份病人都是在30~40歲之間失明。因為已知與此疾病有關的基因多達20~30個,目前沒辦法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現在主要治療方式只有視網膜移植。

罹患色素性視網膜炎的病人,只要不是在出生後一年內發病,都適用視網膜晶片。這是因為視神經及視網膜的各部位,在剛出生時還不成熟,需要半年到一年時間才能生長完全;若太早失明,各部位還沒有機會發展成熟,就沒辦法把晶片訊號傳進大腦。

黃斑部是視網膜中心的一個區域,直徑約0.3毫米,負責中心視力,是視覺最敏銳的位置。當一個人年紀大了,因為黃斑部長期耗損,會產生不正常血管,這些新生血管很脆弱,容易滲漏、出血,血液不但會阻擋光線照射,而且會流到感光細胞和色素細胞之間,將兩種細胞隔離,色素細胞就無法供給營養並協助排除廢物,造成感光細胞凋亡;另外這些血管受傷後結疤也會阻擋視網膜內正常血液流通,同時分泌細胞素並引起發炎反應,這兩種情況都會造成細胞死亡。

這就是「濕式」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會導致失明;另一種「乾式」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則是黃斑部萎縮,對視力影響比較不嚴重,但時日久了也可能演變為濕式。

交通大學在今年6月宣佈要和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電機系教授劉文泰合作,於明年初在台、美兩地同步進行第二代視網膜晶片人體實驗。由於這種晶片能幫助盲人重見光明,消息一曝光,校方馬上接電話接到手軟,有人表示願自費500萬元讓失明的弟弟參加實驗,也有許多企業表達捐款意願。

第二代視網膜晶片及其前身第一代,都是劉文泰在美國研發出來的,交大之所以引進這項合作案,原因是交大校長吳重雨也在研發本土自製的「新世代視網膜晶片」,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需要學習人體實驗的經驗;而劉文泰正好是交大校友,樂於回鄉奉獻。

要認識視網膜晶片,就要先了解眼球的構造。眼球由前往後依序為角膜、瞳孔、水晶體、玻璃體和視網膜,視網膜會把經水晶體聚焦後的光,轉成電訊號和化學訊號,透過視神經傳進大腦,人就可以看到影像。不過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視網膜的功能不只是接受聚焦後的光線並傳輸,在訊號傳進大腦前還可做一些前處理,可以說是大腦視覺處理功能的延伸。

視網膜的構造非常複雜,大致分為三層,這三層結構處理視覺訊號的順序,正好和入射光線的方向相反。光線射入眼底後,會先穿過透明的外層和中間層,射到最內層的「感光細胞」,感光細胞把光訊號轉為電訊號和化學訊號,傳給中間層的「雙極細胞」、「無軸突細胞」和「水平細胞」進行處理,處理過的訊號再傳給最外層的「神經節細胞」。

神經節細胞會把各種不同訊號轉換為不同頻率、不同振幅、不同持續時間的「電脈衝」訊號,傳進大腦,在腦中整合後,成為我們看到的影像。

從神經節細胞下手

在研究視網膜功能時,科學家發現,若直接以電脈衝訊號刺激神經節細胞,神經節細胞也會產生反應,將接收到的訊號轉為大腦視覺處理中心可以接收的電脈衝訊號,傳進大腦。但對於給予神經節細胞怎樣的電脈衝訊號,會產生怎樣的視覺,知道的並不多,目前已經確定的只有兩點,第一點是給予神經節細胞振幅越強的電脈衝訊號,代表外界的影像越亮,由此科學家可以設計視網膜晶片按照外界光線的強弱,傳給神經節細胞不同振幅的電脈衝訊號。但是對於不同頻率、不同持續時間的電脈衝訊號代表何種意義,還不是很清楚,因此現在視網膜晶片發出的電脈衝訊號都是單一頻率、單一持續時間。

第二點則是外界影像在眼睛視線中的位置,與視網膜接收電脈衝訊號的位置「上下顛倒、左右相反」。也就是說,若在視線右上方有一塊光線很強的亮區,左下方有一塊沒有光線的暗區,這個畫面進入眼睛後,視網膜左下方的神經節細胞,會接收到代表視線右上方亮區的強振幅電脈衝訊號,而右上方的神經節細胞則因為對應於視線中的左下方暗區,因此收不到訊號。

雖然所知有限,但這兩點已經足以讓科學家做出能讓盲人重見光明的視網膜晶片。劉文泰開發的第一代視網膜晶片,就是先用微型攝影機拍下外界影像,用晶片將各區域不同明暗程度的光訊號,轉換為不同振幅的電脈衝訊號,再將這些訊號傳到貼在視網膜正確位置上的電極,讓電極對神經節細胞放出電脈衝,使用者就可看見影像。

傳送訊號的方法是,將晶片轉換過的電脈衝訊號,編碼後以無線電波形式傳給另一個埋在耳後皮膚下的解碼晶片,解碼後的訊號再沿著埋在臉部皮膚下的電線,通到眼眶,進入眼球,送到貼在視網膜上的電極。

