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主編推薦 | | | | | | |
|
哈佛個案研究 | | | | 誰殺了創新?
Innovation Killers: How Financial Tools Destroy Your Capacity to Do New Things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 Clayton M. Christensen 史帝文.高夫曼 Stephen P. Kaufman 史兆威 Willie C. Shih 多數公司的創新程度,都達不到他們高階主管要求(或公司對外宣稱)的一半,是什麼扼殺了創新?有許多可能的原因,但作者指出,以下這三項財務工具才是主要幫兇。 現金流量折現與淨現值這兩種常用的方法,低估了投資的實質報酬率與利益。大多數主管拿創新投資會帶來的現金流量,與既有的現金流量作比較,錯誤假設不花錢投資的話,公司既有的財務健全情況也會無限期持續下去。 然而,大多數時候是事與願違的,一段時日後,競爭對手持續的顛覆性投資,會造成自家公司的財務狀況惡化。 對於固定與沉沒成本的傳統看法,賦予競爭對手一個不公平的優勢,卻讓受挑戰公司綁手綁腳,缺乏應變能力。既有業者的主管抱怨,建立新品牌與開發新銷售與配銷管道的成本太高,所以他們尋求善用既有品牌和架構。相形之下,新進業者就只有創立新品牌與行銷通路一途。 對既有業者來說,問題不在於挑戰者有更多資金,而是挑戰者不必在完全成本與邊際成本間左右為難。 重視短期的每股盈餘,視之為推升股價的主力短期的推手,進而創造股東價值的做法,使得帶來長期成長機會的創新投資不受青睞。 這些財務工具與觀念本身並不差,但我們使用這些工具來評估投資方案時,卻有系統地抑制成功的創新構想。幸好還有其他方法,適合有智慧的投資所需,以追求未來的成長機會。其中一種流程是莉塔.麥奎斯(Rita Gunther McGrath)與伊恩.麥克米蘭(Ian MacMillan)的「發現導向型規畫法」(discovery-driven planning),這個流程有可能會大幅提高成功率。基本上,發現導向型規畫流程,是把階段把關法中一些步驟的順序反轉過來。這麼做的道理很簡單。如果專案小組知道,他們提出的預估數字要有多好才能拿到經費,何必裝模作樣地設定或修正假設,來編造一組可被接受的數字呢?為什麼不乾脆把可接受的最低營收、獲利與現金流量表,放在審核文件的第一頁作為標準;第二頁則提出關鍵問題:「好,我們都清楚前述的數字是必須達到的水準。哪些假設必須證實為真,才能實現這些數字呢?」專案小組進一步據此分析,編製假設清單,確立那些假設必須證實為真,方案才會成功。清單上的項目依重要性排列,將必須優先滿足的關鍵假設,和花很少錢就可以測試的假設都列在最前面。麥奎斯與麥克米蘭稱這個清單是「反轉的損益表」。 我們常常發現,既有公司創新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經理人缺乏有效的工具,可以協助他們了解市場、建立品牌、找到顧客、選擇員工、組成團隊、發展策略。一些財務分析及投資決策的典型工具,扭曲了創新投資的價值、重要性與成功的可能性。經理人可以找到比較好的方法讓企業成長,但他們要有勇氣挑戰財務分析的傳統方法,並願意發展更新更好的方法。 | | |
|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05號11樓 ,TEL:(02)2708-8038,FAX:(02)27094848。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