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主編推薦 | | | | | | |
|
每月焦點企畫 | | | | 中國印度,合則兩利?
今年10月底,中國發射自行研發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為中國的月球計畫揭開序幕。明年初,印度也預定發射「月球太空船」(Chandrayaan-1)繞行月球,進行探測任務。 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曾經笑傲全球、沉寂已久的古國,近年來再度在全球經濟舞台上崛起,而它們最近在科技研發上展現的實力和企圖心,引起西方國家的注意。經濟力結合科研實力,確實是世界版圖上不容小覷的力量。 但是,稍早發生在中印邊界的一件事,不像「嫦娥一號」上太空那麼引起國際矚目,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卻可能更深遠。 印度裔的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塔倫.卡納(Tarun Khanna)在本期的〈中國+印度=經濟新霸權?〉(China+India: The Power of Two)一文中指出,2006年7月6日,中國與印度重新開放邊界關卡—乃堆拉山口(Nathu La)。這件事不受國際注意,卻意義深遠,因為這代表兩國在交惡近半個世紀之後,重新修好。 中國和印度,常常被外界拿來作比較,被當作是互相競爭的力量,而約半個世紀以來,這兩國也因為邊界爭議而一直處於敵對(至少是政治上的敵對)狀態。 但卡納教授提出另外一個觀點:合則兩利。不僅對兩國有利,對其他有意競逐世界的新興企業,或者要力保現有地位的全球領導企業,善用中國和印度的力量,也都能帶來極大助力。 中國和印度雖然實力和潛力無窮,但其實各有各的問題,企業在兩國經營都有不同的「地雷」須避免。本期〈作「毛澤東」的生意〉(Mao's Pervasive Influence on Chinese CEOs)指出,在中國的外商應如何避免其中一些問題,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國維吉尼亞州的老道明大學(Old Dominion University)教授李少民,以及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系主任、兼EMBA執行長葉匡時。另外還有在中國大陸經營超過15年、已開設超過七百個銷售點的麗嬰房公司董事長林泰生現身說法,談大陸投資風險控管的經驗。 近年來,企業與社會的關係已成為企業制定策略時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實證研究確認:平日為營造好社會與好環境努力的企業,在經濟大環境不好時,營運表現普遍優於不重社會責任的企業。由豐田汽車等經驗證明,企業若能將內部經營的專注,應用於貢獻所在社會與地域,競爭力也優於同儕。為能完整呈現企業社會責任(CSR)。 | | |
|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05號11樓 ,TEL:(02)2708-8038,FAX:(02)27094848。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