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陳順吉
不同的時代對於美的定義也不同。肥肥的體態在中國唐朝可能是一種美,甚至是一種雍容福態的象徵,但是在現代社會可能就不是這樣了。在螢幕上的男女主角都是身材姣好、體態健美,而「胖」往往與「呆」或「奸詐」連結在一起,社會價值對於肥胖的負面觀感也讓許多人花大錢勤上健身中心以保持苗條的體態,讓自己看起來更有吸引力、更smart、更健康、也更具事業的企圖心與積極度。其實我們也可以從真實數據看出不少人對於身材好的重視程度。例如根據東方線上2008年版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有46.6﹪的人認為「我時常運動以保持身體健康與身材」,其中女性高達50.8﹪,男性亦有42.4﹪;甚至有39.6﹪的人「會購買能讓我更美、身材更好或增高等產品」,其中女性亦高達48.3﹪,男性亦有30.7﹪。
因此,瘦身與身材好是許多現代人努力追求的事情,但是有趣的是,肥胖或瘦身似乎是具有同儕團體的傳播現象。根據美國的一項長期研究顯示,在超過一萬兩千多名的受試者與他們的朋友、社交網絡長達32年的追蹤分析發現,「肥胖是具有感染力的」,如果朋友開始便胖,自己跟著變胖的機率將增加57%,比起兄弟姊妹可能因為相同基因(40%)的影響還大,充分顯示同儕團體的「物以類聚」效應。研究解釋,胖朋友使我們以為自己的身材還過得去,也使得自己越來越不在意自己的身材,尤其兩人興趣嗜好(比方都喜歡大吃特吃)會相互影響,研究報告同時結論:生活型態是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註一)
由以上研究顯示有兩個重點:一個人的「肥胖」意識的「比較現象」與「生活型態」:
1.比較現象:一個人生活周遭接觸的人會影響到自己對於健康意識的敏感度。不僅是上述研究顯示這樣的現象,其實我們也可以從生活週遭觀察出來,例如演藝圈的藝人或模特兒,對於外表可能就更為重視,因為觸目所及都是體態姣好的人,自然會傳播一種瘦的訊息出來,倘若自己要在那樣的環境下生存,必須要瘦身的壓力就很大。但是如果是在一般的環境,壓力就不會這麼大。更甚者週遭的人如果都是胖胖的人,其實自己的肥胖空間就比較大,因為只要比別人瘦,就不會是大家注目與嘲弄的焦點。也因此而比較放鬆自己的肥胖。這就是肥胖意識的「比較現象」。
2.生活型態:會影響肥胖意識者,還有生活型態,也就是週遭的人與自己的互動模式能深刻影響自己的肥胖意識的高低。例如如果同儕中大家都喜歡美食、固定相約去大吃大喝,那麼自己肥胖的機率就比別人高。另外我們也可從一個人體態的變化看出他的婚姻狀況。在婚前男女大多比較重視外表,但是婚後一起生活,生活型態已經不是在外表維持,而是在過生活,因此對於是否保持身材健美就不是這麼重視,因此可以看到許多夫妻婚後出門顯得比較邋遢,這也會反映在漸漸肥胖的身材上。
許多人常常把肥胖怪罪於基因、遺傳,但是由以上探討可以發現,其實肥胖往往是「社會化的過程」,透過比較現象與生活型態,而型塑出自己的肥胖意識。因此,當我們漸漸肥胖時,就要趕快檢討一下自己的週遭,生活型態與同儕同體等是否已經影響到自己對於肥胖意識的強度。這樣才能多管齊下,真正讓自己戰勝肥胖。
註一:「朋友讓你胖?你所不知道的減肥新招」,張曉卉,康健雜誌第116期,2008年07月出版,第67頁。
更多文章請見
東方線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