之所以要編碼、解碼,吳重雨的博士生楊文嘉解釋,由於貼在視網膜上的電極共有4×4=16個,要送給16個電極的訊號都不一樣,必須編碼後才能透過無線電波一次傳送。

由於只有16個電極,所以使用者看到的其實只是16個亮度不同的區塊,也就是只有16個像素;因為像素太少,解析度不夠,所以只能看到較大的物體。

另一方面,為避免這16個區塊的面積太大導致解析度太低,必須縮小每個區塊的面積,結果又使得視野變窄,所以使用者必須不斷左右轉動頭部(因為攝影機在眼鏡上,轉動眼珠沒有用),用「掃描」的方式來擴大視野。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種做法完全沒有運用到視網膜中間層的雙極細胞、無軸突細胞及水平細胞,也就是影像未經過前處理,所以使用者對影像的一些感受例如對邊緣的判斷、物體運動方向等,可能較不敏感。

也就是說,目前的視網膜晶片只能取代感光細胞,將光訊號轉為簡單的電脈衝訊號,直接傳給神經節細胞,所以只能適用於感光細胞損壞的病人,例如色素性視網膜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等,但不適用於神經節細胞也損壞的病人。

吳重雨表示,視網膜晶片功能這麼有限的原因,是科學家對人類視網膜的了解還不夠,而晶片只能模擬已知的人類視網膜功能;像現在科學家還不很清楚視網膜中間層的雙極細胞、無軸突細胞和水平細胞是如何運作,甚至連感光細胞中負責分辨色彩的錐細胞的運作機制也不了解,自然無法做出模擬這些細胞功能的晶片。

換句話說,現階段的視網膜晶片,只能先讓盲人看到很簡單的黑白影像,但對盲人來說,已經是從無到有,往前跨了一大步。…


李名揚 《科學人》雜誌採訪部主任
TOP

最Hot科學    
來自陽光的維生素

科學家現在了解到,維生素D除了強健骨骼外還有更多 功用,也注意到大多數人的維生素D攝取不足。 而缺乏維生素D,可能是某些重大疾病的成因之一!?

撰文╱塔弗拉–孟多薩(Luz E. Tavera-Mendoza)、懷特(John H. White) 翻譯╱金翠庭

重點提要

■長久以來,大家都只知道維生素D與骨骼形成的過程有關。但實際上,它在整個人體內都十分活躍,並且對免疫反應和細胞防禦作用影響甚巨。
■我們可以直接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D,也可經由皮膚照射日光而產生。然而,從測量得到的維生素D數值顯示,很多人血液中的維生素D太少,不足以保障健康。
■由於維生素D含量低與癌症、自體免疫、傳染性疾病及其他病徵之間的關聯很明確,顯示出目前對此重要營養素的每日建議攝取量需要修改。


過去,它曾經被稱為陽光治療法,在抗生素發明以前的20世紀初期,這是唯一有效治療結核病的方法。沒有人知道這個方法為什麼會有效,只知道如果將結核病患者送到充滿陽光的地方休養,通常都能恢復健康。1822年,相同療法就已經用來治療另一個歷史上有名的災難「佝僂病」,這是種因骨骼無法硬化所導致的兒童畸形疾病。在18~19世紀的歐洲,佝僂病的案例不斷增加,同一時期因為工業興起,人們從農村搬遷到空氣污染的城市中。當時華沙有一位醫生觀察到,波蘭農村裡的兒童比較少出現佝僂病例,他開始對城市兒童展開實驗,並發現只要讓病患曝曬於陽光下,便足以治癒他們的佝僂病。

1824年,一群德國科學家發現,鱈魚肝油也有很好的抗佝僂病效果,但是這個療法並未廣為人知,部份原因可能是當時的醫生尚不了解,食品中可能含有看不到但對健康很重要的微量營養素。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科學家才找出佝僂病的飲食治療法與陽光效益之間的關聯。20世紀初期,研究人員在人工誘發佝僂病的大鼠身上發現,以紫外光照射其皮膚與餵食鱈魚肝油,可獲得同樣的療效。皮膚和魚肝油共通的關鍵因子在1922年確認出來,稱為維生素D。那時候,維生素(或稱「維生胺」,vital amine)是個很熱門的新科學題材,然而後續研究在探討維生素D在人體內的功能時,卻受限於「維生素D是必需的微量營養素,而且只能從食品中獲得」的印象。

在接下來50年間,維生素D與佝僂病間的關聯性,是維生素D研究的主流,像是維生素D分子在骨頭生成時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作用在腎臟、小腸和骨骼上,以幫助人體控制鈣在血液與骨頭間流進流出。然而,過去25年來,維生素D功能的研究範圍變得更廣,同時也揭露出,這個所謂「陽光維生素」的功用遠不止於建造骨骼。現在有大量的證據顯示,維生素D有極強的抗癌作用,也是免疫系統反應的重要調節因子。此外,在這些新發現的作用當中,許多項只有在血液中維生素D的量相當高(比起許多族群的血液中含量要高出不少)時,人體才能獲得最大的益處。上述的發現以及流行病學的研究數據顯示,「維生素D過低與疾病有關」,這些都支持普遍缺乏維生素D可能是造成數種嚴重疾病的原因之一。

