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陳順吉
在標榜著全球化大旗的時代潮流下,以歐美國家為首的全球金融版圖,在過去時間內,透過跨國金融集團以及各國政府間的借貸關係,迅速的被架構起來,從而在現代,型塑成複雜且彼此連動的跨國性全球金融關係。此外,早期的簡單的金融商品服務,現在加入了複雜且疊床架屋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讓整個跨國金融更顯得複雜難懂,增加一般消費者投資的困難度,給了投機客與不法的金融業者可趁之機。倘若此時政府機關無法善盡把關、審慎評估的功能,任意開放具有高風險但資訊相對不對稱的金融商品服務,將對消費者的投資產生更大不可預期的風險、進而可能危及到消費者利益、甚至衝擊到國內的金融秩序。
以最近全球股災所引發的連動債危機,就是這樣的例子。連動債屬於高度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需要更多的資訊與專業評估,方才能對投資行為做出合理評估與預期,一般消費者沒有這樣的資源去做評估,因此是否適合開放給一般消費者投資是一個很大的爭議。而當許多國家禁止非法人投資連動債的同時,台灣政府的開放導致現在連動債發生危機、許多的投資人權益受到影響,更突顯出來政府把關的重要性。
當然投資人本身也必須檢視自我的投資行為是否具有風險管控的概念。根據東方線上2008年版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顯示,台灣消費者的投資行為通常是「具有投資的熱忱,但是針對投資要做的功課相對不足」的現象。例如:
從以下面向可看出消費者具有投資的熱忱:
75.5%認為「積極創造財富是我的人生態度」
70.2%認為「開源」比「節流」更重要
68.1%認為「願意冒風險,才可能獲得較高的投資報酬」
47.3%認為「我經常猶豫不決,錯過投資良機」
39.6%認為「我傾向選擇風險較高、投資報酬率高的投資理財工具(我希望將來能賺大錢)」
而從以下面向可看出消費者願意針對投資所做的功課的比例與特性:
62.1%認為「任意投資的風險太大,還是定存最保險」
50.3%認為「我會努力瞭解新型的投資或理財工具(我知道基金、股票是什麼)」
45.8%認為「我寧願把錢交給理財專員或是懂得理財的親友代為投資(我願意由父母代我保管我的儲蓄)」
38.4%認為「我固定看財經新聞的報章雜誌和電視節目(我會注意國內外的財經新聞)」
38.3%認為「我常與親朋好友或家人討論股票或其他投資相關的議題(家人親友討論股票投資時,我會注意傾聽)」
28.7%認為「我注意每天的股市漲跌與國際金融走勢」
從以上的比重可以發現,一般消費者具有「具投資熱忱的比例>願意針對投資做功課比例」的特性,可見很多消費者均具有要理財、要投資才能致富的道理,所以會積極投資,但是對相關的風險控管與理財知識卻不是那麼重視,甚至會聽信週遭建議、或者是理財專員的建議,而失去自我判斷的能力與態度。尤其當景氣好時,會更積極投入,但景氣不好時,就恐慌性賣出,造成「追高殺低」的情況,導致市場不理性的反應,也讓自己的投資承受更大的風險。
要解決這種狀況,行政部門(如金管會)適度且有效的把關所有金融商品的風險是必要的,而消費者本身也要為自己的投資做更多的學習,讓自己做投資的主人,而不要為了投資而投資,反而讓投資成了自己的主人。這樣的投資才能安心,也才能在長期、為自己掙得更多成功投資的機會。
更多文章請見
東方線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