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級企業也破產 國際信評名譽掃地 國科會建議審慎看信評 嚴控投資風險 |
2008/11/14 - 財經焦點 - 莊衍松╱台北 |
國科會人文處委託台大財金系執行的研究計畫發現,各國政府和企業都誤認信評是在做把關工作,大型退休基金、保險基金、教育基金、政府託管基金、外國機構投資基金才會大量認購AAA級以上產品。結果發生恩隆案(Enron)、二房、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等事件,才發現資本市場運作都建立在評級基礎上。因此一旦這個評級只是該機構的觀點,並非對信評企業或金融產品的把關,數千億美元 的投資都將蒙受巨大風險。而至今國際信評機構如標準普爾(S&P)、穆迪(Moody's)、惠譽(Fitch Ratings)都不需要為他們評為A級企業的倒閉或破產作說明,也不必遭受到任何懲罰。
台大財金系教授沈中華表示,信評公司在資本市場 扮演了其重要地位,對如此重要的地位,但研究者相對少,且無人探討其信評正確性及其盈餘管理制度(財報中列入未來盈餘,虧損則延後公開)。早年如恩隆案, 該公司對財報進行「盈餘管理」,但信評公司似乎不知道該公司有盈餘管理,仍給予該公司A級以上評等,而購買恩隆公司股價的投資人損失重大,卻只好自認投資 不利。而在次貸風暴中,信評公司對連自己也不熟的產品也給評級,讓美國第三大退休基金Ohio Police & Fire Pension Fund嚴重虧損。俄亥俄州的檢察官Marc Dann認為這些評級公司大賺其錢,實際上簡直是詐欺犯的同謀。
沈中華表示,信評機構自認 他們提供的評等是一個「觀點」,就像報紙上的社論是一個觀點相同。不過信評機構與報紙觀點不同的是,全球各大國際金融機構均要求以信評為投資及風險管理的 依據,信評自應受到監管。沈中華建議,現代社會的金融產品的複雜度大增,產品的風險也大增,投資銀行推出產品時,除了充分揭露產品及自身報表之外,上架時 都應自行先說明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及流動性風險,投資人即使簽字,仍有權利要求賠償。
沈中華建議金融管理政策上應讓投資人可自己決定為「熟練投資人」或「初步投資人」,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有解讀商品風險能力,故允許其買任何商品;但後者買賣商品必須限制,若投資失利,「初步投資人」有優先受到某種程度保護之權利。
http://www.digitimes.com.tw/n/article.asp?id=0000113158_JXA0FNJT67F3V273K9U7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