多功能開關

要真正了解這些有關維生素D的新發現,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維生素D,以及它在體內是如何被利用的。人們可以從有限的食物來源獲取這種被稱為維生素D的分子,例如富含脂肪的魚與魚油,如今也可以從營養補充劑中獲得。但當我們的皮膚曝曬在中波紫外光(UVB)時,所產生的化學反應也可以製造出維生素D。嚴格說來,維生素D並不算是維生素,因為只要有適量的UVB照射,我們就不需要自食物中攝取。然而在溫帶地區,有多達半年的時間UVB不足,無法在皮膚引起足夠的維生素D合成,此時維生素D的膳食來源就很重要了。

「維生素D」這個名詞一般泛指兩種來源不同、結構卻非常相似的分子。維生素D3(又稱為膽鈣化醇,cholecalciferol)產生於皮膚的角質細胞,因膽固醇的裂解產物「7-去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受到UVB的刺激而生成。維生素D2(或稱為麥角鈣化醇,ergocalciferol)則是源自一個類似的植物性固醇,且分子結構與維生素D3略有差別。兩者在體內都不具有任何生物活性,必須先經過一連串的酵素修飾,這個過程稱為羥化反應(hydroxylation),會在原來的分子上加上2/3個水分子(羥基),而形成25-羥化維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簡稱25D)這個產物。

這個轉換反應主要發生在肝臟,但是皮膚中許多不同種類的細胞也有能力進行這個反應。儘管如此,肝臟所製造的25D仍是血液循環中最主要的維生素D。當人體需要利用它時,還需要做最後一次轉換,才成為具有生物活性的形式,由25D進一步羥化成為1,25-二羥化維生素D(1,25-dihydroxyvitamin D,簡稱1,25D)。進行這項反應的酵素「1α-羥化」,最早是在腎臟發現的;而腎臟內進行的反應,則生成了大部份在體內循環的1,25D。

然而,科學家現在又發現到,許多其他組織(包括免疫系統和皮膚的細胞)都可以製造「1α-羥化」並自行轉換25D。因此所有器官中只有皮膚,能在紫外光存在時從頭到尾製造出具生物活性的1,25D。而其他組織中利用循環的25D局部產生的1,25D,雖是人體內維生素D生物活性的重要來源,卻直到最近才受到重視。只要想到維生素D作用之廣,就不難想像為什麼對某些類型的細胞而言,能夠產生有活性的維生素D來供應局部使用,可能是很重要的。

1,25D分子的作用像是一個開關,可以控制體內幾乎所有組織中基因的「開啟」或「關閉」。這樣的作用,是由1,25D與一種稱為維生素D受體(VDR,位於細胞核內的轉錄因子)的蛋白質結合後所達成。當VDR與1,25D結合後,VDR會與另一個蛋白質「視網醛X受體」(RXR)形成複合體,然後這個複合體再與目標基因附近的特定DNA結合。複合體與DNA結合後,便引發細胞裝置開始對一旁的基因進行轉錄,接著細胞會再進行轉譯,製造出蛋白質。

1,25D可藉由讓細胞做出特定的蛋白質,來改變細胞的功能。而能夠在不同細胞中引發基因活動,則是維生素D擁有廣泛生理作用的原因。因為維生素D是由一個組織製造,然後在體內循環、影響許多其他組織,在技術上它也算是一種激素。事實上,VDR屬於一個稱為「核受體」的蛋白質家族,這類蛋白質會對強力的類固醇激素(例如雌性素和睪固酮)起反應。

目前認為,至少有1000個不同的基因受到1,25D所調節,其中包括了幾個參與體內鈣處理過程的基因,這也解釋了維生素D為什麼會具有廣為人知的造骨功能。然而在過去的20年間,科學家發現有更多基因受到維生素D的活性所影響,其中包括許多在各種細胞防禦功能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基因。…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7年第70期12月號】
TOP
熱門焦點  
台灣老婆俱樂部
 我們是生活在香港的台灣老婆~~歡迎居住在香港的台灣老婆們加入喔。
訂閱《科學人》一年+《人類大百科》驚喜優惠價52折!
 


前期文章 全部歷史文章
出刊日期 出刊主題
2007-12-06 東風起巨浪升
2007-11-22 成就學生,成就自我
2007-10-25 你曾聽說過的飲食傳言
2007-10-11 Excellence With A Soul
2007-09-20 棒棒揮空,出局!

感謝你訂閱這份電子報,下列電子報或許你會喜歡,請勾選
   Mobile01科技新知 ...    iThome IT管理報    手機GOGO玩樂誌    ToGet 軟體報
   數位時代    iThome產品技術報    PC uSER密技偷偷 ...    數位之牆
我要訂閱這份報紙» 我要取消這份報紙» 訂報說明
.本電子報內容由 科學人雜誌 提供
.關於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欲轉載請聯絡 service@sa.ylib.com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05號11樓 ,TEL:(02)2708-8038,FAX:(02)27094848。
廣告刊登授權服務隱私權聲明消費者保護兒童網路安全關於PChome徵人
網路家庭版權所有 Copyright PChome Online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