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主編推薦 | | | | | | |
|
遠見雜誌 | | | | 風力發電當紅,台灣為何有難色
考量品質、土地、費用 文╱黃浩榮 攝影╱黃菁慧 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這天,台灣第100座風力發電機在彰濱工業區正式啟用。 經濟部能源局指出,百座風電機每年生產約4.2億度電,可供10.5萬戶家庭使用,並且每年可減少25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風力發電,也堪稱是最乾淨、低碳的電力來源。但是,它完美嗎? 去年10月16日,台電新竹香山二號風力發電機因不明原因起火,發電機座高76公尺,當地消防車無力灌救。上億風力設備的投資,就在眾人的仰天長嘆中付之一炬。今年8月8日凌晨,新竹縣一家紙廠的風電機也傳出火警,6000萬元灰飛湮滅。 德國最具權威的新聞雜誌《明鏡周刊》(Spiegel)指出,去年12月以來,德國境內發生多起風電機意外事故,包括機組起火、風車葉片斷裂、基座攔腰折斷等事故。 「當風電機變得愈來愈巨大,危險事故的數字也隨之向上攀升,」《明鏡》如此強調。 困境一〉忙接單,品質疏提升 風電的普及既然是大勢所趨,但風電究竟安不安全呢?「風力發電仍然是安全的發電方式,」台灣科技大學電機系教授葉勝年強調,目前風電產業雖然偶有事故,但整體來看尚屬零星個案,仍在合理範圍之內。然而,幾家歐洲媒體卻已陸續提出不同的看法。「銷售超頂尖,服務很抱歉,」這是德國產業雜誌《再生能源》(Erneuerbare Energien)的封面標題。 根據業界人士表示,風電產業由於發展迅速,訂單應接不暇,廠商為衝刺生產,導致技術改良與服務落後,從而增加了風電事故的發生機率與損害。德國風電專家史托卡爾(Martin Stockl)便抱怨說,風電機的葉片大量缺貨,常常得等上18個月才能有新的風扇葉片可以更換,實在曠日廢時。此外,瑞典雜誌《新科技》(Ny Teknik)也在9月的報導中披露,英國兩座大型海上風電場,巴洛(Barrow)及肯特灘(Kentish Flats),都發生了多起風電機過熱故障的事故,使得大批風車必須「掛號」,等待更換齒輪箱。 「這些設備或許並不像廠商說的那樣可靠、耐用,」《明鏡周刊》質疑,風電機齒輪箱可能設計不良,因此容易導致機組過熱或造成短路。 「如今,風電產業必須再進行技術的革新與改良,」來自瑞典的創新能源科技(SEST)董事長賀柏森(Harald Herbertsson)觀察分析。 困境二〉地形費用,發展首要 台灣四面環海,旺盛的海風之外,還有強大東北季風。澎湖、蘭嶼等離島也都有豐沛風力。自從2000年,第一座風電機在台灣土地上豎立起來後,包括政府及民間都積極地推廣風電。 經濟部能源局指出,到今年8月底,台澎地區共有127座風電機,裝置總容量21.72萬瓩,每年可發電5.8億度,可供14.6萬戶家庭用上一年。 聽起來頗為樂觀。但是,台灣風電的發展規模,卻受到兩大因素的局限:地形和費用。「台灣所有可放置風電機的土地,幾乎都插滿了,」台電電源開發處長余勝雄坦白表示,台灣由於平地幅員狹小、山地交通不便,實際能安置風電機的土地並不多。 台電董事長陳貴明面對媒體時也說明,台灣的風力發電總量最多只能達到215萬瓩,不到全台用電需求量的1╱10。 既然陸上土地有限,那為何不發展離岸式(offshore)的海上風電場? 台電指出,由於海上的情況特殊、較難掌握,而且海風、鹽霧也會加速對風電機組的侵蝕,因此台電目前對海上電場抱持比較謹慎的態度。「其實丹麥、英國的海上電場也還在測試階段,」余勝雄說。如此看來,風力發電對台灣的長期電力供應網而言,貢獻相當有限。 困境三〉物價上揚,成本過高 隨著全球原物料上漲,風電機造價成本也水漲船高,造成台灣另一個發展風電的阻礙。 當初台電推出十年風電發展計畫時,風電機的單座造價約以新台幣1億元來推算。現在,隨著歐元強勢走揚,每座風電機的成本也提高了5000萬元左右,令台電坐立難安。這筆多出來的預算赤字,如何追加補足?會不會因為造價過高而未來難以回收成本?都還需要進一步撥打算盤才能評估推行。 「台灣很小,更需要充分利用各種另類能源,像風力、地熱、太陽能等,」未來學家坎頓(James Canton)在接受《遠見》專訪時,特別針對台灣所面臨的能源問題提出建言:「我們需要將所有可用的替代性能源都組合起來、集中應用到生活裡,才能滿足未來的能源需求。」 台灣擁有發展風電的條件,但還要開發更多再生能源來組合搭配,才能發揮最大效益,邁向綠色能源之島。 | | |
| .本電子報內容由 天下遠見出版 提供 .關於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欲轉載請聯絡 | | |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05號11樓 ,TEL:(02)2708-8038,FAX:(02)27094848。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