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陳順吉
在心理學的馬斯洛(Abraham H.Maslow) 「人類需求層次」(Hierarchy of Needs)理論中,將人的一生的需求層級分成五種層次,這五種層次的需求包含了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社會需求(belongingness needs; social needs)、尊重需求(esteem needs)、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等。從理論中可看出來人生的重點,以及追求的所欲。
如果時間軸的觀點來看,馬斯洛所解釋的人類需求的各種面向,其實在不同人生階段會產出不同的需求比例,例如在東方線上2008年版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顯示,在「內在特質-現階段最想獲得的(3項)」方面,人生對金錢/財富、健康、安定的生活、時間、親情、學歷/知識/技能、青春活力、活得有意義、美滿的婚姻、美貌/好身材、名譽/聲望/地位/權力、愛情、友情、宗教信仰/修行等面向的追求比重,在不同階段、不同年齡層有明顯不同。(如圖一所示)
當人生因應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追求所欲時,就會在整個人生過程中構築了發展的架構,進而形塑大部分的人忙忙碌碌一生的基本內涵。這樣的描繪,不僅適用在現代,也適用於古代,進而體現出來古今人們都是在這樣框架中過活的事實。例如,我們可以從《論語•為政篇》中讀到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我們知道這是孔老夫子講自我學習、成長智慧的歷程,但也突顯出來不同人生階段所追求的不同層次的滿足。
我們從現實生活中可看到因為許多人為了依循「什麼階段、做什麼事情」步驟,而有了「先立業再成家」或「先成家再立業」的概念,作為規劃人生的一種思考模式。又如許多連續劇最常演出的就是「光耀門楣」的戲碼,主角總是從小立定志向要努力,將來賺大錢或做大官才可以給父母親最大的榮耀、同時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但是我們發現往往是天不從人願,人生的劇本通常不是照自己規劃的模式,這樣的心境在方文山作詞、周杰倫作曲、江蕙演唱的台語歌「落雨聲」有了完整的詮釋(完整歌詞請參照原版專輯):
你若欲友孝世大嘸免等好額 世間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
嘸通等成功欲來接阿母住 阿母啊 已經無置遐
你若欲友孝世大嘸免等好額 世間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
出社會走闖塊甲人拼輸贏 為著啥 家己嘸知影
你若欲友孝世大嘸免等好額 世間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
嘸通等成功欲來接阿母住 阿母啊 已經無置遐 哭出聲 無人惜命命
這樣樸實但刻畫人生的文字,不但感動了許多人最深層的思念,也反映出以既定模式規劃人生的一絲無奈與懊悔。
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上,是不是真的只有一套劇本、只能一條橫線的走法?我們從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的身上得到了不同的答案。郝明義與資深廣告人鄭松茂提出「微型人生」的概念:
用一條一條短短的垂直線,取代將人生看成一條橫線的想法。亦即將過去生涯規劃為工作晉升、退休、旅遊的橫線,轉成垂直,將每天每週都當成人生單位做切割。因此,在每週、甚或每天,都可以將自己人生的重要階段與未來規劃在此刻納入。若以天為單位,早上、清晨起床可以四點看自己喜愛的書、六點運動、七到八點與家人團聚吃早餐、白天上班、晚上休息與享樂、自我沉澱時刻。若以週為單位,週間工作,週末就當自己的退休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興趣嗜好、義工服務),或者返回老家探視年邁的雙親。(註一)
從以上的規劃可看出,若以微型人生的概念作規劃,其實每一天、每一週都可以包含了人生的工作、家庭、自我成長與實現、退休…等重要階段的部份滿足。其實這樣的概念突顯出兩個重點:善用時間、活在當下。
在不公平的人生,時間是上帝唯一可以賦予每個人最公平的條件與資源。當時間有限、但所欲無窮時,人性的不滿足正是痛苦的淵源。因此,人要快樂,除了知足常樂外,或許換個角度去規劃自己的人生與時間資源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方向。試著擺脫以往的思考模式,以微型人生的概念去規劃自己的生活,善用時間,活在當下,或許可以讓自己的資源做更有效率的分配,同時以務實的角度去規劃自己的未來,避免做出空泛但不切實際的空想、而當做不到時卻自我安慰一切等待未來(等到未來我有……時,就可以…….)、而讓自己一再重複的活在懊悔與不甘之中。
從「微」型人生的概念,我們看到了不同的思維,也看到了豐富更「大」人生的可能性,值得我們好好感受。
註一:「願望有多大 力量就會有多大」,張小卉,康健雜誌,第119期,2008年10月出版,頁210。
更多文章請見
東方線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